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8-02 22:49:08
高中畢業二十多年了,很多事情都已記憶模糊,但有句寫在黑板上的話,至今還時常浮現在眼前。
“Don’t be absentminded!”(不要心不在焉)。
高一第一節英語課,潘麗老師面對班上五十位同學,進門先在黑板上寫下了這個我當時基本不認識的英文句。老師的意思很明白,高中三年,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考上大學,最重要的是,要專心致志。
時隔多年卻發現,老師的這句提醒,竟然很有預見性,且具有歷久彌新的現實意義。
先說一頓飯,盤旋在腦子里好久了。
去年年底,同城媒體圈的哥們四個小聚,好久不見,本來應是很歡樂的一頓美餐,最終卻每個人都吃得郁郁寡歡,食而不知其味。
三個哥們,其中一人負責一家網站的經營,年底臨近,年度的任務還有缺口,滿腦子是業績考核的壓力;另外兩人,一個在電視臺,一個在廣播電臺,恰逢單位新領導上任,大刀闊斧的機構調整,相伴而來的就是崗位的重組和人員分流,他倆面臨崗位重新選擇的關鍵時刻,去向待定,心神不寧。相對來說,就我比較輕松,只需扮演好吃貨角色就可以了。
結果這頓飯就有意思了。
那哥仨,個個表情凝重,心事重重,不是接電話,就是在出門接電話的路上,或者只是低頭看手機刷屏。話也不多說,似乎也不知從何說起,桌子上的飯,反而成了擺設。
就這樣尷尬地吃完,回來我就在朋友圈的小群里調侃他們:你們這些家伙,今天這飯吃得,太心不在焉。
事后琢磨一下,發現這頓飯的情景,基本上是現實生活的一個縮影,因為很多的時候,我們都是這樣的心不在焉,身在曹營心在漢。比如:開會的時候看手機,吃飯的時候看手機,孩子讓你陪玩的時候,回家看老人的時候,兩口子下了班,都在看手機……這還只是與手機有關的心不在焉的情節,此處省略兩千字,其他類似情節請自行腦補,我們好像時時刻刻,都是生活在別處。
但心不在焉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歷史悠久其來有自,這里也有兩則故事。
一則說的是孔子,周游列國的時候,衛靈公向孔子請教兵陣軍旅之事。“明日,與孔子語,見蜚雁,仰視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復如陳。”衛靈公看到飛雁就仰視天空去了,很明顯,心思并不在孔子身上,心不在焉。道不同不相與謀,孔子見狀很失望,就離開衛國去了陳國。
另一則,說是有個賓客向梁惠王推薦淳于髡,惠王喝退身邊的侍從,單獨兩次接見他,可是他始終一言不發。惠王很奇怪,就責備那個賓客說:“你稱贊淳于先生,說連管仲、晏嬰都趕不上他,等到他見了我,我是一點收獲也沒得到啊。難道是我不配跟他談話嗎?到底是什么緣故呢?那個賓客把惠王的話告訴了淳于髡。淳于髡說:“本來么。我前一次見大王時,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馬上;后一次再見大王,大王的心思卻用在了聲色上,因此我沉默不語。”那個賓客把淳于髡的話全部報告了惠王,惠王大為驚訝,說:“哎呀,淳于先生真是個圣人啊!前一次淳于先生來的時候,有個人獻上一匹好馬,我還沒來得及相一相,恰巧淳于先生來了。后一次來的時候,又有獻歌者,我還沒來得及試一試,也遇到淳于先生來了。我接見淳于先生時雖然喝退了身邊侍從,可是心里卻想著馬和歌曲,是有這么回事。”
你看,貴為一國之君,尚且有心不在焉的時候,這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遺憾的是,他們遇到的是孔子和淳于髡這樣的厲害角色,也因這一點小事,被載入了史冊,成了心不在焉的老典型。
古人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現在我們的節奏快了,壓力大了,誘惑也多了,每天手頭都有工作、生活的一堆事等著處理,注意力無時無刻不被吸引著,誘惑著,瓜分著,分散著。我們常說,做什么要有做什么的樣子,但遺憾的是,心不在焉已經成了生活的一種新常態。心猿意馬的我們,不是惦記著過去,就是憂思著未來,即使手頭有事情,也想著一心多用,已經很難把心安在當下一刻,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情上。
如果不信,你也可以考考自己。來個簡單的,不是熬夜睡不著喜歡數羊么?我們不數羊,只要數數自己的呼吸,只數呼氣,從1到10,看看自己能否不想別的,心無雜念地完成這個任務。
再簡單一點,回到吃上,如果我們細嚼慢咽專心地吃,飯也會格外地香。
還有,不知道你是不是能硬著頭皮看到這里,是不是早就想著或者已經發動拇指翻看朋友圈去了?
“Don’t be absentminded!”
哈哈,原來說得竟然是你啊。
你這樣真的好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