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7-04-04 20:12:04
齊魯網4月4日訊(通訊員 顏海峰 )近日,由蘇州大學比較文明與文學研究中心、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全球化時代的信仰:儒學的世界化”學術研討會在江蘇蘇州召開。來自全國高校、科研院所的5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21世紀中國儒家文化的國際傳播、儒家文化的當代意義、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融通之道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與會學者表示,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日益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文化理論界應積極探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的方法和路徑、推進中國優秀文化尤其是經典儒學的國際傳播進程,以此為契機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者和民眾更為深入地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不同民族間的和諧共處與世界的良性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儒學思想促進世界和諧
蘇州大學比較文明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國際比較文明學會中國協調副主席方漢文教授在致辭中指出,推進儒學的世界化是當前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在實現傳統儒學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結合方面,中國當代學者擔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楊乃喬認為,歷史對孔子的評述是不公平的,經常性的情況是盛世尊孔,亂世批孔;因此在當代與孔子對話要秉有儒者風范,與儒家思想對話還需持有儒家風范。21世紀,優秀儒家思想以普適主義的信仰正在走向全球;但需要提醒學界注意的是,在儒家思想的發展邏輯上,真正的介入性公共知識分子恰恰是那些“以經議政”的公羊學家,而當代中國學界最大的缺憾就是介入性公共知識分子的缺席,因此當前急需發揮介入性公共知識分子在文化界的作用。
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福利表示,隨著中國的崛起以及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學影響所及,已從所謂的“儒家文化圈”、“漢字文化圈”逐漸走向全球。優秀儒學的現代化與國際化問題,特別是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融新問題,不僅意義重大,而且極具學理價值。
儒學是包括中國文明在內的整個東亞和部分東南亞文明的思想基礎。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后高照成認為,日本、朝鮮、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乃至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等國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儒家文化和倫理規范的影響,上千年來這種影響早已浸入其文化的骨髓,成為了一種代代相傳的集體無意識。作為一種思想學說,儒學早已不僅僅為中國所獨有,而且超越了民族和國家的界限,為世界上眾多國家和地區的民眾和學者所了解和遵循。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無論在處理個體與個體之間還是國族與國族之間的關系方面,中國儒家學說都因其跨越時空的普適價值而可以發揮世界上的其他幾大宗教信仰所無法發揮的作用。因而,推進儒學的世界化對于和諧當代世界不同國族之間的關系并進而促進世界持久和平意義重大。
儒學現代化需與馬克思主義對話
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主流的儒家學說是能夠與我國當前的主流意識形態相融合的。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殷國明認為,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文化的融會不僅證明20世紀是一個文化“空間拓展的時代”,而且也證明中國傳統文化超乎尋常的包容性。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文化,這一西一中、一新一舊的結緣,表明當今世界的文化和學術已經進入“人類命運共同體”時代。20世紀的學術之所以成為“天下公器”的學術,恰是因為它有著“天下”的空間概念,具備開放性、現代性和創新型的特征。
齊魯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李雁認為,我們在當代應以儒家自身的態度對待儒學,以“敏以求之者”的態度來對待孔子本人以及儒家思想學說。首先,要學會用包容的態度對待儒學的現代化的問題。其次,要以冷靜、理性的態度對待儒學的現代化問題。孔子雖講“克己復禮”,但他也有所選擇,絕非原封不動地照搬過去的禮樂制度。 李雁同時認為,儒學要復興,主要責任在于社會的上層。如果社會上層個個都成為修己安人的仁人志士,則儒學必然復興。
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李東軍表示,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弘揚儒學可以增強中華文明的民族凝聚力。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語境下,以馬克思主義思想對傳統儒學進行闡釋與重構是時代的要求。馬克思主義對勞動權利、勞動分配等方面平等正義的闡述,極具人文主義關懷,與儒學的“義利合一”思想是價值同構的互補關系,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先進性與傳統儒學的道德實踐性相結合,二者是一種“文明融新”的關系。
浙江工業大學教授劉圣鵬認為,作為在中國歷史上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儒學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主體;然而,在當前以人人平等理念為標識的時代背景下,儒學要想成功地融入,必須被加以適當改造,方可得到普遍認同。當代儒學討論,尤其是馬克思主義與儒學話題的討論,必須建立在現代性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其有效性,否則就將成為偽命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