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17-12-19 08:32:12
孫家祥和鄰居家的板材都堆在他毛家村的倉庫里,不久后就將運到新廠房。
一些沒來得及處理的機器還堆在路邊。(閆珍珍 攝)
12月12日清晨,冬日的陽光灑在鵲山龍湖上,幾只水鳥掠過清冷的水面。
水庫北岸,夜色剛剛退去的毛家村一片安寧。孫家駿開著他的賽拉圖,緩緩拐出村口,向三個月前剛剛接手的金豆撈飯店駛去。村內散落的家具板材、電鋸,以及凌亂的廠房,在賽拉圖的后視鏡中漸漸遠去。
從一名家具廠的少掌柜,到黃河北規模最大飯店的老板,孫家駿怎么也想不到,他的人生軌跡會在28歲時迎來一次“急轉彎”。“這一年就像在做夢。”
有這種感覺的,遠不止孫家駿一個人。自2017年春節以來,環保風暴、攜河發展、三橋一隧、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引爆區……一個個新鮮的概念、一項項重大的舉措,如同村外滾滾的黃河浪潮,一波又一波地沖擊著毛家村的110多戶居民。在新舊動能轉換、經濟變道換向的風口,他們迷茫、糾結而又充滿對新生的期待。
風起——一個“家具村”的戛然謝幕
“這次車號跟上次不一樣哦。”12月1日,記者在毛家村第一次見到住在村東頭的孫家駿的母親。
看到記者驚訝的表情,孫家駿解釋說:“現在村里的人比以前少了三分之二,有個外人來會非常明顯,你上次來的時候她就看到你了。”
孫家駿坦承,如果是年初,他或許都沒有時間坐下來陪記者聊天。“訂單一個接一個,有時半夜還有來拉家具的。”彼時,孫家駿還是自家開辦的家具廠的少東家。
村支書鞏萬新告訴記者,這個人口不足500人的小村莊,30多年來崛起了100多個家具作坊,幾乎家家有工廠,日產值能達到15萬元。“村民把我們這里叫‘毛家工業園’。”
2017年3月,多部門聯合發布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如同蝴蝶的翅膀,在毛家村掀起了一場風暴。根據方案,“散、亂、污”企業將被取締。
“以前也有類似情況,嚴查的時候停幾天工,過去就好了,但這次顯然不一樣。”孫家駿對政策的變化極為關注。去年華山北片區凍結通告發布時,他便預測附近的蔣家溝等村將會拆遷,于是提前加蓋房屋,打算用來出租。
方案發布時,孫家駿剛剛接下兩個大單,“想大干一場,但心里很忐忑。”果然,干到三分之二時,孫家駿接到了“三清”(清機械設備、原材料、外來人員)通知。“當時沒別的想法,就是拼命干,快點把這兩單做完。”7月底,在趕完最后一個訂單后,他對父親孫傳柱說:“讓咱清就清了吧,以后再也不接單了。”
剛接到“三清”通知時,很多村民還在偷偷開工。“小訂單就算了,大訂單違約賠不起。”然而,隨著“散、亂、污”企業整治持續加碼,那些外來打工的,還有來此租房開廠的,陸續打包撤離。這次不同于以往年底返鄉,他們是徹底告別。“能帶走的鋪蓋全帶走了,帶不走的機器被兩毛多一斤賣了廢品。”孫家駿知道,他們不會再回來了。沒過多久,村里三家商店已經只剩一家。
8月底,村里的工業用電被完全切斷,機器徹底開不了機。9月17日,大橋街道辦事處找來20多輛叉車幫助村民搬倉庫。一位街道辦領導站在黃河大橋上,指著黃河以北對村民說:“你們等著看吧,這兒就是以后的浦東。”
初冬,幾個月的“環保風暴”過后,毛家村周邊的一些企業經過改造升級,陸續拿到環評資格,得以重新開工。只有毛家村沉寂依舊。往日此起彼伏的電鋸聲不再響起,運送家具的貨車停在倉庫門口,數萬平方米的廠房被騰空,來不及處理的板材堆在路邊,就連人氣也不旺了。年輕人越來越少地出現在村里,他們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去城里上班。
波瀾——一條“非典型”的創富之路
僅僅幾個月前,毛家村還是另外一番景象:人流不息、車來車往、電鋸聲此起彼伏……如今,隨著家庭作坊和小廠房被關停,毛家村輝煌一時的“工業園”時代徹底謝幕。
在那個粗放式發展年代,“家家點火、戶戶冒煙”成為毛家村引以為豪的特色。30年來,從勉強溫飽到“首富之村”,毛家村人走出了一條“非典型”的創富之路。
毛家村屬于天橋區大橋街道,地處黃河灘區,三分之一耕地是鹽堿地,在種地為生的時期注定難有作為。毛家村很多“富一代”還留有貧窮的記憶。“1984年去黃河大橋撿游客吃剩的西瓜皮,還有紅瓤的再啃兩口,瓜皮拿回來腌咸菜。”46歲的孫家祥回憶道。
種地吃不飽,就得靠手藝。1986年,孫傳柱和幾個村民到段店一家木器廠打工,偷學了組合柜的整套制作工藝,并把家具生意帶回了毛家村。
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毛家村,一個家庭作坊一年能有六七千元收益,這讓窮了大半輩子的村民大為震驚。在他們的帶動下,毛家村一下子開了十幾家作坊。村民取經和進貨的渠道是上交會和廣交會,“每年廣交會我們都去,國內最新款的辦公家具只要能拍下來,我們就能做出來。”孫傳柱說。
毛家村的家具作坊和小工廠逐年增加。丈夫白天干活晚上送貨,既是下料工又是司機,妻子一邊帶娃一邊算賬,既是會計又是主管。一個小老板一年家庭收入三四十萬元不成問題。“家具生意不斷,村里的小媳婦沒出月子就開始記賬了。”鞏萬新介紹說。
家具生產的集聚效應讓毛家村人很快富裕起來。村民的主要收入一方面來源于家庭作坊的生產加工,另一方面來源于廠房租賃。鞏萬新告訴記者:“鼎盛時期全村有近150戶家庭作坊,一半以上是外地人來開的,全省乃至國內的很多辦公家具都從這里發貨。”
然而,在表面一片繁榮的背后,“毛家工業園”近年來已現頹勢。土地使用接近飽和,手工技藝效率低下,單打獨斗勢單力薄,更可怕的是,噪音、粉塵、異味讓毛家村的人居環境難言舒適。近幾年鞏萬新也開始思考:投資三五萬元就能在村里開個廠,門檻是不是有點低?
潮涌——一個“先行區”的時代使命
在毛家村,與村民越來越富裕相伴而來的,是污染、消防隱患等越來越龐大的民生賬單。整個毛家村沒有下水道,沒有抽水馬桶,更沒有暖氣,自留地和宅基地被見縫插針地蓋了廠房,道路狹窄,稍微大點的車都很難通行。“很多村民到城里買房住,只是回來開工。”鞏萬新說。
一場“環保風暴”摧毀了所有“散、亂、污”企業。一臺電鋸、一個封邊機、一個打孔機,再進點板子就能開工的“毛家工業園”成為過往。在很多村民看來,綠色環保、智慧宜居才是毛家村的未來。
“危”中有“機”。在“環保風暴”刮起時,濟南“攜河發展”的戰略宏圖正加快推進,毛家村被推向改革潮頭。與此同時,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的設立,更為毛家村經濟的變道換向帶來千載難逢的良機。
孫家祥不想放棄辛苦創下的“吉祥木業”,但他很清楚,現在到了產業升級的緊要關頭。“從開始抵觸到后來停產響應,我們也在積極探索新舊動能的轉換方式,為這個行業的升級換代尋找辦法。”很多人還在糾結猶豫的時候,孫家祥與朋友合伙貸款數百萬元,在鑫茂齊魯科技城購買了一處廠房。孫家祥看好這里是“北跨”的產業橋頭堡。12月5日,他將大部分設備和原材料轉移到新廠房。“環評已經下來了,不出意外的話,廠子明年就能開工。”
在孫家祥謀劃家具廠升級的時候,孫家駿接手了黃河北規模最大的飯店金豆撈。“想做個跨度大的行業試試。”孫家駿告訴記者,現在多數村民都在等著搭新舊動能轉換這班車。“說白了,都在期待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的利好。”
5月2日,市政府正式下文組建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管委會(籌);
6月1日,濟樂高速南延工程跨黃公路引橋開工;
11月21日,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規劃編制啟動;
11月底,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在全市工作務虛會上被列為四大攻堅戰之一;
12月1日,濟濼路穿黃隧道開工;
……
風好揚帆正當時。一個“家家點火、戶戶冒煙”的“毛家工業園”已經消失,而一個立于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潮頭的毛家村,正待破繭化蝶。
記者手記站在風口的毛家村年輕人
“閆姐,引爆區有新消息嗎?”“齊魯大道跨黃大橋啥時候建?”
因為多次到毛家村采訪,一些年輕人與記者漸漸熟悉起來。后來每當出現有關“北跨”的信息,他們便會通過微信向記者詢問一些關于“攜河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的最新動態。
12月1日,在一次采訪中,記者遇到了來毛家村拍攝的攝影師寧舟浩。2010年冬天是寧舟浩第一次到毛家村拍攝。7年來,他用鏡頭記錄著毛家村從農村生活向城鎮生活轉變的瞬間和細節。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發現,對于家庭作坊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毛家村人早已經意識到了。
與父輩不同,毛家村的年輕人大部分已經城市化,他們不會侍弄莊稼,在城里買了房,還購買了城鎮居民保險。之前依靠家具生產和自家廠房出租,每年至少有十幾萬元進賬,日子輕松而舒適。然而,隨著攜河發展戰略和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在這里聚焦,他們的生存狀態正在發生變化,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變化必將深度擴散、裂變。
寧舟浩告訴記者,從年初開始,這些年輕人便密切關注著環保政策和有關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的每一條消息。在他看來,毛家村的這一代人必將實現從農民到市民的真正轉變,這對他們來說是空前的大事。
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之前,毛家村“家家點火、戶戶冒煙”,是一個靠家庭作坊和小型工業生產進行城鎮化的村子;而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推進以來,毛家村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深改熱土,隨之而來的是舊動能的淘汰,以及政策、資金和資源的匯集。
如今,年輕的創業者已經站在風口,正期待著像他們的父輩那樣把握住改變命運的機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