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萊蕪新聞網
2017-08-30 11:26:08
圖為萊城區和莊鎮與淄博石馬鎮交界處,從和莊鎮往淄博方向看,對面道路寬,配套設施齊全。
圖為萊城區和莊鎮與淄博石馬鎮交界處,從淄博往我市方向看,道路變窄,無任何配套設施。
要把推進偏遠山區扶貧綜合開發作為全市重大發展戰略,作為加快我市新舊動能轉換的重大工程,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載體,作為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的具體抓手,政策扶持、適度傾斜,整合資源、集中打造,壓茬推進、連片開發,多方參與、落實責任,大力實施村莊整治提升、土地綜合開發、發展壯大特色產業等工程,爭取用5年左右時間,推動偏遠山區村由“塌陷帶”向“隆起帶”轉變,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摘自市委書記王良8月11日在“全市脫貧攻堅推進會”上的講話
為徹底改變偏遠山區村“外面像個村,進村少見人,老屋沒人住,地荒雜草生”的“山窩窩”形象,未來5年,我市將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全力攻堅———“政策陽光”照亮350個山村
新聞背景
調查顯示,目前全市偏遠山區村內道路硬化率不到30%,自來水經常有水率不到50%,文體娛樂設施覆蓋率不到40%,近一半的村五年內沒有新建住房。由于生活不便,加之與我市接壤的周邊縣市區發展水平較高,村內青壯年常年到淄博、濟南等地打工,有的為了孩子上學搬到了其他地方,很多老年人被子女接到了城里。而我市每年用于支持農村地區發展的各類項目達30多項、資金都在億元以上,而用在偏遠山區村的資金不到10%,這些區域已成為政策的“空檔區”。如果這種政策傾向得不到及時扭轉,偏遠山區村將隨時有可能從臨界貧困滑向深度貧困,造成脫貧攻堅工作的極大被動,不僅影響決戰決勝全面小康全局,更會影響這些地區群眾對全市改革發展成果的獲得感,甚至是對黨和政府的滿意度。
8月16日上午,在萊城區和莊鎮東平洲村村委辦公室,村支部書記胡芳正撥打市扶貧辦電話,咨詢打井事宜。“我們村最大的問題是吃水困難,目前村里只有一口400多米的深水井,一遇到旱季,全村人的飲水就無法保證。”胡芳說。
東平洲村位于萊蕪東北部山區,距離萊蕪與淄博的交界處僅有幾里地,由于處于丘陵地帶,缺水、交通不便,這些年發展十分滯后。與東平洲村相隔不遠的車南峪村離博山更近,往年收看電視都是淄博的頻道,無法收看我市的廣播電視。村支部書記姜來海說:“因為離博山太近,很多人都去淄博打工,留下來的都是老幼婦孺,村里發展后勁不足?!?/p>
東平洲村和車南峪村的現狀僅僅是我市偏遠山區村發展的一個縮影。據了解,目前我市偏遠山區村的數量及人口約占全市行政村和農村人口的三分之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基礎設施建設普遍薄弱,大多處在臨界貧困狀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巴饷嫦駛€村,進村少見人,老屋沒人住,地荒雜草生”,是部分偏遠山區村的真實寫照,村如此,所屬鎮街道發展滯后也就不難理解。以萊城區和莊鎮和相鄰的博山區石馬鎮對比為例,對面基礎設施完備,整體環境打造較好?!耙痪€之隔,同一條路對面石馬鎮標準雙車道,有邊溝路基路燈,而我們這邊的路僅有7米寬,不僅如此,對面圍繞石馬水庫投資數億元進行環境打造和連片村綜合整治?!焙颓f鎮黨委書記王峰說道。除了基礎設施落后于與我市接壤的周邊區鎮,特色產業發展方面也發展緩慢。
在S907省道南博山鎮路段,除了硬件設施基礎較好外,道路兩側都是成片的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而通過X002道路進入我市苗山鎮后,道路兩側全是玉米和地瓜等傳統的農作物?!拔覀兇瀛h境好,山綠水清,各項基礎條件也很好,就是因為村集體沒有一點收入,與對面博山的村發展差距越拉越大,我們最盼望市區鎮能通過資金政策扶持帶動俺村發展?!钡靥嶺002道路,與淄博交界的苗山鎮西邢村黨支部書記高發祥說。
西邢村有大面積的山嶺地,但是由于土質原因,不適宜大面積發展林果業,便嘗試從傳統農作物玉米地瓜種植轉向蔬菜生姜種植,目前該村通過流轉土地發展特色產業,種植了40畝生姜,效益較好。但因缺乏資金和技術,目前也僅僅是小打小鬧,難以形成規模發展。
苗山鎮黨委書記曹卓然介紹說:“苗山作為東部山區典型的農業型鄉鎮,確立了圍繞特色農業發展做文章,但產業結構調整壓力大,基礎設施以及河道治理需要投資的地方多,轄區85個行政村近一半集體收入不足3萬元,因此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尤其是經營性收入壓力巨大,需要市區給予更多政策和資金扶持。”
長期以來,受傳統慣性思維和工作方法影響,各級政府在扶持農業農村發展上有著很強的“錦上添花”偏好,發展基礎越好的地方得到的政策實惠越多,對普遍處于臨界貧困狀態的偏遠山區村往往關注不夠,甚至成為了“被人遺忘的角落”,區域發展的“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吧钊胪七M脫貧攻堅,必須把偏遠山區扶貧開發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協同推進區域解困與個體脫貧,這既是立足萊蕪實際、統籌區域均衡發展的經濟問題,更是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體現對標看齊的政治問題。”市扶貧辦主任狄杰友說,“讓政策的陽光照耀到每一寸土地、惠及到每一個群體,這既是偏遠山區激發發展活力、改變落后發展面貌的現實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
如今,全市脫貧攻堅推進會上明確提出,將偏遠山區村扶貧開發作為落實全省脫貧攻堅推進會的重要舉措,上升為市級重大發展戰略,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全力攻堅,從2018年起,爭取用5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偏遠山區“換新顏”。
路徑
指導思想:按照優美道路連線、美麗鄉村連片和帶動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村脫貧的“雙連雙帶”思路,利用五年時間,對我市偏遠山區村進行綜合改造提升,協同推進區域解困和個體脫貧。
開發原則:主要是政策扶持、適度傾斜,整合資源、集中打造,壓茬推進、連片開發,多方參與、落實責任。
實施范圍:重點是指行政區域與博山、章丘、新泰、沂源、岱岳等縣市區交界或處于市內多個鎮街交界的農村地區,主要集中在茶業口鎮北部、雪野鎮北部、大王莊鎮西北、牛泉鎮西南、高莊街道南部、顏莊鎮南部、艾山街道南部、汶源街道東部、里辛東部、辛莊鎮東部、苗山鎮東部、和莊鎮東部、羊里鎮北部、口鎮東北部等片區,約350個村。
開發目標:力爭通過五年左右的努力,所有偏遠山區村均達到地成、水成、路成、林成“四成”要求和特色產業發展好、基礎配套條件好、公共服務保障好、生態宜居環境好、和諧文明管理好“五好”標準,實現民富、村強、鎮壯“三贏”目標。
實施步驟:從2018年開始,每年集中開發70個左右的村。
主要任務:編制項目整體規劃,實施村莊整治提升,開展土地綜合開發,發展壯大特色農業。
責任分工:按照全局謀劃、分組推進的原則,組建5個工作組,由市扶貧辦牽頭的協調推進組、由市國土資源局、市水利與漁業局、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牽頭的土地開發組、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委農工辦牽頭的鄉村治理組、由市農業局牽頭的產業發展組、由市財政局牽頭的資金保障組。
鏡鑒
臨沂費縣費城街道以鄉村連片治理推進農村美農民富
近年來,臨沂費縣費城街道搶抓省鄉村連片治理試點機遇,集中實施了許家崖片區19個村的綜合整治工作,對每個村莊都進行個性化、特色化規劃設計,建設了一批“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田園景觀,打造了以石屋、石墻、石壩、石路、石碾、石磨和古樹、老井、汪溏為特色的山村風情,開發了黃梨賞花采摘、千畝油菜花基地、沂蒙風情荷花園等旅游項目,年旅游人數達到50萬人次,人均收入大幅提升,實現了農業發展、農村美麗、農民富裕的多重目的。
適用開發模式:鄉村連片治理主要是立足山區山、河、泉、石、林、田等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以片區為單位,深入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提升、環境衛生治理等綜合整治項目,因地制宜發展農家樂、特色采摘、農耕體驗、休閑養生等鄉村旅游產業,建設一批鄉土味道濃、吸引能力強、產業基礎好的美麗宜居村莊。
鋼城區汶源街道以山區土地綜合開發盤活農村資源
早在上世紀50年代,鋼城區汶源街道就已引種黃金蜜桃,但因山嶺灌溉難等問題,土地產出效益不高。2003年以來,汶源街道按照“等高線繞山轉,直堰成直線,彎堰成弧線,地平如鏡,土細如面,外高里低倒流水,土層60cm深”的要求,大力推進山區土地綜合開發,短短幾年時間蜜桃種植面積就達到了10萬畝。同時,以此為依托,借勢規劃建設了集“生態、自然、文化、旅游、觀光、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現代農業旅游示范區,年均旅游人數達到20萬人次,土地種植效益提高了5倍以上,戶均收入4萬元以上,走出了一條以山區土地綜合開發盤活農村資源的路子。
適用開發模式:山區土地綜合開發主要是大力推進以土地整治、水利建設、道路建設等為主要內容的山區土地綜合開發,以基礎設施的完善,帶動提升特色產業、旅游休閑、美麗鄉村、生態建設發展水平。
淄博博山區源泉鎮以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農村整體躍升
自2007年以來,博山源泉鎮通過采取“公司+聯盟+合作社+農戶”等一體化經營模式,強力推動土地流轉,大面積推廣獼猴桃種植,打造了沿淄河萬畝獼猴桃產業帶,帶動沿河兩岸發展起了農業主題旅游。2016年,該鎮獼猴桃產量已達1000萬斤,實現銷售收入6000萬元,戶均增收3.5萬元,旅游采摘超過1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500萬元,獼猴桃產業成為改善農村面貌、帶動群眾脫貧奔康的支柱產業,淄河兩岸也由雜草叢生、垃圾遍地的灘涂變成了充滿生機活力的生態旅游休閑勝地。
適用開發模式:發展特色產業主要是從地理特色出發,在整山脈、整溝峪、整河流上下游等空間相近、山水相連的區域內,連片發展特色種養產業,形成協同效應、規模效應、品牌效應。
述評
構建“大格局”推動“大扶貧”
脫貧攻堅已經進入攻城拔寨、滾石上山的關鍵階段,推進脫貧攻堅,必須堅持區域解困和個體脫貧相結合,通盤考慮,一體謀劃,整體推進——構建“大格局”推動“大扶貧”
偏遠山區村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也是脫貧攻堅的重點和難點。全市脫貧攻堅推進會明確將偏遠山區村扶貧開發作為落實全省脫貧攻堅推進會的重要舉措,上升為市級重大發展戰略,并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全力攻堅,體現了脫貧攻堅階段“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鮮明導向。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從發展的角度看,偏遠山區存在的短板也是發展的潛力,危機當中蘊含巨大機遇;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看,農業發展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領域;從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角度看,依托農村的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農耕體驗等新產業新業態,將會釋放巨大消費潛力,拉動全市經濟增長。
具體到我市的實際情況,偏遠山區普遍山好、水好、農產品好、文化好,擁有土地兩萬多公頃,山場面積約六萬公頃,大小溪流近千條,大南山山楂干、獨路小米等具有萊蕪特色但尚未大規模開發的優質農產品資源近30項,長勺鼓樂、花鼓鑼子等傳統文化和青石關、魯國兵寨等歷史遺跡以及兵工廠、云臺山和尚洞等紅色文化資源近百項,如果這些資源能夠得到有效開發利用,群眾守著金山過窮日子的局面將會根本扭轉。
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不是扶貧辦一個部門的事情,因此必須動員和凝聚全社會的力量,著力構建市區鎮村四級聯動、行業部門相互支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大扶貧格局,來全力推進偏遠山區扶貧綜合開發。也只有樹立系統思維和統籌理念,立足基礎優勢,加強全局謀劃,強化資源整合,注重整體推進,偏遠山區才能實現由“塌陷帶”向“隆起帶”、由制約全市發展的“剎車器”向拉動增長的“發動機”的重大轉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