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17-11-01 18:23:11
海洋是經濟的“藍色動脈”。當今時代,海洋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新支撐。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論述,為海洋科技創新提供了新坐標,同時也對海洋經濟建設提出了更高和更為迫切的要求。
青島是國內著名的海洋科技城,也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區龍頭城市,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既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必由之路,更是青島肩負的國家使命、時代重任。打造我國東部沿海重要的創新中心和國際先進的海洋發展中心,更需要青島大膽作為。
未來,青島如何走向“深藍”?海洋領域的專家給出了“回答”——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主任
吳立新
力爭引領全球海洋科技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主任、中科院院士吳立新表示,“海洋強國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國家實驗室作為我們國家引領型海洋科技創新平臺,要牢記國家使命,不忘人民重托,在未來海洋強國的建設道路上砥礪前進。海洋國家實驗室將繼續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繼承和發揚幾代海洋人的求索精神和強國夢想:合力打造一個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化的大型綜合性海洋研究基地,力爭引領全球海洋科技的發展潮流。”
海洋國家實驗室是我國海洋領域唯一的國家實驗室,運行以來通過高精尖技術集成,開展多學科交叉協同研究,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已建成啟用全球海洋科研領域最快的超算平臺,為氣候變化、海洋環境信息預測預報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匯聚全國海洋資源,共建深遠海科學考察船共享平臺,在南海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區域立體綜合觀測網,為國家的海洋環境安全提供保障;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今年5月在澳大利亞啟用。
吳立新表示,目前,海洋國家實驗室正在積極推動“超級計算機界的下一頂皇冠”——E級超算建設;聯合相關單位大力推動全球第三艘大洋鉆探船的建設,未來這艘船的建成使用將實現人類60多年來鉆穿地殼進入地幔的夢想;同時積極倡導構建以海洋為出發點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海洋科技治理體系變革,主導構建“南北并重、東西共舉”的全球海洋協同創新網絡,參與全球海洋領域創新治理體系,不斷提高中國的海洋話語權。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王凡
為構建健康海洋努力奮進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王凡對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三個關鍵詞印象深刻,分別是“新時代”“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人才強國戰略”。
王凡表示,踐行十九大精神,就是要讓這些“關鍵詞”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
10月27日,中科院創新成果展在京展出,入選海洋類成果展的6個項目中有4個來自海洋所,包括組建海洋科考船隊、引領國際西太平洋科學研究、建設國際一流的深海綜合探測體系、創新海洋生態牧場科技與產業發展模式。
王凡說,我國海洋科技在很多領域已經進入世界第一方陣,例如海洋所的“科學號”考察船攜帶“發現號”ROV(纜控潛水器),在海洋4500米深度的原位探測、原位實驗能力已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但是,我國海洋科技整體水平與先進發達國家還有差距。尤其青島作為我國的海洋研究中心,要發揮“頂天立地”的作用,既要推動海洋科技向高端發展,還要加強海洋科技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從捕撈、旅游、運輸等傳統海洋產業向新興海洋產業發展。
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海洋所將加快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推進中科院大學海洋學院建設及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申報。堅持以人為本,激發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活力,通過穩定激勵高端人才、培養造就青年人才、引進集聚海內外優秀人才,構建三位一體的人才隊伍發展體系。優化目標導向的科研體系,以國家重大發展需求為目標,組織開展前瞻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積極為構建健康海洋努力奮進。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所長吳能友
推進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
今年5月,我國首次實現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成功試采,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和技術支撐。
國土部中國地調局青島海地所所長吳能友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一系列新論斷、新闡述、新部署、新要求,令人鼓舞,催人奮進。
吳能友說,青島海地所作為承擔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海洋地質調查研究與戰略性海洋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的機構,將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黨中央關于海洋強國建設、創新驅動發展、深海探測等系列決策部署為統領,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國民經濟主戰場和世界科技前沿,全面加強海洋地質調查能力,提升海洋地質調查科技水平,為我國海洋礦產資源開發、海洋環境保護、海防建設、海洋權益維護和海岸帶經濟發展提供決策依據和科學技術支撐。
“青島海地所將集中優勢資源,力爭早日完成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領域的突破。此外,中國地質調查局牽頭組織的深海資源勘查和海洋科技‘航空母艦’——‘夢想號’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大洋鉆探船)的申報和論證工作已全面啟動,并有望在青島落戶。”吳能友還透露,青島海地所明年將力爭在深海深部油氣探測方面有所突破,“此前,中國海域發現的油氣主要集中在4500米以淺的新生界,但深部的中生界、古生界油氣探測尚未取得突破。有研究表明,南黃海盆地嶗山隆起深部海相古生界具有良好的油氣資源前景,明年我們會在這一區域上開鉆,爭取向地球深部要資源。”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局長郭明克
引領海洋經濟發展新常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局長郭明克認為,這一目標以及近岸海域環境污染治理等決策部署,為北海分局今后的海洋工作提出了新思路。
所謂海洋強國,基本條件之一就是海洋經濟要高度發達,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高,海洋開發、保護能力強。“當前‘藍色’正逐漸滲入中國經濟的底色,中國經濟形態和開放格局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依海’特征,中國經濟已是高度依賴海洋的開放型經濟。”郭明克說,因此,在新時期面臨新挑戰,北海分局將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樹立海洋經濟全球布局觀,主動適應并引領海洋經濟發展新常態。
此外,郭明克介紹,北海分局將提升從嚴治黨能力、海洋綜合管控能力、海洋創新支撐能力,強化作風建設、隊伍建設和業務體系建設,深化拓展“法治北海”“生態北海”“智慧北海”“平安北海”“深藍北海”等“五個北海”建設。
郭明克說,下一步,北海分局還將堅持依法治海,強化海洋綜合管理;堅持生態管海,嚴守海洋生態保護紅線,推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科技興海,加強海洋科技創新,提高海洋科研調查和信息化支撐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深入推動海洋國際合作升級;堅持能力強海,不斷提升海洋裝備、培養高精尖海洋人才隊伍以及海洋意識普及等硬實力和軟實力,提高綜合保障實力。
黃海水產研究所水產品
質量與安全研究室主任翟毓秀
嚴抓水產品質量安全
“保證食品安全,讓老百姓放心,是我們一以貫之、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水產品質量與安全研究室主任翟毓秀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食品安全戰略是黨中央對群眾呼聲的直接回應,也是對群眾期盼的鄭重承諾。”
作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品質量安全學科首席科學家,翟毓秀已在水產品質量安全領域深耕了33年。
多年來,國內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一直在穩步提高,“農業部的抽檢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水產品的產地檢測合格率已超過99%,可以說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雖然由于基數大、野生水產品可能會受到外源污染等原因,‘零檢出’很難做到,但我們的目標是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促進水產品質量安全的不斷提高,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哈爾濱工程大學
青島船舶科技園總經理孫宏放
打造世界領先產城融合的“船海生態谷”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作為長期與海洋打交道的人,這句話讓我們深受鼓舞!”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船舶科技園總經理孫宏放說。
孫宏放表示,海洋強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園將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堅定貫徹國家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學校“三海一核”特色優勢,緊密圍繞海洋科技、藍色經濟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爭取用3至5年的時間,打造海洋科技發展的創新高地、海洋高端人才的培育基地、現代海洋產業的集聚基地、軍民融合的高端服務基地和軍地供需信息對接的全國示范工程,打造國內一流、世界領先、產城融合的“船海生態谷”。
如今,哈爾濱工程大學這所在我國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開發等方面最具科研優勢的高校已經成為我市科技力量的重要一極。
“科技園以市場需求為牽引,將高技術船舶、水面水下無人系統集成技術、船舶與海工配套裝備、水聲信息技術與裝備、艦船信息化和海洋新材料等重點產業作為發展方向,聯合行業內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建20個開放式研究中心,目前已建成高性能艦船、艦船與海洋結構物環境適應性等研究中心7個。科技園今年上半年產值突破1億元,預計年底產值將實現3億元。” 孫宏放告訴記者。
天大青島海洋工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咸良
助推海洋裝備產業化
去年7月正式入駐藍谷的天津大學青島海洋工程研究院前不久傳來好消息——由研究院自主研制的“海燕”水下滑翔機參與了我國南海北部“中尺度渦”海洋立體綜合觀測工程,創造了中國水下滑翔機無故障航程最遠、時間最長、剖面運動最多等諸多紀錄。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要‘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作為涉海院所,我們要積極配合國家大任務,在承擔自己的模塊任務過程中,發揮自身獨特的科研實力。”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咸良告訴記者。
在服務于國家戰略的同時,研究院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科技成果的市場轉化上。“定位藍色產業,未來我們將從海洋裝備、海洋工程技術等方面實現產業化。”咸良表示,發力前沿成果轉化,研究院首先要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目前研究院已與社會資本合作打造了超過5000萬元的產業化孵化基金,已孵化12家科技型企業,“未來將有一個爆發式的成長,從而助推青島的經濟發展。” 此外,研究院還與本地11家企業共建校企聯合研究中心,通過“學科交叉和校企合作”的方式,碰撞出更多產業融合的火花。
黨的十九大報告還提出,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在咸良看來,人才也是加速產學研合作的關鍵要素。今年八月,研究院迎來九個專業的首批研究生新生,“在高校的環境下,創新的主體還是在學生層面上”。據了解,研究院在引進領軍人才的同時,更加注重培養青年人才。
“向陽紅01”臨時黨委書記、國家海洋局
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孫永福
努力實現幾代海洋人的夢想
黨的十九大召開期間,遠在幾萬里之外,與祖國隔著9個小時的時差,正在南大西洋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暨中國大洋46航次的“向陽紅01”船沒有錯過這場盛事。
該航次第二、三航段臨時黨委書記、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孫永福告訴記者,“大家都在用心感受報告字里行間所蘊含的巨大力量。報告字字振奮著科考隊員們的內心,報告中提出的‘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更是明確了海洋人所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讓隊員們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了堅定信心和美好期待。”
孫永福表示,以“向陽紅01”船為代表,越來越多兼具機動性、靈活性和舒適性的現代化科考船將助力我國的海洋強國建設。“海上科考十分艱苦,但隊員們每天都在辛勤地觀測、取樣、分析,調查工作看似重復單一,其實都是在向建設海洋強國這個目標邁進。”孫永福說,“查清中國海,登上南極洲,進軍三大洋”是我國幾代海洋人的夢想,近年來我國的深海科研工作以令世界驚嘆的速度取得一系列成就,正日益滿足建設海洋強國的需求。
此次“向陽紅01”船的航次,首次將大洋科考與極地科考整合在一起,一個航次就實現了對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和南極海域的綜合調查,并且在深海大洋中脊上使用了擁有我國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調查設備。科考隊員們在自豪的同時,也時刻銘記自己的使命與擔當,每個海洋人都努力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圓滿完成航次任務當中,并決心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助推我國在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過程中處于主動地位,從而更好地維護國家海洋權益。
向海而興,
今天的青島,
將把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到
海洋強國戰略的實踐中,
乘著十九大的東風,
深耕大海,揚帆遠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