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談資
2017-11-06 16:33:11
前幾日在濟南護城河邊散步,行至黑虎泉邊時,聽到在泉邊打水的兩位老人聊天,聊的是打完水回家怎么用。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費勁從泉池邊取的泉水不就是用來喝嘛,似乎也沒有什么用途了。一位老人說指著身邊的兩個大飲水桶說,這桶水用來喝茶的,另一桶水是用來發豆芽的。發豆芽?沒錯,就是我們平時吃的豆芽菜。聽到這里,我恍然大悟,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濟南,自然是“靠泉吃泉”啦。
(豆芽泉)
“一路秋山紅葉,老圃黃花,頗不寂寞,到了濟南府,進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更覺得更為有趣。”這是走方郎中老殘對秋天濟南的印象,這段小說語言比起文人墨客筆下的泉水詩詞來,算是很接地氣了。真正的泉水人家,除了王府大院里的闊綽,應該還在老百姓與泉水難舍難分的日常生活中了。泉水養活了一座城,更養活了城里的人。
豐富的泉水資源引來了眾多“吃水”的小手工作坊從業者。在護城河兩邊的黑虎泉泉群中,有一座最接地氣、很“民間”的泉,名叫“豆芽泉”,位于琵琶橋西側,傳說很多年以前,附近居民常用這里的泉水生豆芽,而且生出的豆芽口感非常爽口脆甜,故將其稱為“豆芽泉”。豆芽雖小,但一旦沾了泉水的靈光,就顯得不一般了。隨著歷史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當年的護城河兩岸的手工作坊不見了,人們只能從這豆芽泉中去品味老濟南的光景。
(上世紀四十年代,護城河畔的情景)
發過豆芽的人都知道,這發豆芽的過程中需要天天換水,所以水對于發豆芽太重要了。1942年,一位澳大利亞的攝影家拍攝了一張南珍珠泉附近的風景照,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出,出沒在護城河兩岸的,不僅有洗衣服的婦女們,更有拿著大大小小籮筐的人在河邊“漂洗”,他們就是豆芽坊的小手工藝人。不過洗衣服和洗豆芽之間,不知道那時候是怎么解決衛生這個問題的。有的豆芽坊為了充分利用天然的泉水優勢,甚至將泉眼圈在作坊里。在那個泉水使用“沒人管”的年代,這樣做雖說有點“自私”,但也算是資源利用最大化了。
不起眼的豆芽跟著泉水沾了光,其他的小作坊也自然仿效。磨豆腐用泉水,就是“泉水豆腐”;釀酒用泉水,就是“泉水酒”。當然河兩邊還引來了一些有污染的小作坊,比如皮革、染織等。
這些有了泉水滋養的食物自然得到了周圍居民和餐飲商家的歡迎。據《品讀濟南》講述,濱河傍泉的豆芽坊中,以順河街上的“吳豆沫”家最大,這吳豆沫與算卦的吳吞天并稱“順河街二吳”,吳豆沫的作坊內,有二十幾口大缸,每天需要換水百余擔,可見豆芽坊對于水源地的依賴是很大的。而且還有一道與豆芽有關的大菜“金鉤如意”,據說是上了清宮御膳房菜譜的。
“金鉤如意”的味道不得而知,但現代的濟南人想吃真正的泉水豆芽,自己制作當然是最靠譜的,只要你有時間有力氣,日夜流淌的泉水可盡情享用。
(文/許建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