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9-11 18:47:09
在臨沂北城新區銀河灣社區,有一對古稀夫婦被鄰里街坊戲稱“黃金搭檔”。張如浩70歲,是一名退休教師;王國亮72歲,是一名農民。在退休的閑暇時光里,夫妻倆共同創作布貼畫:張如浩負責設計,王國亮負責制作,他們用對布貼畫點的熱情點綴著樸實平凡的日子。
走上布貼畫之路
“沒去北京之前,根本不知道這是一門藝術,更不知道農村人手里的針線活還能成為藝術品。”王國亮回憶著自己如何走上了布貼畫的道路。
2007年,退休后的張如浩帶著妻子成為了“老北漂”,他們要去給二兒子家看孫子。心靈手巧的王國亮閑暇之余就給孫子做起了虎頭帽、虎頭鞋,也把這些虎頭帽、虎頭鞋送給街坊鄰居,“那時候兒媳婦說這么漂亮的帽子和鞋送人都不舍得。”但向來熱情的王國亮卻沒當回事,“以前在農村老家誰家沒有虎頭帽、虎頭鞋啊,人家不嫌棄就覺得挺好了!”
直到和兒子一家逛王府井逛街時,老兩口發現了一個讓他們難以理解的事:“街上有賣虎頭帽的,虎頭鞋的、古代出嫁服飾的,更納悶的是老太太裹腳的小鞋都拿來賣。”聽了大學教師兒媳婦的一番介紹后,他們才明白在他們眼中普通的針線活不僅是商品,而且還是藝術品,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前我母親也裹腳,那時候的手工鞋子比街上賣的還好看!”王國亮遺憾沒有收藏好母親留下的鞋子,自此以后,夫妻倆開始留意起身邊的手工針線活。
當時恰逢迎奧運一周年,王國亮兒子的社區里組織市民開展迎奧運活動,“看到鄰居們用布制作貼畫,就想著一起幫忙,裱糊、剪裁。”王國亮說道,看到大家走在制作迎奧運的禮物,她回去和老伴商量了一下也想制作一幅作品參加比賽,張如浩就想到用當時的奧運吉祥物“福娃”制作一副布貼畫,于是王國亮利用閑暇時間趕制,沒想到最后竟然獲了獎。
創作熱情不減
第一次的創作就獲了獎,這極大地鼓舞了夫妻倆,也讓他們逐漸認識到布貼畫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的年輕人,一副從來不穿舊的,更不用說破了縫縫補補,既然咱們有余熱,并且也會制作,就要將布貼畫發揚光大。”張如浩說道。為了能夠更好地學習布貼畫,兒子和兒媳婦鼓勵王國亮上老年大學,進一步學習布貼畫藝術。作為一名老師,張如浩為妻子的創作提供了更多的指導。
為了收集布貼畫的素材,剛開始王國亮把家里的舊衣物拿來練習,后來舊衣物沒有了,她就和鄰居一起到棉服廠附近收集不同顏色的布料。王國亮不僅把布貼畫當做一種藝術,更覺得這是一種舊物再利用,“那么多漂亮顏色的布,扔了也很可惜,做成畫,還可以觀賞。”
最開始做一些簡單的動物以及人物頭像,王國亮逐漸摸索著創作復雜的人物形象。王國亮很喜歡古代的人物服飾,于是創作了《四大美人》等古代人物布貼畫。由于每次創作孩子們都喜歡,他就按照孩子們的要求做了《西游記》中師徒四人的人物形象,為了更加形象逼真,張如浩就把旅游時的風景照片沖洗放大做背景,這樣做出來的布貼畫更加生動活潑起來。
2008年春節,他們應邀參加臨沂市第四屆民間工藝品暨非物質文化展覽。“當時一位領導說我們創作不僅要注重傳統,更要把沂蒙精神融入到創作當中。”這句話讓張如浩得到了啟發,想到了制作沂蒙人民抗戰擁軍的系列布貼畫,包括烙煎餅、抬擔架、送軍糧、救傷員等多個內容。他們用了近兩個月的時間終于創作完成,但王國亮多年的腰椎勞損也犯病,為此入院動手術治療。
傳承布貼畫藝術
“老伴生病以后,才覺得健康最重要,以后要勞逸結合。”張如浩說道。此后老兩口斷斷續續地創作布貼畫。他們為家鄉蘭陵創作的《蒜香》被當地收藏。2015年是農歷牛年,夫妻倆考慮創作一幅以牛為題材的作品。作品以韓滉的《五牛圖》為題材,在長度和色彩搭配上都是極大挑戰。“一頭牛就有好幾種顏色,為了展現牛的肌肉線條,需要幾十塊布貼來完成。”
王國亮根據梵高的作品創作了一副《鳶尾花》,由于鳶尾花的花色色彩層次較強,僅一個花束就需20多片花瓣剪裁而成,每次創作對于王國亮來說都是技能的提升,對于張如浩來說更是思想的結晶。
多年來夫妻兩人一直默契的創作布貼畫,生活中兩人也是相濡以沫,平常王國亮做飯,張如浩就洗碗刷鍋;王國亮做布貼畫,張如浩就寫書,并且王國亮是第一讀者,同時提供修改意見……由于王國亮暈車嚴重,她在家從不出門,張如浩每次出門都帶著相機,把遇到的見到的拍照片或錄視頻帶回來給老伴王國亮看。遇到展覽,張如浩就把作品先運到展覽處,然后再騎電動車回來接老伴。熟悉他們的鄰里都稱呼他們二人“黃金搭檔”。
當問到兩位老人今后從創作打算時,張如浩說道:“我們爭取‘黃金搭檔’再創輝煌!”
(瑯琊新聞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