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省文聯
2023-10-30 16:35:10
10月27日晚,第十四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評獎終評第二場舉行。當晚上演的15個作品,不僅顯現了各民族的精神面貌與民俗風范,還通過描繪當代生活景象來響應時代號角,并且在舞蹈語言的形式上大膽創新,展示了舞蹈藝術的蓬勃活力。
這些作品立意多元開放,形式異彩紛呈。有的作品創作靈感來源于對各民族文化、習俗等領域的深刻認識。例如漢族舞蹈《手龍人》以來自重慶地區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銅梁龍舞”為創作素材,立足于傳統龍舞的文化屬性,展現了富有當代審美的舞臺畫面。羌族舞蹈《尼莎·媽媽的歌謠》同樣選材于國家級非遺文化,并結合歌謠“尼莎”的文化屬性,在媽媽與孩子們的歡歌起舞之中,頌揚了母親作為生命孕育者的偉大。侗族舞蹈《侗聽琵琶語》通過侗族獨特的舞蹈語匯,藝術地再現了侗家行歌坐夜的獨特戀愛習俗。
《手龍人》
《尼莎·媽媽的歌謠》
有的作品弘揚紅色精神,彰顯了舞蹈工作者新時代的紅色文化擔當。藏族舞蹈《博巴森根·出征》歌頌了一群不畏生死、抵御外寇、護我國家的民族英雄,頌揚了新時代下中華民族兒女的愛國情懷與當代傳承。漢族舞蹈《我心中的河》以山東鼓子秧歌作為動作素材,以“黃河”作為精神寄托,塑造了奔流不息的英雄群像,彰顯了一脈相承的民族精神。
《博巴森根·出征》
《我心中的河》
有的作品立足于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述有關老藝人的傳承故事。例如漢族舞蹈《沁園春·燈窩》以安徽花鼓燈作為舞蹈語匯,塑造了幾代人不斷傳承花鼓燈藝術的鮮活群象,折射出勞動人民樂觀奔放的生命熱情。藏族舞蹈《仲堪》講述了一位老藝人傳承格薩爾史詩的故事,歌頌了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擔當精神。漢族舞蹈《嗩吶》以山東鼓子秧歌作為動作元素,講述了嗩吶老藝人堅守傳承的民族精神,同時也展現了中華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
《沁園春·燈窩》
《仲堪》
《嗩吶》
還有的作品緊隨時代發展,展現了民族歡歌的當代面貌。例如藏族舞蹈《扎西的藍天夢》彩袖紛飛,呈現了一群少年歡騰起舞的熱鬧場面,展現出旺盛的生命熱情。藏族舞蹈《永不停息的腳步》以“夏卓”典型的踢踏步伐作為動作語匯,塑造了當代藏族青年在新時代下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與青春氣息。蒙古族舞蹈《遍地柳蔭》以傳統筷子舞作為舞蹈語言形式,聚焦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主題,表達了新時代蒙古族人民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瑤族舞蹈《長鼓悠悠》通過悠悠長鼓,表達了瑤山人民的悠悠長情,立足“長鼓”的民族文化之根,彰顯著當代民族精神。蒙古族舞蹈《馬鈴兒搖響幸福歌》以“蒙古馬精神”為主題立意,并融入了走馬競技文化,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畫面中盡顯草原兒女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漢族舞蹈《江南》展現了一派詩意盎然的江南畫卷,獨特的舞蹈語言形式將江南的情韻、詩韻彰顯得淋漓盡致。蒙古族舞蹈《不落的太陽》通過展現一位姑娘起舞沐浴在大草原的陽光之下,表達了草原兒女內心的喜悅之情,彰顯了蓬勃向上的精神氣息。
《扎西的藍天夢》
《永不停息的腳步》
《遍地柳蔭》
《長鼓悠悠》
《馬鈴兒搖響幸福歌》
《江南》
《不落的太陽》
本場終評演出的第二現場邀請到了中國舞協主席、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馮雙白和北京舞蹈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潘志濤擔任點評專家。他們對演員職業化、專業性的舞臺表演素質表示了肯定,并認為地道的民族風格離不開創作采風的深入展開,走入生活的田野采風有助于作品把握濃厚的地域特色,才能進一步立足當代,推動中國民族民間舞更好發展。
27日,召開了以“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當代表達與意義”為主題的研討會,會上,與會專家以各民族獨特的代表性民間舞為例,從教育、表演、創作等多元視角出發,立足當代,激活傳統,在傳統與當代的融合與碰撞中暢所欲言,探討如何賦予舞蹈藝術更多時代特色,不斷發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讓中國民族民間舞藝術在文化“兩創”中綻放更大魅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