來源:齊魯網
2021-05-06 11:32:05
“壯麗100年·邁入強省會—百年國企路”采訪團走進濟南能源集團
屋外寒風刺骨,屋內暖意融融。2020-2021采暖季,濟南山大五宿舍70歲的姜阿姨格外高興,她指著溫度計激動地說,這樣舒坦的日子她期盼已久。
從以往三天兩頭漏水搶修,到如今加入集中供熱大家庭舒適穩(wěn)定用熱,姜阿姨家的變化,是濟南深化“一張網”整合、濟南能源集團收編464個小區(qū)自管站的縮影。30多年的集中供暖史,50多年的燃氣史,點滴的進步都圍繞“讓濟南百姓‘暖起來’”這個心愿,其中卻凝結了幾代濟南能源人的心血傳承和滿腔熱忱。
“一張網”整合惠及百姓 近6萬熱用戶有了新“身份證”
在濟南緯九路35號,曾有一座鍋爐房。暗紅色的墻體上,開有幾個黝黑的、40多厘米寬的“小窗戶”。如果不是工作人員特意介紹,幾乎不會有人想到它曾是供暖工人鉆進鍋爐爐膛檢查的“人孔”。
這就是濟南最早的集中供熱鍋爐房,始建于1987年。此后的26年里,它一年不落地為片區(qū)1700戶居民送去溫暖,立下汗馬功勞。2013年底,隨著清潔取暖推進,老式燃煤蒸汽鍋爐無可避免迎來“退役”。濟南熱電的接管拉開了供熱行業(yè)提檔升級的序幕,當時有33個換熱站進行了“汽改水”改造,大大提高了周邊近萬戶居民的用熱質量。
在濟南生活過的市民絕不會對“濟南熱電”“濟南熱力”陌生。在比較長的一個階段里,兩家老牌國有供熱企業(yè)以東西為界,為全市大部分居民提供供熱服務。除此之外,濟南還有眾多小型社會供熱企業(yè)。“濟南供熱行業(yè)原本有11家供熱企業(yè),其中社會供熱企業(yè)8家,供熱質量不達標、不穩(wěn)定成為一些居民的心病。”濟南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潘世英介紹。
改革創(chuàng)新是時代要求。這么多的供熱企業(yè),卻帶來保障能力弱、管理體制分割分治、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服務標準各家不一、規(guī)模效應難以發(fā)揮等問題。
2020年7月30日,在濟南市屬國有能源企業(yè)改革大潮中,按照濟南市委、市政府“打造可分、可組、可控,管控有效、成本逐漸降低的‘一張網’”要求,濟南能源集團應運而生,市屬兩家最大供熱企業(yè)“濟南熱電”“濟南熱力”均收入麾下。
濟南能源集團被賦予了“織網”的使命。辛百成公司是一家小型社會供熱企業(yè),因供熱能力有限,投訴率居高不下。“群眾聚焦的焦點問題我們要不遺余力、優(yōu)先解決。”潘世英說。去年9月,經過反復協(xié)調溝通,濟南能源集團成功與辛百成簽訂《委托運營協(xié)議》,經過艱苦努力如期將辛百成所轄片區(qū)接入集中供熱主管網,讓居民享受到國企專業(yè)化“管家式”服務,為濟南市供熱“一張網”整合打響了第一槍。
無論怎么改革,百姓最關注的莫過于自己生活的變化。2021年3月23日零時,濟南歷時142天的年度供暖任務圓滿完成,這也是濟南能源集團成立以來服務市民的第一個采暖季。集團接管的464個住宅小區(qū)自管站,涉及近6萬用戶有了新“身份證”,一張結實有力的“熱網”讓濟南的冬天有了溫暖保障。
“目前我們的供熱‘一張網’整合工作已全部完成,下一步將著手啟動供氣‘一張網’整合。”潘世英告訴記者。今后,濟南供熱服務不再分東西部,濟南熱電定位為“熱源公司”,濟南熱力定位為“熱網公司”,濟南熱電所屬片區(qū)供熱用戶全部劃轉至濟南熱力。為了把對用戶的影響降到最低,濟南能源集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簡化服務,24小時溫暖熱線也將“一號對外”。
50多年前從北京“扛來”第一罐氣 如今輸氣管線已跨過黃河
供熱、供氣是基本的民生保障,事關百姓冷暖。以濟南能源集團所屬山東濟華、濟南港華為代表的燃氣公司組成了供氣“一張網”。
如今市民使用燃氣,只需擰開管道閥門、將燃氣灶打火。使用之便捷,使人們很難設身處地地感受到上世紀60年代濟南市民燒塊煤做飯、取暖的艱難,當時的百姓連煤氣是什么都沒聽過。
如果追溯濟南燃氣史的源頭,大約始于1969年底濟南20戶居民開始使用液化氣。再往前追溯,1967年濟南就有了“第一罐氣”。
1967年12月一個冬夜,時任濟南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室工程技術員的張良佑,躺在單位宿舍和幾個朋友閑談,說起北京有居民用液化石油氣燒水做飯,非常方便。幾人之間的一番感慨,讓張良佑輾轉反側,滿腦子是怎么去北京求一罐“煤氣”拿來研究推廣。
初生牛犢不怕虎。當天晚上幾個人就聯(lián)名寫了一封建議書,第二天張良佑跑到當時的濟南市城建辦公室進行請示,終于被允許牽頭嘗試一下。
抱著一個氣瓶在路上走,要多奇怪有多奇怪。去北京的路上,他小心翼翼把氣瓶用麻繩跨在肩上,防止氣瓶滾落。等坐上綠皮火車,為了保護氣瓶,他半蹲半坐一堅持就是8個小時。“到灌裝站時眼瞅著要下班了,工作人員說這是哪來的這么一個土老帽,但看我滿頭大汗、一臉誠懇,也就給我灌上了。”來不及回顧剛才的窘迫,張良佑趕緊跑到北京的同事家請求幫忙發(fā)貨到濟南。
經過半個月的顛簸,氣瓶終于到達濟南。張良佑和伙伴們如獲至寶,蹬上食堂的三輪車到各個單位去宣傳,每到一處都是人山人海。這幾位一腔熱血的青年或許沒想到,就是這第一罐液化氣,敲開了濟南燃氣發(fā)展的大門。
1968年,濟南市煤氣公司成立,濟南進入液化氣時代;
1992年,濟南市管道煤氣公司(現濟南港華)成立,管道煤氣逐漸替代罐裝液化氣,成為居民家中的生活必需品;
1999年,出于環(huán)保和安全性考慮,濟南引入天然氣,進入天然氣時代;
2005年2月,原濟南市管道煤氣公司實現了整體合資,濟南燃氣供應分別由兩家合資公司——山東濟華燃氣有限公司、濟南港華燃氣有限公司負責。
在山東濟華的歷史展館里,講解員告訴記者,自市煤氣公司成立以來的52年里,公司產品經歷了從液化氣到焦爐煤氣,再到天然氣的變化,為濟南市民送去方便與清潔。
展館里保存的一段影像至今令人熱血沸騰。那是黃河彼岸,齊河高壓管線點火的畫面。2018年9月6日,在沙啞又興奮的吶喊聲中,伴隨著藍色火苗被點燃,齊河高壓管線點火成功,濟南燃氣正式邁進“黃河時代”。如今,山東濟華已建成高中低壓燃氣管網3486余公里,隨著供氣“一張網”整合步伐加快,濟南燃氣事業(yè)正在迎來更大的發(fā)展機遇。
全國同行業(yè)首推ERP智慧平臺 國企改革紅利讓市民更有獲得感
整合供熱供氣“一張網”,濟南能源集團雙氣保障更有底氣,“出招”更加硬氣。“此次寒潮主力將于今晚9點到明天中午12點來臨,濟南雙氣保供即是主戰(zhàn)場,我們能源各企業(yè)應合理安排資源,科學調度指揮……”2021年1月6日晚8點,70年一遇寒潮侵襲泉城,濟南能源集團黨委班子成員準時集結,兵分四路深入所屬4家企業(yè)生產現場,調度雙氣保障工作。
為應對歷史罕見的低溫天氣突襲,濟南能源集團所屬4家供熱供氣企業(yè)加大了巡檢頻次,應急搶修人員嚴陣以待。與此同時,在濟南能源集團ERP系統(tǒng)大屏前,十余位工作人員正緊盯管網狀況進行科學調度,確保充沛的熱能環(huán)環(huán)相扣輸送到市民家中。
織密“一張網”,送去萬家暖。受極端天氣影響,2020-2021采暖季嚴寒期用氣量分別同比增加30%和46%,濟南能源集團完善氣煤聯(lián)動協(xié)同保供調度機制,上游熱源動態(tài)調整負荷與氣源保障“購、儲、調”一體化推進,圓滿完成市委、市政府交付的“打好能源成立第一仗”任務,交出一份雙氣保障有序平穩(wěn)、市民投訴率同比大幅降低、滿意率顯著提升的能源答卷。
為應對倒春寒,“一張網”改革紅利再賡續(xù),濟南能源集團延長供熱8天。“這個采暖季不但效果好,還給延長了,真是為百姓辦了件大好事。”家住市中區(qū)德盛家園小區(qū)的王女士說。
能源行業(yè)是傳統(tǒng)行業(yè),如何告別“傻大笨粗”的管理模式,實現精細化管理,十分考驗管理者的前瞻性。深化“一張網”整合既是濟南市委市政府重視民生問題的體現,也是百姓所呼、大勢所趨,在減少企業(yè)間低層次競爭、推動轉型升級方面大放異彩。
濟南能源集團主動變革、先行先試,著手自主研發(fā)全國同行業(yè)首個“綜合資源管理系統(tǒng)”(簡稱ERP),提出“萬物互聯(lián)、過程上線,實時感知、運營可視,決策智能、管控精準,風險可預警、問題可追溯”信息化工作思路。建設運營服務中心、項目管理中心、采購服務中心、財務管理中心、行政管理中心、數據共享中心六大管理板塊,實現“線上辦理,數據真實;查詢方便,統(tǒng)計快速;分析精準,管控到位”的目標,解決數據互聯(lián)互通難、信息共享難、業(yè)務協(xié)同難等問題,達到“過程留痕,終身追溯;效率躍升,效益顯著”的效果。
保“暖”就是保民生。一系列數字記錄了濟南能源集團成立帶來的改變。
僅用28天就將464個住宅小區(qū)供熱自管站(網)、20多萬戶2000余萬平方米供熱面積納入集中供熱“大家庭”。
打造“管家式”服務,上線電子地圖,803名供暖管家“一圖呈現”,百姓需求“一鍵直達”。
在保質、提效上下功夫,2020—2021采暖季投訴工單同比下降近四成……
2021年是濟南能源集團“一張網”正式運營的元年。當前,濟南“一張網”成果顯著呈現,“大能源”板塊順利邁入新階段,必將為全力打造“五個濟南”、加快建設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全面開創(chuàng)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建設新局面,提供能源保障、貢獻能源力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