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17-05-07 10:18:05
5日零時,菜農老周身著軍大衣躺在三輪車上小睡,等待菜販子收菜。記者盧明 丁國彬 攝
歷城區人民醫院東側,是仲宮的一個小型農貿市場。然而,很多市民不知道的是,一到深夜這里就會變身“南山蔬菜集散地”。四里八鄉的菜農帶著自家產的蔬菜趕來,等著城里的菜販收菜。
4日深夜至5日凌晨,記者探訪這一“夜間蔬菜批發市場”發現,應季蔬菜每斤都在1元以下。即便這樣便宜,菜也不好賣,有菜農守候一夜一車菜只賣40多元。據了解,由于農超對接未真正落地、市區大集漸漸取締等原因,這里幾乎成了南山菜農賣菜為數不多的渠道之一。
0:00 菜農進場心中最好的萵苣,定價不及往年一半
5日零時,風漸起。初夏的南山夜仍有些涼意,“夜間蔬菜批發市場”里,已陸續有菜農騎著三輪摩托或推著平板車趕來,老周就是其中之一。這一夜,他的三輪車上裝了10捆400余斤萵苣。
時間似乎尚早,市場入口處,老周裹著軍大衣躺在三輪摩托上打起盹來。他頭枕在車把上,腿架在后斗上,不一會打起鼾。老周是仲宮東平坊村的菜農,連續半個多月的賣菜生活,讓他練就了爐火純青的“三輪車睡功”。
“幾點了,差不多該來了吧!”0:30,老周醒來高聲問著周圍的菜農。“快了,一般1點左右就陸續有來收的了。”
老周說,這次他給自家萵苣定價5毛5 一斤,因為這批是最好的了。不過,雖然這個定價已比往年便宜一半多,他也不敢有太多預期,“先賣賣看看,真賣不出去就得降價啊,總不能再拉回去吧”。老周說,要知道,這10捆400多斤萵苣,他和老伴從早晨8點一直忙活到晚上7點才收拾完。
1:00 菜販登場精打細算地較量,能砍一毛是一毛
5日凌晨1:00左右,菜販登場。段建國身穿一件厚實的軍大衣,戴著一個缺了護目鏡的頭盔,騎著一輛破舊三輪車趕到仲宮市場。
年近60歲的段建國是一名有著20多年賣菜經驗的菜販子,每天晚上這個點,他都會從吳家堡附近騎行30多公里趕來仲宮批發蔬菜,凌晨4:00左右再趕到市區菜市上售賣。“結合市區內哪些菜好賣,再看看批發市場上擺的哪樣菜比較缺,如果菜品質賣相好,再跟菜農商量價格。”段建國頭腦精明,他裹了裹大衣,在市場上來回轉悠。
一圈轉下來,段建國鎖定了一車小蔥。“1塊錢一斤,再便宜就不賣了。”討價還價對于老段來講已是輕車熟路,他開始跟菜農展開激烈交鋒,“8毛錢一斤,我拿3捆”。十幾分鐘下來,菜農也未退分毫,老段掏出一根煙遞給菜農,笑呵呵繼續砍價,最終砍下來一毛錢。付錢階段,老段再次憑借經驗砍掉9毛錢,71斤的蔥只付了63元,“細算下來,兩捆蔥拿到市場上,按照1.2元至1.4元一斤賣,最終也只能賺30來塊錢。”
此時,老周也開了張。一名菜販在老周的攤位前駐足詢價。
“多少錢一斤,便宜點就多要點。”
“5毛5,你要多少?”
……
經過一番攀談,5毛5一斤的萵苣,菜販要了兩捆。老周在車斗里扒拉了幾下,選了兩捆最大的,過稱顯示145斤,共79塊8毛,菜販給了79元。4:30 菜市散場近5小時的深夜守候,換來230元
老段繼續圍著市場轉悠,他又買了兩捆萵苣。“花菜、卷心菜既便宜銷量又大,還有野菜也是城里人喜歡要的。”最終,老段車斗裝得滿滿當當,整車共裝了6種菜,200多斤。他趕緊上路,凌晨4:00前他得到段店菜市場占攤位,開始一天的賣菜營生,“賣得好,除去來回70公里油錢,一車菜能掙百十塊錢。”
陸續有菜販來到老周的攤位前買萵苣,不過再也沒有哪筆超過第一次的出售量。凌晨4:30,天已蒙蒙亮,老周以5毛一斤的價格賣掉了最后一捆萵苣。他拿出一把皺皺巴巴的錢數了數,一共235元,除去進場費5元,這一晚守候5個小時,收入230元。
老周把皺皺巴巴的錢捋平,揣進衣服內口袋,發動三輪車,回家。他休息不了多久,兩個多小時后,他就要起床,重復前一天的工作,因為他家的萵苣還沒賣完……
●糾結背后
“沒有這個市場,就徹底賣不出去了”——市區大集漸取締,農超對接停在紙面
“不忍心,多好的菜,再便宜也不能爛在地里。”5日,仲宮的夜間“蔬菜批發市場”,張老太200斤卷心菜只賣了40余元。
“到這個市場熬一晚上賣的菜都可能不夠本錢,而且進場就得交5塊錢,但是沒辦法啊,只能到這里賣。”一菜農說,以前南山很多菜農會進城到興隆、十六里河、八里洼等大集去賣菜,不用經過菜販,賣的價格還能高點。現在這些大集逐漸被取締了,他們就沒了賣菜的地兒,“市區里占道經營查得也嚴,進正規市場又交不起攤位費,現在車查得也嚴,俺們這農用三輪車沒證沒牌的都不敢進去。”
“在這個市場上熬一晚上也賣不出去多少,可沒有這個市場還不行,(沒有)就徹底賣不出去了。”另一菜農說。
張永志(化名)是南部山區一村莊的村主任,在當村干部已有10多年的他看來,南部山區菜價低,除了大形勢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銷售渠道。
“‘農超對接’喊了好多年了,目前還只是停留在紙面,根本沒有落地。”他說,就目前南部山區的蔬菜而言,要么走大眾菜,就是進市場進超市;要么走高端菜,就是綠色、無公害等直接進家庭。然而南山的菜地都是小塊化種植,難以形成規模,很難吸引大超市和農產品加工企業;走高端化種植又投入大、技術難度高,菜農都不敢。也正是因此,仲宮的這個夜間“蔬菜批發市場”幾乎成了南山蔬菜外銷的唯一渠道,“這些年來我們也與多家超市、農產品加工企業接洽過,都沒能達成實質合作。”如何將南山農產品銷出去,這些年來一直困擾著他。
●專家說法引入“互聯網+”模式或能減少“菜賤傷農”影響
“去年價格能賣到1塊錢一斤,今年兩三毛錢,好的時候5毛錢左右。”采訪過程中,種植萵苣的東平坊村民如是說。同樣,該村種植的花菜、卷心菜等蔬菜也出現大降價,大量蔬菜面臨滯銷。
對此,山東財經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潘明星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當年該種蔬菜緊缺且價格高,第二年就會有不少人擴大種植面積,再遇上一個豐收年,很容易出現產量過剩現象。而這種蔬菜又沒有農產品保險,一旦出現滯銷將會直接降低菜農收入。
他介紹,當地相關部門可提供相應公共服務,對菜農種植的蔬菜品種信息做相關市場指導,不盲目種植,根據當地種植特點因地制宜結合財政采取一些相關措施,降低農產品滯銷現象。
在潘明星看來,現代農業采取“互聯網+”模式也是一種行之有效方法。“根據農業生產特點分析,多年前菜農因信息不暢通,未能及時獲取市場行情,加之種植戶又分散,農產品滯銷現象較多。近年來,不少地區采取了‘互聯網+’模式,拉近菜農和相關企業及市場的距離。此外,菜農自身也能獲取更多外地對蔬菜的需求信息,合理種植。”他說,目前朋友圈也成為一種有效溝通當地菜農的方式,有助于減少種植損失。
原標題:“農超對接”多年難落地 濟南南山菜農苦守深夜市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