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3-22 07:52:03
文|雪櫻
“哇,那不是佛山倒影嗎?”
湖面如鏡,岸邊的植物倒映在水中,山色遙望湖光,虛虛實實,真假難辨,美得讓人挪不開眼睛。
前不久,一張照片刷屏朋友圈,引發很多人的贊嘆和圍觀,所拍的正是難得一見的“佛山倒影”。
眾所周知,“佛山倒影”和“鵲華煙雨”,就像老濟南的兩幅水墨丹青畫卷,收藏在每個人的心里。
佛山倒影,即大明湖中可看到千佛山的倒影.
“佛山影落鏡湖秋,湖上看山翠欲流”,曾引得無數名士流連忘返。
最早的描述出自劉鶚的《老殘游記》:
“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里面,仿佛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里長的屏風。正在嘆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凈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顯得明明白白。那樓臺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
民國年間,胡適來濟,沒有看到佛山倒影,認為之前劉鶚的所述為杜撰,千佛山的倒影如何能映在大明湖里呢?
其實,他是對這個景觀怎樣形成的產生不解,千佛山海拔僅有200多米,山與湖之間隔著樹林、樓房、街道等,山影何以出現在湖中呢?
然而,季羨林先生在濟讀書時,親眼目睹過:
“我忽然見到離開這二三十里路的千佛山的倒影清晰地印在水中,我大為驚喜。記得劉鐵云《老殘游記》中曾寫到在大明湖看到千佛山的倒影。有人認為荒唐,離開二十多里,怎能在大明湖中看到倒影呢?我也遲疑不決。今天竟于無意中看到了,證明劉鐵云觀察得細致和準確,我怎能不狂喜呢?”
佛山倒影的原理,尚沒有權威的解釋,但是,此景的確存在,在空氣清新、能見度高、湖水澄凈的春天或初秋,才能看到。
隨著城市高樓林立、空氣變差,佛山倒影很難見到。
記得2007年的初秋,剛下完一場雨,一位愛好攝影的朋友,叫上幾位同事、帶上相機設備,開車直奔大明湖,捕捉到佛山倒影的美麗盛景。
后來,“泉城新八景”評選時,他將照片帶來,請大家欣賞。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碧澄,沒有一絲渣滓,湖面光亮,像一面明鏡,將山影梳妝得旖旎多姿,仿佛呼出一團氣,也能立馬變成藍色。
另一處景觀鵲華煙雨,為“濟南八景”之一,更是蹤影難覓。
春日雨后,從大明湖的鵲華橋北向上眺望,鵲、華二山將盡收眼底。
細雨如織,霧氣蒙蒙,遠處水村漁舍柳綠花紅,蒲葦叢生,荷葉田田,微風輕浪,舟載歌聲;
西有鵲山側臥,東有華山聳立,“茲山何俊秀,綠翠如芙蓉”.
云彩變幻,兩山連成一景,若離若合,時隱時現,好似兩點青煙,儼然一幅絕妙的水鄉圖景。“鵲華煙雨”,正是這樣得來。
此景觀有一段佳話。
趙孟頫回到家鄉吳興(今浙江湖州市)后,他和好友相聚,飲酒作詩,說起游覽過的名山大川,他對鵲、華二山稱贊不絕:
一座渾圓敦厚,一座尖聳入云,兩座山峰形態迥異,窮盡山之俊美巍峨,在座的為之神往,唯獨周密低頭不語。
原來,周密常年居在江南,祖籍卻是齊州歷城,他說,“我雖居吳,心未嘗一飯不在齊也”,趙孟頫觸及他的思鄉之情。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
第二天,應周密的邀請,趙孟頫取來畫具,提筆揮毫,憑著腦海中的記憶,繪制完成《鵲華秋色》。后來,成為國寶級曠世名畫,清代傳入宮廷收藏。
“鵲華秋色翠可餐,耕稼漁陶在其下。吳儂白頭不歸去,不如掩卷聽春雨。”
時至今日,路過鵲華橋,我常常想起“鵲華煙雨”、“鵲華秋色”.
駐足眺望,映入眼簾的卻是熙熙攘攘的穿梭車流和烏壓壓的高樓大廈。
久而久之,美景只能停留在想象中,優雅離我們越來越遠。
如今,“佛山倒影”這久違的優雅復現,倘若能夠喚醒人們酣睡的自然情懷以及環保意識,那么,也是意義深遠的。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