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10-23 11:22:10
“我們認識了好幾個做配件的德國客商,還認識了上海的一位德商協會會長。”21日,中德(濟南)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剛剛落下帷幕,第一次參會的濟南杰迪機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傳茂細數自己在這次會議上的收獲。
這次會議只是濟南和德國眾多交流平臺中的一個。近年來,濟南和德國日益親密。在國際朋友圈中,濟南為什么青睞德國?在這種密切的溝通合作中,濟南的實體經濟發展能夠受益多少呢?
簽訂技術合作協議,這是濟南企業與德國公司合作的主要目的。 受訪者供圖
同德國公司合作
很多企業親密接觸
21日下午5時許,濟南易恒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志忠剛剛送走了自己的德國客人,對這家全國汽車行業自動化設備龍頭企業而言,這是值得紀念的一天。當天上午,他們針對一項獨特的技術與德國HFA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目的是幫助企業在龍頭的基礎上再向前邁進一步。
“這是我們第一次同德國企業合作。”王志忠說,這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他們還計劃在德國設立一個研發中心,接觸世界最前沿的技術,同自己一些世界領先技術結合起來,讓產品更加穩定可靠,也更加高端。“我們的目標是走向國外的高端汽車市場。”
這幾年同德國企業開始親密接觸的濟南公司不止濟南易恒技術有限公司這一家,山東山大華天軟件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超英就把自己的產品賣到了德國。交談中,他拿出手機,向記者演示了手機中一款珠寶設計軟件。在軟件中,鉆石的大小、顏色、價格可以私人定制,一端連接珠寶商,一端連接用戶。“我們現在已經有產品在德國通過代理商銷售,德國的客商對這款軟件非常感興趣,認為可以拿到德國直接推廣。”
除了這兩種方式,濟南和德國之間的合作還有更多的可能。“近期我們園區就有一家企業兼并了德國的一家公司,把對方的項目和技術直接拿來為我所用。”高新區智能裝備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高術仁說。
德國企業也感受到了濟南的熱情,把投資、項目、技術通過各種途徑帶到濟南。2016年4月,在濟的德資企業只有26家,一年多時間,這一數字就增加到了40多家。不僅是數量上有提升,在增加的企業當中,還有像西門子、費斯托等全球知名公司,實現了量和質齊升。
可以預見,這種合作在接下來還會更多,因為不管是濟南的企業還是德國的客人,對交流合作始終保持著期待。這一點可以從多個方面得到證實,最直觀的就是從2015年起,濟南連續三年召開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參會人數始終在700人以上,參會的企業也在逐年增多。
對接德國“工業4.0”
提升濟南智造水平
企業希望同德方合作,獲得更大的發展。對于濟南來說,同樣如此。
王志忠所在的公司成立于1996年,那時濟南的工業已經不像上世紀90年代之前那般強大,后來由于發展步伐較慢,濟南的工業一度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短板。這種短板影響濟南經濟的健康發展,同樣拖慢了企業的步伐。“對于我們企業來說,要想更好地發展,還需要一些集聚效應。”王志忠說,由于濟南沒有相關配套企業,他們很多配件需要從南方采購,無論在成本上還是效率上,和同行競爭都缺少優勢。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濟南經濟要想有一個持久的發展,還是要發展制造業、實體經濟。”濟南大學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張偉說。因此,提振實體經濟,是濟南面臨的最大課題,濟南在努力的同時也一直在尋找一個機遇。
2015年10月,機遇來了。中德兩國宣布,將推進“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戰略對接。其中,“中國制造2025”提出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而德國“工業4.0”旨在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隨后,濟南也提出要把德國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點,并且把積極對接德國“工業4.0”,大力引進德國中小企業寫入了十一次黨代會報告。
為什么是德國?在山東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看來,從國家層面上來說,在整個中國的發展史上,和德國的淵源最深。此外,“我們和德國的工業合作基礎正好互補,就產業梯度而言,我們和韓國沒有太大的距離,和日本相比,我們在很多領域也都超過了它,但是和德國相比,在工業制造尤其是精密制造方面,德國可以說走在世界前列。我們國家把智能制造列入國家發展戰略,如果選擇制造強國來學習,首選就是德國。”
在這一背景下,濟南與德國的關系更近一步。濟南和德國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更久以前。“濟南的第一家西餐廳、第一家外資銀行都是由德國人開辦的。”濟南投資促進局局長張軍說。同時,“我們的產業和德國的主導產業契合度非常高。”濟南市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白秋生表示。
“我們和德國就像是沒有血緣關系的‘血緣關系’。”在和德國企業打交道的時候,王志忠有這么一個明顯的感覺。“很多人看到我們的產品都會問,你們這個是不是模仿的德國風格?”王志忠表示,他們的產品并沒有仿照哪個國家的風格,后來他們總結了一下,每個國家的產品都有自己的特點,日系的產品一般小巧玲瓏,而德國的則是粗狂敦實。“人們有這樣的疑問,和咱們山東人的特點有關系,山東人崇尚結實耐用,穩定可靠,而這一點在德國的產品上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李傳茂看來,德國人對中國人非常友好,也十分開放,這也成為雙方能夠順利合作的基礎。“我們去日本工廠參觀的時候,他們的一些設備、工藝都要遮蔽起來,而德國人很熱情,不僅把自己的加工工藝介紹給我們,如果我們需要配件,他們還會主動把配件供應商的電話留給我們。”
濟南動手早又快
為企業贏得更多機會
有了機會,下手要快。
“對德國企業而言,中國的市場是巨大的,也是他們十分羨慕的。”楊超英說。德國企業也想找到一個途徑,和中國的企業取得聯系。“對于大多數的德國企業而言,他們有很多好的項目,但是到了中國人生地不熟。”王志忠表示,德國人比較認真,不會“吃著盆里的看著鍋里的”,因此,誰先和他們接觸并熟悉起來,最終取得他們的信任,誰的希望就最大。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濟南在這一方面動手比較早。
之所以有如此迅速的行動,是因為在濟南,對接德國“工業4.0”不僅是一句口號,而是落到了實實在在的行動中,加快布局、走在前列,這是濟南在對接德國“工業4.0”上給自己提出的要求。
“在發展實體經濟方面,我們曾經批評過濟南,但提出‘四個中心’建設以后,無論是在對接新舊動能轉換,還是和德國搞跨國合作,還是膠濟鐵路沿線的布局,都走在全省的前列。”看著濟南近期的種種努力,張衛國給予了肯定。
在張衛國看來,在“中國制造2025”里面出現很多關于智能制造導向的產業發展,在這一方面,濟南已經有了不錯的基礎。“濟南數控二機床是走在全國前列的一面紅旗,浪潮是智能制造方面的領頭羊,還有濟南量子工程產業在全國也是走在前列。濟鋼搬遷以后,濟南在制造業的換代升級上,在保證綠色制造和智能制造協同發展上也走在全省、全國的前列。”所以,他認為,濟南下一步通過對接德國“工業4.0”,還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在對德合作的過程中,雙方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對此,王志忠表示,“我們和德國的合作是一種平等的、互惠互利的關系,簽約之后也并不像是簽了一個銷售大單或者簽了一份投資協議的那種感覺,而是對企業將來的發展多了一份憧憬。”
對于濟南而言,“德國的資金并不是我們追求的重點,我們需要的是更高層次的合作,通過德方的項目和技術來提高我們自己的水平,最終打造出屬于我們自己的標準,使我們自己成為一個引導者。”高術仁說。
也正因如此,濟南在合作中不斷地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對內容進行著調整。在21日的項目集中簽約儀式上,除了招商引資項目,還出現了招才引智項目,將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深度融合,摸索出了一條“以項目帶人才”的新路子,將項目帶動作用貫穿人才引進、培養、服務全過程,從根本上提升濟南的實體經濟水平。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劉雅菲 見習記者 劉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