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17-08-27 16:32:08
1961年生于濟南,現任濟南市京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山東省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家,濟南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先后主演過京劇《辛棄疾》《李清照》《李龍爺》《項羽》《孔圣之母》《鄧恩銘》等20余出劇目。2008年《辛棄疾》榮獲第五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優秀劇目展演一等獎;同年,《李龍爺》獲得“泰山文藝獎”,山東省第九屆藝術節“導演獎”和“最佳表演獎”。2013年《項羽》榮獲第十四屆文華大獎特別獎。
齊魯晚報記者黃體軍
練功不達標逃回家 被父親押送回劇團
記者:走上京劇之路,受家庭的影響大嗎?
李保良:我當初走上京劇藝術之路,第一個啟蒙老師便是家父李盈臺先生。他是著名齊派書畫家,熱愛戲曲,會拉京胡,是荀派資深票友,我現在拉的京胡就是從小跟著他學的。在家父的影響下,我6歲開始學唱京劇,9歲考上濟南市京劇團學員班,一學就是8年。這期間,我曾有三次因為練功沒達到老師要求被打而跑回家,但三次都被家父用自行車押送回團里,就這樣終于堅持下來。
記者:在藝術之路上,你還有哪些想感謝的人?
李保良:我曾師從徐嘯冬、殷寶忠、葉蓬等諸位先生,他們是我終生要感恩的人。還有2006年,由于某種機緣巧合,我拜奚嘯伯先生嫡傳弟子、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為師,可以說是我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一般人只知道歐陽中石先生是著名書法家,但不知道他的京劇修養堪比書法。有人說,不懂書法的人很難理解京劇。這句話可能有點偏頗,但也說明了一個道理,中國的傳統文化各門類之間是相通的。所以,一些京劇大師像梅蘭芳等,對書法也很有研究。
京劇是我的專業,但書法也是我的童子功,所以我拜歐陽中石先生為師,京劇和書法可以同時精進。我會永遠記住恩師歐陽中石先生的教導:無論是練書法,還是唱京劇,一定要煞下身,沉下心。從書法的角度看京劇,比只從京劇的角度看京劇,又多了一個獨特的視角。書法之美給我的京劇表演藝術帶來了新的靈感。
從“王盡美”到“鄧恩銘” 一段二十六年的跨越
記者:你正式挑大梁唱老生是什么時候?
李保良:1990年,我迎來了人生的一個重要機遇期,第一次挑大梁主演了一部文武老生并重的戲《漢宮驚魂》,在劇中飾演主角劉秀。第二年,而立之年,又幸運地主演了新編現代京劇《晨鐘》,將革命先驅王盡美的形象立上舞臺。從此,一發不可收,開始走上了在劇院挑大梁的藝術之路。
記者:有專家稱,京劇《鄧恩銘》從另一個歷史的視角,謳歌了一位值得緬懷的革命家,同時又為京劇舞臺增添了一個新的藝術形象。塑造王盡美和鄧恩銘這兩位革命先驅者的形象,中間隔了26年,對你意味著什么?
李保良:王盡美和鄧恩銘雖然是舞臺上的兩個藝術形象,卻深深融入了我的生命進程中。其實這兩個人物的命運很相似,他們都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也是山東中共黨組織的創始人;1921年7月,又一起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都英年早逝,都有著堅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但在理解和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時,這26年的人生幫助我實現了藝術上的巨大跨越。30歲時,毛糙急進,總想在唱腔和表演技巧上炫酷,玩高難度,比如在王盡美帶領學生臥軌這一場,我上去來了三個自以為漂亮的前空翻,導演卻潑來一盆冷水讓我立馬傻了眼:這樣花哨的動作用在革命先驅者王盡美身上并不合適,不合適的動作再漂亮也沒用!今天看來,這已成為一個笑談,其實關鍵還是對人物理解不深。
而要理解人物,就要深入生活,這是最佳切入點。鄧恩銘生于1901年,1931年就義,他開展革命活動主要是在山東,但他的老家卻是在貴州荔波,是水族人。2017年初我隨劇組有關人員去荔波采風,從貴陽坐客車到荔波4個小時,從荔波坐客車到他山區老家,又是4個小時。我就想,這是已經通公路坐車啊,當初他從大山深處出來鬧革命,光在路上就經歷了怎樣的困難啊,如果沒有堅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這一切根本不可能!從客觀上講,我以56歲的年齡演從16歲到30歲的鄧恩銘,存在著不小的困難,但由于真正理解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從而演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充滿張力的革命者形象。
記者:《鄧恩銘》這部戲,你既是主演,又參與了編劇和導演工作。
李保良:戲劇舞臺的核心創造,就是主要人物。1996年我曾去中國藝術研究院進修一年學習導演;我編導并主演過大型神話京劇《李龍爺》,獲泰山文藝獎,這些經歷都對我這次主演《鄧恩銘》有著巨大幫助。在劇中,我根據劇情需要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設計,如第六場,在大雨中的一段舞蹈,還有赴刑時唱得全劇最長的一大段反二黃,“恩銘我,何懼這劍林刀叢,腥風血雨,萬死又何惜,拼將熱血洗天碧……似看見,南湖紅船犂濁浪,聚吾儕指點江山舉赤旗,猶記得游蘇俄悟真諦,同唱國際悲歌歌一曲!”大氣磅礴,振聾發聵,也是全劇的高潮,從唱腔到化裝,我都參與了設計。可以說,鄧恩銘這個角色真正進入了我的生命中,讓我深切體悟了“用生命吟唱”是什么感覺。
《辛棄疾》八年磨一劍 五易其稿,五換導演
記者:2008年,大型原創歷史劇《辛棄疾》獲得第五屆中國京劇藝術節一等獎,這也是你的代表作之一。
李保良:對,八年磨一劍!濟南有很多歷史文化人物值得搬上舞臺,辛棄疾是其中一個代表。從2000年到2008年,五易其稿,五換導演,這是一個特別折磨人的過程。但天下難得“執著”二字,既然喜歡辛棄疾和他的詞,加上自愿背負挖掘濟南本土文化的責任,所以“八年而不悔”。現在回頭看,《辛棄疾》有很多東西值得總結。實事求是地講,它在唱腔設計上還不夠完美。《辛棄疾》在燈光、音響上采用了現代技術手段,同時吸收了話劇和舞劇的表演形式,在當時也引起了一些爭議,但我認為,藝術家應以創新為己任,這也是藝術的魅力所在。
記者:在京劇傳承方面,你目前在做哪些工作?
李保良:我是一個“務正業又不務正業的人”。剛才說,除了我的專業京劇,我還愛書法,其實我業余時間還拉拉京胡、畫畫臉譜、作曲、收藏等,天天忙得不亦樂乎。這些在京劇傳承上都幫了我大忙,比如我出版的由自己作曲、吟唱的《辛棄疾吟唱十二首》光碟,是從六百余首稼軒長短句中精選出來的詞章,以京昆旋律為主,融合了山東地方戲的音樂元素,我帶著它已走進五六所高校,與大學生們分享。還有我畫的150余幅三國戲京劇臉譜,準備結集出版,從臉譜入手也是了解京劇的一個有趣的路徑。
記者:如果回到當初重新選擇,是否還會選擇京劇?
李保良:人生的選擇看似偶然,實則偶然之中有必然,從6歲開始學唱京劇,至今已唱了50年,為京劇苦過累過流過汗流過淚,但我心依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