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銳大眾
2017-03-15 07:45:03
“唧唧復(fù)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里的杼就是傳統(tǒng)木制織布機的主要部件。隨著手織粗布退出市場和人們的生活,織機以及杼存在的價值已不復(fù)存在。做杼這門手工藝也隨著手織粗布的式微和傳統(tǒng)織機的棄用逐漸瀕臨消亡。
惠民縣魏集鎮(zhèn)周家村原名把式周,曾以家家戶戶做杼而聞名。這里制作的竹杼曾行銷魯北,當時家家戶戶都有的織機里,都用著周家村制作的杼,那兩扇小小的機杼也不知織出了多少布匹,給人多少溫暖。
如今村里會做這門手工藝的已經(jīng)寥寥無幾,73歲的周景彬和他的弟弟周景連是僅剩會做的不多的人。
對他們來說,做杼還是20年前的事情了。如今,在記者聯(lián)系下,老兄弟倆東家找西家湊好不容易才湊齊制杼的工具和原材料。
杼的基本原材料就是竹子,把竹子削成竹篾,用特制的刀具把竹篾兩面打磨平,然后根據(jù)杼的大小和尺寸,做成十厘米左右的小竹片。竹片太小,需要不斷地打磨,畢竟杼是用來走線的,如果不光滑,很容易把線磨斷,這對上了機的紗線來說,是很致命的事。
竹片太小,需要不斷地打磨,畢竟杼是用來走線的,如果不光滑,很容易把線磨斷,這對上了機的紗線來說,是很致命的事。
在周景彬家中,記者看到一部分已經(jīng)做好了的竹片,整齊地捆扎在一起,泛著油亮的光,盡管已經(jīng)20多年了,但不腐不蠹,依舊像新做的一樣。
在周景彬家中,記者看到一部分已經(jīng)做好了的竹片,整齊地捆扎在一起,泛著油亮的光,盡管已經(jīng)20多年了,但不腐不蠹,依舊像新做的一樣。
竹條做好,下一步就開始制作杼。在專門做杼的杼床上,把四根長竹條固定好。竹條用皮條拉到一根木柱上,上面有一根楔子,可以自由調(diào)整松緊。周景彬老人開始做杼,他用特制的棉線把一片片小竹片捆扎在長竹條上。
這里就需要一些熟練的技藝,棉線打的結(jié)是順著相反的方向,就像射雕英雄傳里的周伯通雙手互搏一樣,同時做,很容易把繩結(jié)打成同一方向,這是做杼最忌諱的。
竹片一片片增加,棉線打得結(jié)齊齊整整,周景彬一絲不茍。這才是中國傳統(tǒng)的工匠精神,絲毫不能偷工減料,絲毫不能偷奸耍滑,所有程序一點都不能馬虎,否則,放到織機上就會不合卯,出問題。正是有這樣的精細,周家村的竹杼才行銷大河南北。
竹片一片片增加,棉線打得結(jié)齊齊整整,周景彬一絲不茍。這才是中國傳統(tǒng)的工匠精神,絲毫不能偷工減料,絲毫不能偷奸耍滑,所有程序一點都不能馬虎,否則,放到織機上就會不合卯,出問題。正是有這樣的精細,周家村的竹杼才行銷大河南北。
竹片一片片增加,棉線打得結(jié)齊齊整整,周景彬一絲不茍。這才是中國傳統(tǒng)的工匠精神,絲毫不能偷工減料,絲毫不能偷奸耍滑,所有程序一點都不能馬虎,否則,放到織機上就會不合卯,出問題。正是有這樣的精細,周家村的竹杼才行銷大河南北。
春日和煦的陽光下,老兄弟倆靜靜地展示這傳承多年的手藝。以前最多的時候,他們每個人每天從早到晚能做四扇這樣的杼,賺個零花錢養(yǎng)家糊口。冬季農(nóng)閑時,他們還走村串戶四處修杼,把手藝送到需要的人手里。
如今,對于年輕人來說,杼、梭子等織機上的零部件很多人見都沒見過,更別說制作工藝了。社會在前進,一些舊的東西注定要被淘汰,淘汰不掉的是那些滲透在器具里面一絲不茍乃至虔誠的工匠精神,這才是我們最需要傳承的。
如今,對于年輕人來說,杼、梭子等織機上的零部件很多人見都沒見過,更別說制作工藝了。社會在前進,一些舊的東西注定要被淘汰,淘汰不掉的是那些滲透在器具里面一絲不茍乃至虔誠的工匠精神,這才是我們最需要傳承的。
杼是傳統(tǒng)木制織布機的主要部件。隨著手織粗布退出市場和人們的生活,織機以及杼存在的價值已不復(fù)存在。做杼這門手工藝也隨著手織粗布的式微和傳統(tǒng)織機的棄用逐漸瀕臨消亡。
惠民縣魏集鎮(zhèn)周家村原名把式周,曾以家家戶戶做杼而聞名。這里制作的竹杼曾行銷魯北,當時家家戶戶都有的織機里,都用著周家村制作的杼,那兩扇小小的機杼也不知織出了多少布匹,給人多少溫暖。如今村里會做這門手工藝的已經(jīng)寥寥無幾,73歲的周景彬和他的弟弟周景連是僅剩會做的不多的人。對他們來說,做杼還是20年前的事情了。如今,在記者聯(lián)系下,老兄弟倆東家找西家湊好不容易才湊齊制杼的工具和原材料。
杼的基本原材料就是竹子,把竹子削成竹篾,用特制的刀具把竹篾兩面打磨平,然后根據(jù)杼的大小和尺寸,做成十厘米左右的小竹片。竹片太小,需要不斷地打磨,畢竟杼是用來走線的,如果不光滑,很容易把線磨斷,這對上了機的紗線來說,是很致命的事。在周景彬家中,記者看到一部分已經(jīng)做好了的竹片,整齊地捆扎在一起,泛著油亮的光,盡管已經(jīng)20多年了,但不腐不蠹,依舊像新做的一樣。
竹條做好,下一步就開始制作杼。在專門做杼的杼床上,把四根長竹條固定好。竹條用皮條拉到一根木柱上,上面有一根楔子,可以自由調(diào)整松緊。周景彬老人開始做杼,他用特制的棉線把一片片小竹片捆扎在長竹條上。這里就需要一些熟練的技藝,棉線打的結(jié)是順著相反的方向,就像射雕英雄傳里的周伯通雙手互搏一樣,同時做,很容易把繩結(jié)打成同一方向,這是做杼最忌諱的。竹片一片片增加,棉線打得結(jié)齊齊整整,周景彬一絲不茍。這才是中國傳統(tǒng)的工匠精神,絲毫不能偷工減料,絲毫不能偷奸耍滑,所有程序一點都不能馬虎,否則,放到織機上就會不合卯,出問題。正是有這樣的精細,周家村的竹杼才行銷大河南北。
春日和煦的陽光下,老兄弟倆靜靜地展示這傳承多年的手藝。以前最多的時候,他們每個人每天從早到晚能做四扇這樣的杼,賺個零花錢養(yǎng)家糊口。冬季農(nóng)閑時,他們還走村串戶四處修杼,把手藝送到需要的人手里。
如今,對于年輕人來說,杼、梭子等織機上的零部件很多人見都沒見過,更別說制作工藝了。社會在前進,一些舊的東西注定要被淘汰,淘汰不掉的是那些滲透在器具里面一絲不茍乃至虔誠的工匠精神,這才是我們最需要傳承的。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wǎng)友評論僅供網(wǎng)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wǎng)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