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17-05-13 15:08:05
濟南火車站老建筑 首席記者王鋒 攝
濟南火車站出站口總是人來人往,位于出站口東側的膠濟鐵路濟南站舊址卻像一位安靜的紳士,歷經百年依舊風度翩翩。近日,有市民注意到,這座老建筑的外側搭起了腳手架,難道是要重新修繕另有他用?記者調查了解到,目前這座老建筑已經成為濟南鐵路教育基地,內部還有膠濟鐵路陳列館,但因種種原因,目前并未對市民開放。
老建筑成濟南鐵路教育基地僅對內部員工開放
“濟南火車站出站口的老建筑在修,難道是要迎來新生?”不久前,市民張先生興沖沖地打來電話。
濟南火車站的老建筑似乎永遠是濟南人心中的一個結,曾經與膠濟鐵路濟南站舊址相隔很近的津浦火車站濟南站舊址被拆除,令很多濟南人無限惋惜。因為津浦火車站的拆除,膠濟鐵路濟南站也成為目前濟南現存歷史最早的德式火車站。
昨日,記者來到位于緯三路北頭膠濟鐵路火車站舊址,這是一座典型德式洋樓,八根高大粗壯的愛奧尼石柱無不昭示其身份,院內還停留著一輛制造于1973年的蒸汽火車頭,據介紹這是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在膠濟鐵路上牽引貨運列車,后來在濟南鋼鐵廠內部貨運專用線使用。目前,老建筑外側已經搭起腳手架,工人正在緊張維修。外側大門緊閉,不時有路過市民或游客隔著欄桿向內張望,甚至還有游客試圖想要進去一探究竟,但卻被阻攔在外,這其中也包括記者本人。
據濟南鐵路局相關人士介紹,去年11月,膠濟鐵路濟南站舊址修繕完畢,濟南鐵路教育基地掛牌,內部設有膠濟鐵路陳列館等,主要展示了膠濟鐵路的修建背景及過程、對山東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風雨滄桑路等,具有百年歷史的德國鋼軌、鐘表,“膠濟百年”主體浮雕和德國石雕獅頭水池均在其中,而目前老建筑的修繕只是常規周期性維護。
那為何市民不能進入一飽眼福?上述相關人士介紹,因目前部分手續還未審批完畢,所以還不能對公眾開放,只是作為鐵路局內部員工的教育基地,“等一切準備完畢,我們十分歡迎市民和各地游客前來參觀?!?/p>
濟南膠濟鐵路遺存僅濟南站和黃臺站保護較好
這座飽經滄桑的德國老建筑的修繕讓人們再一次想起曾經被淡忘很久的膠濟鐵路。作為一條百年鐵路,膠濟鐵路自誕生之日起就與整個山東的經濟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但隨著發展,老的膠濟鐵路慢慢淡出人們記憶。
去年8月,山東建筑大學城規學院工業遺產研究工作室開始了對交集鐵路的調查和記錄。本次活動的發起人、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講師慕啟鵬介紹,我國鐵路從無到有,再發展到今天,已經跨越了百年,但對鐵路遺產的研究卻一直停留在起步階段。相比較而言,與膠濟鐵路同時期修建的中東鐵路、滇緬鐵路以及滇越鐵路的遺產調查工作早已開始,但膠濟鐵路的遺產調查和價值評估卻遲遲沒有動作,“我們計劃利用2016及2017年兩年的暑期,對膠濟鐵路沿線4個區段內56處大小站點及其配套設備進行全面的田野調查,主要的目標是摸清膠濟鐵路沿線各類文物的現狀,為后期的保護工作做詳實的鋪墊。”
調查之前,沒人能夠準確地告訴他們目前整段膠濟鐵路還剩下多少火車站,哪些仍在使用、哪些已被停用、哪些被拆除,甚至連鐵路工作人員都無法準確回答出上述問題,所以他們只能一一走訪。
目前,他們已經走訪完膠濟鐵路在濟南段的所有站點,包括濟南站、黃臺站、郭店站、明水站、歷城站、普集站7處,“我們發現大部分的老德式車站已經不復存在,即使部分建筑單體存在,車站形制及其整體性已經受到破壞,保存最完整的是膠濟鐵路濟南站,黃臺站的保存情況也相對完好?!北敬位顒拥恼{查者之一、山東建筑大學學生孫瑜介紹。
消失的不只是建筑還是中西文化的交融
慕啟鵬說,這一路調查困難重重,有的根本就進不去、看不到,“且不說最終的調查結果,僅僅是填寫一張表格,就已經遇到很多困難。我們發現,自己做的不只是單純地客觀記錄,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現存的歷史遺存的價值評估。對于歷史建筑價值評估和判斷的研究,不僅是工業遺產,即便在整個歷史建筑遺產的范疇內,如今都依然沒有一套達成共識的價值評估科學體系?!钡退袇⑴c者都認為,對膠濟鐵路沿線工業遺產進行保護已經迫在眉睫,而他們用兩年時間去完成的調查工作還遠遠不夠。
“從鐵路發展角度來看,站點的建立和廢止,線路的延續和變更是必然現象。但鑒于膠濟鐵路的特殊性,站點及周邊建筑群的去留應充分考慮類型樣本的留存,不致使部分站點全部消失,甚至無跡可循。隨著站點消失的還有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珍貴樣本以及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本次活動的另一位參與者、山東建筑大學講師金文妍說。
原標題:膠濟鐵路濟南站舊址變身教育基地 市民只能隔欄觀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