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17-12-21 08:34:12
今年,北方部分地區又逢干旱。從入春開始,東北、華北等地便開始出現旱情,夏季持續性高溫天氣讓北方大地更加干渴。據國家民政部門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干旱災害共造成全國4600萬余人次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9800千公頃,其中絕收面積1012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達700億元。但總體看,干旱災害災情與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偏輕。
濟南從今年伊始,雨水也一直不大,總體降雨量比往年少了19%。12月14日,初雪千呼萬喚始出來,但是雪小不解渴,最高降雪量也僅有1.4毫米。對此,農業專家表示,目前我市雖沒有發現明顯旱情,但部分地區有輕微干旱。如今正是農作物越冬期,降雪可以幫助作物安全過冬,補充土壤水分,為來年作物的好收成做好準備。
12月12至14日,本報記者探訪濟南南部山區、長清、平陰、章丘多地,行程400余公里,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情況。記者發現,盡管今年雨雪偏少,全市絕大部分地區沒有遭遇大的旱情,但在部分山區地帶,仍有村民澆不上地、吃水不便。此外,隨著新技術的使用和民生設施的不斷完善,人們面對不利自然條件也更加從容淡定。
南山【拔槊泉村】
連旱4年無水澆地,村民無奈外出打工
游客驅車來拔槊泉打水
12日,南部山區氣溫降至零下5攝氏度,山風裹挾著冷空氣刮得臉生疼。盡管是這樣的天氣,拔槊泉畔依然吸引了來自市區的3名打水客。“這兒的水甜滋滋的,比趵突泉的水都好喝。”一名打水客告訴記者,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來打一次水,不過今年他們眼見著井里的泉水越來越小了。
拔槊泉位于海拔750米的拔槊泉村,村內地下水資源豐富,相傳1300多年前李世民拔槊就冒出了泉水。如今,拔槊泉村卻缺水了。
今年7月,記者曾經來到村里探訪。當時濟南正處于汛期,拔槊泉村卻數月沒有下過一場大雨,村里的谷子旱得還沒有人的小腿高,減產幾乎成了定局。如今5個月過去了,拔槊泉村的干旱沒有緩解反而加劇了。
“從你上次走了之后一直都沒怎么下雨,地一次也沒澆透。這已經是連旱的第四個年頭了。”一見到記者,拔槊泉村支書沈祥華就忍不住倒起苦水。拔槊泉村是濟南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村民喝水靠機井,農田灌溉只能“聽天由命”,所以遭遇干旱時,他們村往往影響更為嚴重。
拔朔泉村全村有220多人,以前村民打一口機井抽拔槊泉的泉水就能解決吃水問題。“現在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泉水也只夠泡個茶用了。”沈祥華頗為無奈,今年村里新開了民宿,還引進了一批扶貧項目,用水量更大了。為了滿足用水需求,村委不得已又拿出60萬元“巨資”新打了兩口400余米深的井。
“保住村里用水,我心里的大石頭就算落下了。至于地里的莊稼,天不下雨我也無能為力。今年村里的谷子和蘋果減產了三分之一。”沈祥華說,“這幾年,大伙兒也都想開了,能出去的全都出去打工了。年紀大的出不去村的我也想辦法把他們推薦到村里的工地上打小工,每天150塊錢補貼家用。”14日,拔槊泉村降下了今冬的頭場雪,雪花剛剛蓋過地面就停了,沒能解“渴”。如今,百十口村民賦閑在家,守著這片干渴的土地盼望著下場大雪的來臨。
【黃巢水庫】
蓄水不少,前一段還給山下漂流項目放水
黃巢水庫是濟南最南端的一個大水缸,里面盛著柳埠窩鋪村一帶的灌溉用水。只要天旱水庫就開閘,水流順著東西兩條干渠惠及下游的村莊。2014年窩鋪村的村民曾向本報反映,他們村“頭頂”水庫卻不能引水灌溉,地里的果樹和莊稼都“渴”壞了。
時隔3年,濟南再度多日無雨,今年窩鋪村能用上水了嗎?12日,記者一路跋涉來到黃巢水庫,水庫鑲嵌在群山之中,雖無法媲美臥虎山水庫的廣闊,但水量十分充盈,水位起碼有四五米深。“別看今年雨不多,可水庫里的水卻比去年還多,估計得有300萬立方米。”黃巢水庫護水工作站的陳恩財說,前段時間水庫還給山下的漂流項目放過水。
對于3年前窩鋪村的遭遇,陳恩財說:“現在不一樣了,到了春天澆地的時候,水庫肯定放水。只要村民向上反映,我們一般都能開閘。”據了解,每次水庫放水都會連續放上四五天,一部分水流到下游的主干河里,一部分水流向東西干渠,干渠上分布著交錯的小水溝,經過分流,水庫里的水就能進到地里了。“只要放水,地里就能連著澆好幾天,就算大水漫灌也都能透一遍。”河西村村支書徐好星說,不僅放水及時了,破壞比較嚴重的西干渠每年春灌來臨之前都會組織修補,清理干渠垃圾,將漏水點用水泥補好……現在,河西村已經由原來的小麥改種桃樹,比莊稼更耐旱。徐好星說,再過幾天他們還將組織一次修補,為來年的春灌做好準備。(記者周震 楊璐)
平陰【小峪村】
自來水覆蓋家家戶戶 山區遇旱不再出村拉水
黃河水正在為大經山水庫補源,結束了該水庫常年枯水季無水的情況。
13日,平陰南部山區小峪村。“我們現在可好了,家家戶戶都能吃上自來水,24小時不斷,再也不用‘搶水’喝了。”小峪村村民姜續剛興奮地對記者說。2005年開始,小峪村和山上的14個兄弟村相繼啟動了“村村通”工程,自來水管道安到了村邊上,從此,村民吃上了自來水。
姜續剛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山區里喝的都是泉水。每天早上沒等天亮,他們村的挑水大軍就出發了,目的地是8公里開外的半邊井村。為了節省時間和體力下地干活,村民每天喝水要像花錢一樣算計著喝。
后來,村里挖了一口深井,建起了蓄水池。小峪村的村民不用再跑去別村接水了,連年的干旱又讓挑水變成了搶水吃。“每天到點就提著桶跑去搶,晚了就搶不上了。”姜續剛說,一家三口省到共用一盆水洗臉刷牙。
回憶起以前,姜續剛感慨萬千。如今,這樣的場景已經徹底成了過去式。
記者從當地水務部門了解到,2005年以前,平陰農村供水主要是單村或小片區供水,不僅水質無法保證,普遍存在細菌、金屬超標,而且每天定點供水。2002年平陰遭遇大旱,100多個村出現了飲水困難的現象,需要出村拉水。
如今,平陰建成了覆蓋全縣的一體化供水網絡,村村通自來水覆蓋率100%,自來水入戶率99%,現在每家每戶都安上了洗衣機、太陽能,每天打開水龍頭都可以看到嘩嘩流淌的干凈自來水。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除了滿足居民用水,困擾山區農民的灌溉難題也即將破解。13日,大經山水庫里由田山灌站引來的黃河水噴涌而出,未來這些黃河水將流向農田,給大片麥苗解渴。 (記者王錚 楊璐)
章丘【黃河鎮】
用上“小農水” 過去澆一畝地花200元,如今只要10塊
12月13日中午,天氣寒冷干燥,黃河鎮錢家村村民錢云嶺正在自家麥地巡視,“現在我們村里安上了小農水工程,再也不用看黃河的‘臉色’澆水啦!”錢云嶺一邊說一邊給記者演示,只見他在一座泵房中拉開電閘,很快自家地頭上的出水口就有汩汩清水涌出,水沿著地頭邊上的水槽快速向麥田中流淌。
錢云嶺告訴記者,他家有5畝地,每年灌溉是個大事。他指著西側一條黃河送水渠說,“過去澆地都是靠著這條渠道引黃河水,如果盼不來黃河水,俺家就得用一根管子從五六百米外的井口拖到自家地里澆水。”
他算了一筆賬:澆地用的水井是別人打的,用水每小時收15元,5畝地得澆15個小時左右,225元;澆地的管子需要用6盤,780元。這樣計算下來,每畝地灌溉成本就在200元左右。趕上干旱減產,除去種子、肥料等成本,5畝地純收入不足2000元。再刨除澆地的成本,收入就更少了。
從2016年開始,錢家村通上“小農水”,地下打井,再把水通過管道和水渠送到每畝地頭,澆水的人力和時間成本大大縮減。錢云嶺告訴記者,現在灌溉都是按照用電計費,澆完一畝地大概只需要10度電,這樣澆一畝地只用花10元左右。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黃河鎮有不少村是通過引黃灌溉,但是近幾年,由于黃河調水調沙導致水位降低,一旦出現旱情,通過高度差自流引水的方式灌溉已經成為一個難題。
加裝泵站,改自流引水為水泵抽水,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目前,黃河鎮土城子引黃灌溉配套項目施工已經接近尾聲,近期就能完工。通過這一配套設施,可以用電泵從黃河提水,解決了自流引水的難題。通過引黃灌溉和“小農水”兩大工程,全鎮10萬畝農田已經基本實現了全覆蓋,村民灌溉不再犯難。 (記者周震 楊璐)
長清【孝里鎮】
蔬菜大棚滴灌澆水用水僅為大水漫灌四分之一
13日,長清區孝里鎮安蘭村的安亮,蹲在他的蔬菜大棚內,看著長勢不錯的蒜苗,心里美滋滋的。記者注意到,在每一壟土地上,都鋪設有2根黑色軟管,仔細看去,軟管表面每隔20厘米,就有一個針尖大小的眼兒,而兩根軟管之間,就是郁郁蔥蔥的蒜苗。“這些軟管就是我安裝的滴灌設備,能精準控制出水量,最大的特點就是省水。”安亮說。
說起省水,安亮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賬。他的家庭農場一共有300畝地,120個大棚。2016年他開始使用滴灌技術,這120個大棚用2天的時間就能澆完,用水量僅為大水漫灌的四分之一,過程也是電腦控制,只需一個人看著就行。“之前大水漫灌澆水,每畝地用水60多立方米,水泵每天開12小時,用10多天才能澆完,每小時光電費就得10來塊錢。而且還得雇4個工人幫著干,人工費每人每天也有60塊錢。” (記者王錚 楊璐)
●深山老泉還好嗎?
有泉歡喜有泉憂
今年連日無雨讓趵突泉的水位一路猛跌,比歷年早4個月跌破了橙色預警線。還有不少泉水隱藏在群山峻嶺之間,今年它們還好嗎?記者也走訪了南部山區的部分泉池,有泉停噴,也有泉毫發未傷。
●泥淤泉(泥淤東村)
當地70多歲的老人還是第一次見停噴
在泥淤東村村委大院的東頭有一口泥淤泉,在72名泉中排57位。傳說唐朝末年9位印度高僧來到此處遇上了三年大旱,情急之中,他們用頭撞出了這口井救濟了八方民眾,因而也稱之為印度泉。
74歲的白永祥老人對這口泉太熟悉了,問的人多了,久而久之,他差不多成了這口泉的發言人。“(停噴)也就是這四五天的事,我在這村住了74年了,還是第一回看見這泉不淌水了呢。”白永祥說,因為今年降雨少,泥淤泉停噴他也不覺得奇怪,“今年一整年都沒怎么下雨,去年村口的河里還發過好幾次山洪,有一次水都沒過橋了,今年連地都沒澆透。”“以前從濟南南到泰安就屬我們的泉水最旺,水淌出來就順著水渠流到北邊的洼地里,正好能澆了我們的莊稼和果樹。”白永祥說,南部山區百姓幾乎全部都是靠天澆地,泥淤東村的村民因為靠著泉水還能沾上泉水的光。
今年南部山區降雨少,泥淤泉也停噴了,泥淤東村的村民面臨無水澆地的難題。“現在山上的果樹還用不著澆,要是老不下雪,明年春天再澆不上水,果樹可就要減產了。”白永祥無奈地說。
●柳音泉(吳家村)
幾乎不受旱澇影響,養活全村村民
村民到柳音泉打水
12日上午,泥淤泉3公里開外的吳家村,冬日的暖陽直射在村民張德志的院子里。這位94歲的老人除了耳背,幾乎沒有別的毛病,精神矍鑠,腿腳也很麻利。
張德志與老伴兩個人住在山上。當記者問他有什么長壽秘訣時,他湊到記者耳邊悄悄地說,“我喝的水管用,村里還有好幾個90歲的也都是喝了一輩子這里的泉水。”
老人指的就是村里的柳音泉。和泥淤泉相比,柳音泉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泉池長約3米寬約2米,水質澄澈一眼見底,還依稀可以看到水泡涌出,酷似黑虎泉畔的瑪瑙泉。
當地村民告訴記者,柳音泉從來沒有干過,水來自于山泉水的層層滲透,而不是雨水的直接補給,這一汪泉水養活了他們全村近400個村民。“別看池子不大,村民吃水綽綽有余,還能供村里人澆上自家菜地。”
據了解,無論是洪澇還是干旱,柳音泉基本都維持原貌。“在多次緊急關頭下,附近村民紛紛跑來打水,還曾是其他村莊的救命水。”
記者走訪時發現,目前地勢相對較低的柳埠街道轄區內,水庫、河道和塘壩內都還能看到不少存水,多數村民并沒有覺察到干旱。泉水也沒有遭受較大影響,多數泉水依舊噴涌,有的泉水水位小幅降低,只有極少數像泥淤泉一樣停噴。
原標題:北方部分地區又逢干旱 記者入深山走田間探訪濟南旱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