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8-20 09:03:08
“你看,這個是我們井下在用的開關模型,它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360度旋轉,解決了以前員工‘顧前不顧后’的問題,前后的接線方式一目了然;這個是視頻機器人,機器人代替人工巡檢……” 8月16日,記者來到山東能源肥礦集團白莊煤礦“紅色創新園區”的“崔立軍創新工作室”,崔立軍向記者對照實物一一進行演示。
“紅色創新園區”是山能肥礦白莊煤礦重點打造的創新示范點。園區紅墻、紅磚、紅板,在陽光的映襯下猶如一團燃燒的火焰,讓人內心為之振奮。出于好奇,記者走到視頻機器人前伸手,細微的動作迅速被機器人捕捉。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視頻機器人是他們自主研發的,如今,機器人巡檢已在礦井地面壓風機房全面推廣應用,實現了遠程監控。
針對以往創新工作室布局分散、單兵作戰,不利于協同攻關的局面,山能肥礦白莊礦按照分專業實施、分類級管理的原則,整合創新資源,規劃了8個創新工作室,30多個創客小組,100多名會員的“創新大課堂”,并將黨員、勞動模范、業務骨干吸納其中,依托“黨員+項目”、“黨員+課題”連鎖機制,搭建起了“人才培養、業務培訓、技術交流、信息共享”“一站式”智慧黨建平臺,通過發揮黨員模范引領帶頭作用,全面打造“紅色創新園區”。
“崔立軍創新工作室比較擅長‘弱電’維修,寇春剛創新團隊則擅長于礦主、副井提升機等大型機電設備的檢修,原來有些項目遇到一些問題需要跨專業咨詢,現在,有了‘紅色創新園區’,遇到問題,大家湊在一起、互通有無。”山能肥礦白莊煤礦黨委書記、礦長劉仲明說。
借助井下一線既是“發源地”,又是“實驗室”的優勢“就地取材”,該礦對各類廢舊設備、開關,工器具進行打磨、翻新之后作為教學用具直接“平移”到工作室內;將“皮帶保護”、“語音信號”等工器具模擬井下現場使用狀態“照搬”到地面,從而實現了理論與實操的“零距離”。每個月“藍領創客”在集展板、實物、革新成果于一體的綜合技術研發工作室內進行著頭腦風暴。
在“紅色創新園區”推進過程中,該礦黨委明確了“跟黨創新”的定位,把相對分散力量整合起來,攥成一個“拳頭”精準發力,先后吸納了謝海雷、崔立軍、寇春剛和袁明旺等4個創新創效成績突出的黨員創新工作室集中入駐,包括了弱電創新、機械加工、防治水、主副井提升等關系礦井安全生產的關鍵專業,形成了“紅色矩陣”效應。據悉,今年以來,該礦“紅色創新園區”累計完成創新成果200余項,直接創效近億元。
通訊員 李志勇 劉立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