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瑯琊新聞網
2017-10-09 11:20:10
雙節期間秋高氣爽,眾多臨沂市民選擇出游,然而,此時恰逢農村秋收之時,不少落戶城市的白領們沒有選擇出游,而是把回鄉幫父母收秋當做一件樂事。“既與家人相聚,又盡兒女孝心,還能帶孩子好好體驗農村生活。”回鄉的徐先生說。
在臨沂一家銀行上班的徐先生和妻子今年沒有出游的打算,10月1日當天,他們就帶著5歲的兒子回到了莒南老家。午飯過后,徐先生帶著兒子到父母家的玉米地里掰起了玉米。
回家幫爺爺收玉米的周牧原小朋友。 記者 周磊 攝
“大學畢業后在銀行工作已經10年了,因為工作繁忙,一年到頭從沒幫父母干過農活。今年假期長,我帶著孩子直接奔父母家,既能與父母團聚,又能幫父母分擔一下繁重的農活,還能讓兒子體驗一下勞動的不易,我覺得比出游意義大多了。”徐先生說,天天在辦公室上班,很想到田地里體會一下勞動到汗流浹背的感覺。
而常年和丈夫一起做外貿生意的董女士也在臨沂定居10年了,這個雙節,她帶著孩子來到娘家,幫著媽媽一起收花生,4歲的女兒平時是“小公主”,然而來到姥姥家的地里,赤腳瘋跑不亦樂乎。“久違了的土地和農活,讓我感覺特別踏實,雖然很累,但收獲滿滿。”董女士說。
堆成山的花生、金燦燦的玉米,秋的豐收讓人感覺充實,回鄉幫父母忙收秋的白領們也如這秋天般內心充實而快樂,他們紛紛在微信朋友圈曬出自己收秋的情景,脫去了西裝革履,換上了粗布大褂,戴上草帽在太陽底下忙碌的身影,別有一番美麗,贏得好友們的紛紛點贊,還有很多城里人甚至羨慕起了他們,可以在大地的懷抱肆意揮灑汗水。
采訪中,記者發現,雙節期間回鄉幫助父母忙秋的白領并不在少數。從事IT行業的張帆說,越是年長,越想回鄉陪陪父母,在和父母共同勞作中,再一次深刻體會到父母的不易,回味了少年的生活,而對于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兒子來說,也是一種難得的生活體驗,收獲多多,歡樂多多。
魯南商報記者 崔洪英
敘舊情
分別40多年的老戰友重逢
“老戰友,我來看您啦!”10月6日上午,在濟南大學,兩位分別41年的老戰友再次重逢,倆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不愿意分開。
回想起40多年前的事情,兩位老人仿佛都歷歷在目。65歲的吳成德1976年在濟南復員返鄉,軍醫路廣謙一路護送他回家,并幫忙安排好復原各項事宜,這讓吳成德久久不能忘懷。
“那時候經濟條件很差,家里糧食很少,吃飯都是問題,路軍醫了解情況后一再交代,遇到困難就去找他,他一定會給想辦法。”吳成德說,路軍醫不僅在部隊上對他照顧有加,就連復員轉業時也像親人一樣,事無巨細地幫助他,讓他很是感動。
由于當時通訊設備不是很發達,隨著時間的流逝,兩位老人也漸漸失去了聯系。掐指算來,倆人分別了整整41年,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吳成德對于這位老軍醫的思念更加強烈。
今年中秋節當天,苦苦尋覓了多年的路軍醫終于找到了。原來,他就在濟南。得到這個消息后,吳成德徹夜難眠,第二天就在孩子的陪伴下到了濟南,雖然兩人已經是滿頭白發,但還是一眼認出了對方。
“你就是小吳,一點也沒有變。”路廣謙說。“您就是路軍醫,終于找到您了。”吳成德面對這位老戰友,也激動萬分。
盡管步履蹣跚,兩位老人還先后來到他們曾經服役的部隊舊址,看著一座座新樓拔地而起,兩位老人一邊走一邊說著這么多年的變化,仿佛怎么說也說不完。
短暫兩天的相聚,在分別的時候,路廣謙揮手相送,送了很遠……
魯南商報記者 吳慧
同學聚會不帶娃,聊到嗓子疼
“雙節”假期,對于上班族徐慧來說,同學聚會成了重要行程之一。因為姐妹幾人一致決定不帶孩子,難得的相聚時光,讓她們聊個不停。
徐慧說,這次主要是大學時一個宿舍的姐妹們聚會,已經畢業10年,姐妹們都已經結婚生子,之前每年都能聚會一兩次,可每次都是帶著孩子或家人,照顧孩子成了聚會時主要的任務,沒法好好聊天。
“現在孩子都大了,即使出門一天也不用擔心,所以這次我們決定不帶孩子和家人。”徐慧說,這次聚會她們去了平邑一個同學的家里,這名同學剛生了孩子,順便看看小寶寶。
10月5日早上8點半,徐慧和其他三人從市區出發前往平邑,路上兩個半小時的車程,幾個人不停地聊天,到了目的地以后,她們看了剛出生幾天的小公主,品嘗了當地特色美食全羊湯。
“其實畢業以后,同學們每年都會發生變化,從結婚到生孩子,再到生二胎,隨著人生經歷各個階段不同,聊天主題也在更換。”徐慧告訴記者說,這次她們聊天的主題是工作和生二孩,“現在宿舍里6個人,已經有5個人生二孩了,只有一個人沒有生二孩,她成了大家催生二孩的對象。”
因為沒帶孩子,幾個人聊天覺得時間過得很快。當天下午4點,她們四人從平邑往市區走,雖然路上遇到堵車,可因為有許久未見的同學在一起聊天,幾個人完全不著急,甚至希望堵車的時間長點,她們可以再多說會話。直到晚上7點,她們才回到各自家中。
徐慧笑著說,晚上回家以后才感覺,因為說話多喝水少,嗓子都有些疼了,她們也希望以后這種聚會每年都能有一次,不用帶著孩子,盡情地聊天。
魯南商報記者 李暉
回鄉記
城里媳婦看變化:村里用上了沖水馬桶
“老家以前是旱廁,很不衛生。特別是夏天,蒼蠅蚊子圍著人轉,上廁所的滋味實在難熬。現在不一樣了,用水一沖既方便又衛生,上廁所不再犯難了。”趕回丈夫老家過節的朱女士笑著說。
今年36歲的朱女士打小在臨沂城生活,2008年嫁給了徐先生。徐先生老家在莒南縣洙邊鎮石門澗村。按照習俗,逢年過節,朱女士都跟隨丈夫回老家住幾天。其他都還習慣,可每次上廁所朱女士很不適應。盡管家里老人對廁所進行了改造,還是讓習慣了沖水馬桶的朱女士很不適應。
今年國慶節和中秋節假期,朱女士帶著孩子隨丈夫回老家。上廁所時發現,家里的廁所變樣了。白色的瓷磚墻面,蹲式馬桶,防滑地面,改造后的衛生間顯得格外整潔衛生。
原來國家推行惠民政策,村里雇人免費給村民修上了沖水馬桶。而且莒南縣在改廁過程中把沼氣利用和無害化廁所改造有機結合起來,統一改造成三格式化糞池。
“除了衛生間改了,村子的主路邊還放上了垃圾桶,整個村子整潔了很多。”朱女士感嘆。
魯南商報記者 徐文敏
我在崗
95后消防員王永眾:買了兩盒月餅寄回老家
今年21歲的王永眾,老家是聊城的,從2013年來到臨沂市消防支隊西關消防中隊工作至今,每逢節假日,從來沒有休息過,也沒有回家和家人團聚過。
來臨沂后的第一個春節,王永眾實在想家想得厲害,就借了班長的電話給家里報平安,沒想到電話一打就是一個多小時。
之后幾年的中秋、春節、元宵節,王永眾也是一樣不能回家探望。作為家里的獨生子,團聚的節日不能陪在父母身邊,確實有很多遺憾,可是王永眾說:“咱當兵的不都這樣嗎?越是放假期間,越是最忙碌的時候。”
如今,王永眾可以在每個周六用手機和父母打電話,每次時間都得一個多小時。今年中秋節前,王永眾買了兩盒月餅,寄回聊城老家,父母收到禮物后打來電話說,家里啥都有,以后別花這個錢了。
不能回家過節,王永眾已經習慣了。和戰友們一起過節,也是別有一番滋味。“隊里會有會餐,還有其它娛樂活動,也挺豐富多彩的。”王永眾說。
魯南商報記者 王曉
銷售汽車的任磊:8天賣了22臺車
一個假期賣了22臺車,一天也沒休息。對于從事汽車銷售的任磊來說,這是一個豐收的假期,一張張交車單上有他辛苦的付出。
“7日是最累的一天,一天賣了6臺車,也是這個長假最多的一天。”任磊是羅莊區一汽車銷售店的合伙人,也是店里的銷售人員,面對這個長假,他早早做好了放棄休息的打算,全力奮戰國慶長假銷售高峰。
長假第一天,任磊賣了3臺車,以后幾乎每天都增加。每天早晨8點鐘,任磊準時到店,9點開始上客人,介紹產品,陪客戶看車,交車,一系列的手續跑下來。每一天,任磊手機上的計步器都在不停地變換數字,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走2萬多步,忙起來,一天吃一頓飯。早8點上班,晚8點下班成了他這個假期的常態。
“自己的生意,舍不得休息。”任磊說,店里一共有22名工作人員,全部放棄了休息,店里整個長假銷售汽車近200臺。面對這樣的業績,雖然很累,但很充實,很開心。
魯南商報記者 吳慧
快遞小哥靳曉東:中秋值班,提前回趟老家
參加工作至今,今年是第一次中秋節沒能和父母團聚,快遞小哥靳曉東心里覺得很對不起父母,但是為了工作,希望父母能夠理解和支持。
靳曉東在德邦物流工作,10月1日到4日,公司安排每天兩人輪流值班,其他人休息。他是10月1日、2日休息,10月3日、4日值班。
對于快遞員來說,能有兩天的休假時間,可謂難得的悠閑時光。靳曉東說,中秋節不能和家人團聚,他只好趁著有兩天假期,提前回了趟蘭陵老家陪陪父母。
靳曉東說,值班期間也要按照平時的時間到公司,今年“雙節”期間的快遞比平時少了三分之一,這幾天工作并不忙碌,不過等到長假結束,又會重新開始忙碌的節奏。
魯南商報記者 王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