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6-20 09:40:06
齊魯網6月20日訊 現在要開一家公司,自己當老板,注冊的流程是越來越簡單了。那擁有一家公司到底能多簡單呢?對于濟寧的關先生來說,這公司簡直像從天上掉下來的一樣,正正好好砸到了他頭上。
濟寧的關先生是一家公司的技術員,每月工資四五千元。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自己名下竟然有一家注冊資本高達260萬的公司,成了身價不菲的老板。
老板的頭銜突然降臨,讓關先生惶恐不已。關先生工作、生活都在濟寧,但名下的這家公司卻位于德州武城,全名叫做“德州滿勝商貿有限公司”。在多次打電話反映情況無效后,他趕到了武城縣社會事務服務中心,找到了負責工商登記注冊的窗口。這家公司究竟是誰成立的,為什么會在自己名下呢?
武城縣社會事務服務中心工商登記注冊窗口工作人員說,資料顯示,這家公司登記注冊的時間是2016年,所有的手續都是一家代辦機構全權辦理的。此外,代辦機構提交了一份關先生的身份證復印件,同時還有一份有關先生簽名字樣的委托書。
關先生說,這些材料他毫不知情,所謂的委托書也不是他簽的字。武城縣社會事務服務中心工商登記注冊窗口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沒有找本人核實。”
那么登記時本人不用到場嗎?武城縣社會事務服務中心工商登記注冊窗口工作人員表示:“對,本人不用到場。因為這個材料是委托代理人來的,這個委托代理人對當事人的簽字、還有提供材料的真實性負責任,因為我們沒法去逐一核實。”
莫名其妙當了老板,關先生十分困惑,同時,他更擔心因此背上沉重的債務,或者有人利用這家公司去做違法的事情。仔細查看登記材料,關先生發現,系統里留存的,是他早年上大學期間持有身份證的復印件,而2010年這張身份證已經上交給派出所并更換了新證。
可奇怪的是,2016年卻被人拿著舊證的復印件注冊成立了公司。這樣的材料是如何通過市場監管部門審查的呢?
武城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人表示:“我們沒有實質審查的義務,只有書式審查的義務。他們目前也沒有手段,認定關先生是否存在被人冒名辦公司的情況。”
在公司登記注冊方面,按照書式審查的要求,只要材料齊全,就符合辦理條件。如果一個人的身份證或者身份證復印件被他人獲取,就存在被人冒用信息注冊公司的可能。到底是誰注冊的公司呢?
為了弄清事情原委,根據營業執照上登記的,武城縣廣運街道辦事處張莊北首這一地址,記者和關先生試圖找到這家公司問個究竟。但一連打聽了多位居民,大家都不知道有這么一家公司。
公司的運營肯定少不了和稅務打交道,為了弄清到底是誰來辦的公司,關先生找到了武城縣稅務部門,一查才發現,這家公司連續已經兩年沒有報稅,而且因為“查無下落”,被稅務部門納入“非正常戶”的狀態。
工作人員說,如果稅務部門的非正常戶不處理,將來很有可能會影響到他的個人信用報告,而且因為這個非正常戶,關先生也沒有辦法再注冊成立別的公司。潛在的麻煩一大堆,關先生覺得,既然不是本人申請注冊的公司,那市場監管部門直接給撤銷了不就行了?
武城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人表示,信息泄露、被盜,這種情況還挺多,但是國家現在沒有一個完全的退出機制,進去退不出來。
問題很嚴重,后果很可怕,隨后關先生趕緊到了轄區派出所報了案。目前,公安機關已經立案,相信其中的違法犯罪事實很快會水落石出。
記者調查發現,關先生的遭遇并不是個例。有著同樣遭遇的棗莊李先生感覺更冤枉,他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竟成為一名“百萬負翁”!
棗莊市民李先生在稅務部門辦理業務的時候,被告知他名下已經有一個公司,而且是欠費狀態。李先生名下的八立方商貿有限責任公司,在稅務部門申領了近800萬的發票,目前的欠繳稅額超過100萬,另有高額的滯納金。
棗莊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企業注冊科工作人員說,這家公司也是通過一家代辦公司成立。李先生提出了一個疑點,他在2016年8月份改過一次名,身份證也一并進行了更換,也就是說公安系統里已經進行了修改。但是三個月后的2016年11月,代辦公司卻用他的已經廢棄的名字完成了公司的登記注冊。
棗莊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同樣表示:“我們審查是書式審查,不需要實質性審查。”
從2018年8月份發現被人冒用信息注冊了公司,李先生四處奔波,希望能盡快將問題解決,結果不僅沒有新的進展,反而接二連三地出現了一些新的麻煩。
今年一月份,市場監管部門告知李先生,因為他名下的八立方商貿有限責任公司“自行停業連續六個月以上”,被市場監管部門予以吊銷營業執照。本以為問題解決了,沒想到這是更大麻煩的開始,他在稅務部門的欠費依然掛在名下,即便他想處理也處理不了了。
對于屢屢出現的利用冒用信息登記注冊公司的現象,各地市場監督部門都反復強調,他們只能進行書面審查,而不用實質性審查。對于這個問題,記者向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進行了咨詢。
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登記注冊處工作人員表示:“你本人不到場的話,可以啊。以前有這種情況。因為工商登記是形式審查,形式審查提交材料,我們也無法去驗證,也沒有授予我們權力驗證這個真假。”
動輒上百萬、數千萬資金往來的公司,在注冊登記的初始環節,不用本人到場,僅憑身份證復印件就能開辦,毫無疑問,這必然會給那些心懷鬼胎、盜用他人身份者提供違法犯罪的可乘之機。
而對于被冒用者,接下又該怎么辦呢?記者查閱相關規定,在常規的處理中,不外乎注銷和撤銷兩種渠道。
走注銷程序就代表了認可這個家公司的合法性,也就代表被冒用者認可了這家公司的之前的債務或其它法律糾紛,這顯然是對被冒用者不利的。所以在實踐中,更好的解決辦法是走撤銷程序。
但申請撤銷,也就是說我們認為這個公司從它的成立,也就是工商機關所給予這間公司的行政審批,這個程序上就是違法的,所以才申請撤銷,那么撤銷的效果呢,就是這個公司自始不存在。
市場監管部門建議他們去法院把自己告了,因為去法院起訴也的確有成功的案例。重慶某高校的教師韓某,在購買動車票時被限制高消費,一番調查才發現自己“被老板”而且面臨一起商業糾紛,被告上法庭。因為對名下的公司完全不知情,韓某將辦理公司登記的市場監督管理局告上法庭。
起訴是個好辦法,但走司法程序的經濟代價和時間成本,對被冒用人來說也是不小的支出。
帶來無盡麻煩最重要的起因,還是之前在公司注冊環節審核的環節。按照我們國家《公司登記管理條例》和《公司法》的有關規定,允許代辦形式的出現,出發點是壓縮企業登記注冊的程序,這符合促進經濟發展的大方向。
程序的壓縮并不代表著審核就可以放松。冒名頂替公司的出現,不僅讓公民個人權利受到侵害,更會對社會信用體系造成巨大威脅。
國務院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已經注意到這類情況,近期開始推行APP上登記注冊公司的辦法,注冊人必須在APP上實名影像認證,或者本人親自到場。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可以逐步避免以后出現類似的情況,但在這漏洞完全堵上之前出現的各種糾紛該如何處理,是現階段急需解決的問題。
今年四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撤銷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取得企業登記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表態將加大對這一亂象的打擊處理力度。希望這正式辦法,能盡快出臺,讓被冒用信息的老百姓有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
閃電新聞記者 山東衛視《調查》記者李方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