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5-05 15:26:05
齊魯網5月5日訊 近日,國家貝類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組織相關專家,對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貝類養殖研發團隊完成的近江牡蠣(Crassostrea ariakensis)海區養殖技術成果進行階段性現場驗收,標志著近江牡蠣養殖鏈條全面構建完成。
該批近江牡蠣的親本取自山東濱州的野生群體,2017年夏季在福建寧德繁育F1代種苗,后在濱州進行高鹽環境馴化,剩余個體于2018年秋冬季轉移至乳山海區進行育肥試養。該批近江牡蠣平均個體全濕重比同期同海區養殖的長牡蠣提高37.9%。合作單位乳山豐澤源牡蠣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于東源認為,該批近江牡蠣生長快、存活率高,有望進入高端牡蠣產品市場。近江牡蠣是我國河口水域特有的牡蠣科大型物種,適宜鹽度是15-25。歷史上多以大型礁體形式廣泛分布在我國南北主要河口水域,形成特殊的生態系統并支撐了近海生計漁業發展。但近幾十年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過度捕撈、棲息地破壞、陸源污染,尤其是伴隨著北方淡水徑流資源的減少甚至河流改道等,我國近江牡蠣野生資源銳減,在北方只在局部地區零星地被發現,且大都處于功能性滅絕狀態。牡蠣以礁體的形式,可以發揮其最大的生態功能,不但可凈化水體、耦合能量、消氮固碳等,還為其它生物提供庇護以及孵幼等場所,其生態學功能堪比熱帶海區的珊瑚礁。
據專家推斷,我國近江牡蠣資源及其生態系統的崩潰與河口及近海水域資源荒漠化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貝類養殖研發團隊致力于牡蠣野生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發歷時10余年,在前期長牡蠣等巨蠣屬牡蠣野生資源分布、生態習性以及適應進化機制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突破了近江牡蠣苗種規模化繁育與中培技術,目前正全力進行近江牡蠣原位養殖與資源修復技術研發。近江牡蠣在長牡蠣主養區育肥養殖成功,實現了近江牡蠣人工養殖全鏈條構建。目前,殼型、出肉率和肉色等性狀改良工作正在有序進行。
近江牡蠣規模育苗以及主養區養殖全鏈條技術的構建不僅有助于近江牡蠣北方大蠔品牌建設,而且極大促進了近江牡蠣野生資源保護與修復,也將有效緩解南方香港牡蠣規模死亡造成的產業問題。
閃電新聞記者 通訊員 王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