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舜網-濟南日報
2017-02-01 13:59:02
在挖掘機的轟鳴聲中,濟南天橋區二環北路濟廣高速橋下成排的板房轟然倒下。2017年1月13日至19日,天橋區對這一區域的違法建筑集中開展了7次大型拆除行動,清除了橋下50處違法建筑。天橋區“拆違拆臨”行動啃下了最硬的一塊“硬骨頭”。
1月8日,濟南市依法整治違法違章建設領導小組印發今年的“1號文件”,宣告2017年“拆違拆臨”行動正式開始。
在首期名單中,全市共有288處違法建筑和636處違規廣告上榜。其中,天橋區違法建筑70處,占全市拆除任務總量的四分之一。
二環北路濟廣高速橋下是首期名單上的“重災區”,“兩違”建筑群已綿延數公里。2017年1月13日,尚未拆除的“兩違”建筑進入強拆程序。在蒙塵十余年后,濟南的“北大門”終于重生。
重生的不止這一處。1月9日,山大路華強置業和經十路潤陽科技大樓的兩處違法板房就上演了“一夜消失”的戲碼;歷下區和平路55號屋頂加蓋等眾多上榜“兩違”建筑的責任單位也動了起來。“現在大家都感受到了,濟南‘拆違拆臨’是動真格的!”家住山大路的趙先生表示,拆違任務表精確到樓牌號,接受全體市民的公開監督,他對后續的行動充滿期待。
違建臨建破壞城市規劃,擠占發展空間,威脅公共安全,侵害社會公平正義,是城市發展的“毒瘤”。目前,散布在城中的大量違建臨建已成為限制濟南發展的“瓶頸”。
各種違建給泉城的顏值拖了后腿。灰頭土臉的小門頭房、臟亂差的初級市場、違章搭建的戶外廣告等,這些粗糙、丑陋的城市角落讓濟南屢遭詬病,甚至還被扣上過“大縣城”的大帽子。
當前,濟南正圍繞打造“四個中心”實現“兩年有看頭”而努力奮進,對營造更好城市發展環境的訴求從未如此迫切。市統計局近期組織的一次民意調查顯示,86.05%的市民表示贊成“拆違拆臨”行動,10.87%的市民表示基本贊成,“拆違拆臨”行動贊成率高達96.92%。2016年2月,中央提出,用5年左右時間,全面清查并處理建成區違法建設,堅決遏制新增違法建設,山東隨即啟動城市違法建設治理系列行動。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2016年底各地完成違法建設排查摸底;2017年,要治理完成60%。濟南搶抓這一機遇,率先將“城市規劃建設”的工作精神落地為“雙拆”。
城市的“兩違”建筑與廣告,不少都是老大難問題,如何防止死灰復燃,也是嚴峻的考驗。1月19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文濤在視察拆違拆臨現場時指出,一個地方違法違章建設多,說明存在有法不依、違法不究現象以及城市的管理水平低,這與建設法治社會的要求背道而馳。
在法治社會內,任何個人的權利,都是鑲嵌在公共秩序之內的。私有財產的前提,是合法獲得。違反法律規定、罔顧公共秩序的個人權利,不受法律保護,這應是一種常識。
拆違拆臨工作要做的就是用行動來詮釋法治的公平正義。打破違法建設背后裹挾的經濟利益,才能打破“治而復亂”的怪圈,真正拆出空間、拆出秩序。濟南市要求,“在拆之前要先革自己的命”,即“先政府后個人,先黨員干部后群眾”,廣大黨員干部、機關工作人員、兩代表一委員要當好表率,把對拆違拆臨的擁護和支持落到實處。不論涉及到誰,如果不遵紀守法帶好頭,就配不上黨員干部以及兩代表一委員的身份。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么帶頭拆掉,要么自己走人。
2016年10月13日全省動員大會召開至今,全市已拆除違法建筑531處、51萬余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拆違拆臨一期行動實施以來,沒上榜的“兩違”建筑也收斂了許多。荊山東路、漿水泉路一帶燒烤店扎堆,常年煙熏火燎不說,部分商家還常把爐子、炭盆、桌椅擺上人行道。“1號文件”公布后,這些店終于斷了煙火,爐子、炭盆、桌椅也都收回了屋內。
拆,不是終點。違建臨建拆除后的土地將“建綠透綠”,被優先用于綠地建設,提升城市主次干道周邊園林綠化水平,還公共空間于民。
法治有要求、群眾有呼聲、政府有布置。濟南的“拆違拆臨、建綠透綠”有底氣、有信心,有措施。濟南正在研究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加強對違建、臨建行為的震懾和制裁,一個更美的濟南未來可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