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3日訊 《1983,中國酒事》近日由山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它以一個魯酒企業的改革發展史為主線條,以“魯酒振興”的宏偉藍圖為大背景,展示了中國酒業的歷史文化、精湛技藝、精神信仰和科學探索。
該書共分六章,長達28萬字,主要講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位于魯西北的古貝春集團有限公司的奮斗歷程。這個有著72年歷史的老酒廠,從一個國有企業,經過股份制改造,成為現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的酒企,一代代古貝春人付出積極努力和無私奉獻。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周曉峰是中國白酒界的一個傳奇人物,是中小酒企里唯一的全國人大代表。因勞累過度,周曉峰59歲英年早逝。在他領導下,古貝春冷靜應對困難和挫折,進行二次和三次創業,與茅臺、五糧液等頭部企業合作,按照“一濃一醬”兩大產品線路設計,產品從低端走向中高端,還在2005年全國濃香型白酒質量普查鑒評中“摘金奪銀”。酒廠智能化、科技化水平不斷提升,產品在鞏固住德州及周邊本地市場的同時,向四周強力輻射。周曉峰是一個拼命三郎式的人物,他臨危受命,勇挑重擔,像一根蠟燭,燃燒自己,照亮社會。在與五糧液、茅臺的技術合作中,他虛心好學,把知識轉化為發展能量;他酷愛文化,為古貝春提煉出大運河文化,打造出獨特的文化符號,把文化意識融入員工血脈里,給企業發展賦予強大精神力量……作者在突出周曉峰這一英模人物的同時,梳理了古貝春從小作坊發展到現代企業的清晰脈絡,描述了張子文、馬紹星、杜安民、孫玉東、吳兆征、董福新等幾代人的群體形象。目前,古貝春在徐秀菊和張洪昌的帶領下,已經進入守正創新的新征程。
二是對“魯酒振興”進行了認真思考,并提出解決方案。這是《1983,中國酒事》的大背景,也是另一條主線。從釀酒產業來看,山東獨具優勢,這里的啤酒和葡萄酒生產全國領先,黃酒獨具北方特色,白蘭地生產形成優勢,白酒產業從新中國成立就開始“煙臺試點”,拉開中國白酒科研大幕,在改革開放初期,魯酒異軍突起,長期占據中國白酒總產量第一,幾十年間潛心苦練內功,產品質量有了總體躍升。從1998年開始,山東省先后4次在省級層面推動“魯酒振興”,出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措施,本書在梳理總結的基礎上,就魯酒如何振興,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和意見,值得山東釀酒行業借鑒。
三是立足中華文明發展、中國酒業大局,講好中國酒的故事。敘述了中國釀酒原料的變遷史,“五谷”的來源,不同時代的角色轉換,與釀酒的關系;大曲、酒具的歷史演變;酒的品類從黃酒到白酒的遞進,以及必備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條件;具體的釀酒技藝和流程;還有五彩斑斕的酒文化。
本書的作者郝桂堯和顧金棟,一位是資深媒體人、地域文化專家,一位是古貝春集團的黨委副書記、中國作協會員,他們珠聯璧合,完成了這部鴻篇巨制,其思路清晰,結構宏大,背景遼遠,謀篇布局獨具特色。據郝桂堯介紹,與以往涉及酒文化的書籍不同,本書突出表現了中國白酒的三大價值:一是哲學價值。酒是最接近哲學的液體。山東產生的儒家思想,用“仁”“禮”“和”等核心價值觀,塑造著人們飲酒釀酒的言行。中國的“酒神精神”,突破了儒家思想的桎梏,讓我們枯燥、苦澀、單調的日子,有了豐滿的滋味和余香,讓我們板結的思想,不斷生出豪情,滋生生長、奔跑、狂放的力量。二是科學價值。本書對中國酒業的科技進步給予很大關注,書中引用了一句話:“如果誰能把白酒微生物研究透了,他能拿諾貝爾獎。”這充分說明白酒是一個科技含量很高的產業。山東在大力發展低度濃香、芝麻香和北派醬香,古貝春在低度濃香和北派醬香方面具有領先地位,要進一步突破自己,必須利用最新科技手段,探討清楚傳統釀造的科技奧秘,再利用好科技化、智能化、自動化手段。書中對白酒釀造過程和科技研發的描寫,饒有趣味,深入淺出,行業外的人也可讀懂。三是文化價值。從本書描述的內容來看,山東是中國酒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有中國最早從事釀酒的大舜、儀狄等人,有中國最早的酒具酒器,有釀造酒的五谷、清澈的水源、神奇的酒曲,以及黃酒、米酒、白酒等豐富的品類。酒文化在齊魯大地源遠流長,綿綿不絕。白酒和書法、繪畫、京劇等類似,都是中華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符號,它們老辣、醇厚、豐富、耐嚼,只有經歷過復雜的人生,追問人生價值的時候,才會去尋找文化之根和歸宿之魂。白酒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走向白酒的過程,就是生命成熟的過程。一個音樂學院的教授說,我不喜歡流行音樂和通俗歌曲,而愿意欣賞交響樂和古典音樂,簡單直白的東西令人發膩、膚淺……類比于酒,白酒就是交響樂和古典音樂。在山東民間,各類酒俗酒風,世代延續,為生活在守成內斂空間里的百姓,帶來浪漫主義的生活方式,也為時代注入一股股沖天的英雄豪氣。本書也講述了大運河文化孕育出的古貝春和赤水河文化釀造出的茅臺牽手的故事,講述古貝春向五糧液學習的故事……
中國酒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延才為本書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