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早報
2018-02-25 10:16:02
自1897年德國借口“巨野教案”侵占青島后,作為德國的殖民地,青島市尤其是市南區的建筑和規劃便以歐陸風格為主了。
當時的清政府山東巡撫孫寶琦來青島拜會德總督,參觀市容后,說“德人去濟,稱青島為‘小柏林’,我尚不信,今日一看,確有幾分柏林模樣。”當時的建筑設計師主要為德國人。
富裕的俄裔僑民來青定居
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以后,市區規劃和建筑風格延續了德占時期的規劃要求和歐陸式建筑特色。
而在這一時期,正值沙俄發生巨變,十月革命后成立了蘇聯,很多俄羅斯人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離開祖國進入中國。相對于紅色的蘇聯,這些流亡人被稱為“白俄”,也有稱呼他們為“俄僑”、“無國籍人士”的。
這些俄僑進入中國后,毗鄰蘇聯的東北尤其是哈爾濱等大城市是他們首選的居住地;當然,作為當時國際大都市的上海也是不錯的選擇。
青島在當時是中國政府的直轄市之一,有多國在此設立使領館,城市風格歐化、開放、包容;同時在沙俄時期還在這里設立過領事館,有一定的基礎,自然也就成了俄羅斯流亡人員的目的地之一。
一九二幾年的青島,正是一個發展的時期,經濟繁榮,新開了很多的工廠,相應的也就帶動了建筑業的發展,用今天的話講“房地產業興盛”。
根據筆者個人對那一時期來青島的俄裔人士的統計和調查,當時來到青島的這些俄裔僑民,相對層次較高,很多人在自己國內時可以說是非富即貴。他們來到青島后,自然要考慮今后的生活。于是,開商店的、開餐廳的、搞養殖的、開酒廠的、搞樂隊的……反正是各顯其能,目的只有一個,利用手頭帶出來的資金,為今后的生活努力拼搏吧。
俄裔建筑師在青顯身手
衣食住行,安頓下來后,這個“住”字尤為重要。而當時的青島,適合或者說能夠進行歐式建筑設計的專業人士還真是不多。于是,這給了一些有這一技能的俄裔僑民們一個很大的發展空間,而當時青島政府的建筑等政策沿襲了德占時期的很多東西,也適合俄裔設計師的風格。
他們像當時的市政府申請了建筑師執照,開辦起建筑師事務所。于是乎,在前海沿、太平角、八大關等地,這些設計師們開始大顯身手,一座座經他們之手設計的風格各異的建筑作品拔地而起,迄今有很多保留了下來。
青島在德占時期便有帆船運動開展,后建有國際帆船(游艇)俱樂部,辦公室在中山路亞當斯大廈四樓,在匯泉角西部建有簡易碼頭。三十年代,俱樂部會員日漸增多,在匯泉路建了專用碼頭。
俄裔建筑設計師斯密斯諾夫(G.Y.Simisrnoff)1934年設計并開始建造青島國際帆船(游艇)俱樂部(原匯泉路20號)。這組建筑包括辦公室和客房,因俱樂部成員有的來自北平、天津等地,又在對面(匯泉路5號)建了碼頭、更衣室、休息廳,在匯泉路、南海路路口建了帆船船塢、碼頭等(就是我們平日說的航海體校碼頭),在1937年全部建成。這里是當時我國最佳的一處帆船俱樂部,在青島帆船運動史上和中國的帆船運動史上可以說這是一座里程碑。
風格各異的建筑遍布老城區
俄國建筑設計師尤霍斯基設計的建筑遍布于今市南區一帶。
基督教分許多派別,其中基督教圣公會來青島傳教,尤霍斯基應邀設計了圣公會(亦稱“規矩會”)教堂(香港西路10號),設計風格不像一般教堂那樣嚴肅,而風格流暢,融入八大關別墅區之內。后圣公會教堂遷至濟寧路(原33號),這里作為了青島國際俱樂部分部,每年夏季開放。
1935年建成的嘉峪關路5號等建筑也是尤霍斯基的作品。
韶關路28號(今22號),從建筑風格上一般被認為是德國式建筑,甚至有人稱為典型德式建筑,其實它的設計者是俄國人穆留金。
在帕士考夫設計的作品中,居庸關路14號是依照業主要求設計的美式建筑,大落地門窗、明快的門廊、一對石雕的大花盆,令人贊賞。著名電視劇女導演潘霞青少年時代生活于青島,就讀于青島一中。她在執導電視連續劇《宋慶齡和她的姊妹們》時,其中有幾集是拍宋氏姐妹在美國的生活,潘霞沒有去美國選擇外景地,而是選擇了居庸關路14號這座建筑,電視劇播出后,這里就被稱為“宋家花園”了。
在這眾多的俄裔建筑師中,名聲最響的應該算拉夫林且夫與W·尤里甫兩位了。
拉夫林且夫與W·尤里甫兩個人分別開有自己的建筑師事務所,拉夫林且夫開辦的建筑師事務所就叫“拉夫林且夫建筑事務所”,地址在中山路(原158號),有雇員十余人,有俄裔,也有中國雇員,從事建筑設計,也從事營造業,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從設計到建筑一條龍服務。
拉夫林且夫設計的作品很多,如文藝復興風格的正陽關路11號、榮成路34號,1932年設計的榮成路6號、榮成路8號……
我國著名電影演員朱時茂曾演過一部反映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生活的電影《飛行交響樂》,有不少鏡頭就是在榮成路的各個小樓取的景,同時還有南海路航海體校碼頭的鏡頭。
拉夫林且夫設計的臨淮關路2號,在建筑風格上沒有特殊的地方,一座普通的歐陸風格小樓,青島解放后,劃歸衛生部青島療養院作為休養所,許多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家曾在此休養,其中包括著名劇作家曹禺,曹禺的代表作《日出》《雷雨》中的情節、人物都與青島有關,是他根據報刊報道寫的,1955年是他第一次來青島,當時就住在臨淮關路2號。
青島國際俱樂部是一家會員制俱樂部,上個世紀30年代在青島有七、八家會員制俱樂部,位于中山路1號的國際俱樂部擁有青島最早的保齡球館、壁球館以及臺球室、橋牌室、餐廳等,是檔次最高的俱樂部,入會不僅會費很高,門檻也高,只有中外上層社會人士才可以成為會員,拉夫林且夫是該俱樂部會員,青島的俄國人不少,能成為會員的只有拉夫林且夫等個別人。
尤里甫與青島的不解之緣
沙俄時期在青島設有領事館,地址在湖南路1號,領事是塔夫靈夫,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推翻沙皇俄國建立了“蘇聯”,俄國駐華外交機構全部停止了工作。駐青島的沙俄領事塔夫靈夫表示不愿意為殺害尼古拉沙皇的新政權工作,沒有回國,而是留于中國青島,并設法取得了法國護照,后來經人推薦又當上了法國駐青島領事館的領事。
這一時期,塔夫靈夫的母親和妹妹一家先后來到中國,首先選擇了在上海落腳。
1921年,塔夫靈夫聞聽自己妹夫去世的消息后,把自己的妹妹以及妹妹的五個子女中年幼的三子和四子接到了青島生活,稍后又動員其他幾個外甥和外甥女也來到了青島。
他的外甥中年齡最大的W·尤里甫在俄羅斯大學時學的是建筑工程,畢業后有建筑師執照。塔夫靈夫分析了當時的局勢和青島的環境,認為青島適于歐洲人居住,而青島又正處于一個城市建設發展時期,認為W·尤里甫來青島發展可以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就招他來到了青島。
W·尤里甫來青島后,認真地了解了青島的相關政策和環境,也分析了青島的市場潛力,決定留在青島開展自己的事業。于是W·尤里甫向青島市政府申報材料,成為了注冊建筑設計師。
W·尤里甫的設計迎合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潮流,工作起來扎實可靠,他親自設計的建筑逐步受到業主們的認可,業務應接不暇。再加上舅舅塔夫靈夫在青島的上層社交圈子里名聲極大,經常帶他出席各種名流活動,幫他做宣傳。于是他成立了尤里甫建筑事務所,以建筑設計為主,也從事營造建筑。
眾多作品彰顯設計能力
尤里甫建筑事務所在棲霞路5號,從1937年的記載來看,當時設計所里共有技術、管理人員十幾人,主要為寓青的俄國人,也有中國人。W·尤里甫為經理,主要設計師,合伙人為G·斯密諾夫(G·V·Sminoff),設計師科里亞任斯基,會計師為尤里甫夫人,辦公室主任為G·尤里甫,中國管理、技術人員中有L·郭,Y·W·孫等人。
從1930年到1944年,15年期間,尤里甫事務所承擔的建筑項目達三百多項,其中尤里甫本人單獨和合作的項目即達二百多處,數量十分巨大,可以說在三十年代青島建筑設計中他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在青島市,山東省公布的優秀歷史建筑中,由尤里甫設計的近三十多處。
上個世紀30年代,中外人士在太平灣一帶興建別墅,形成一個別墅區,俗稱“八大關”,目前已成為國家文物保護區,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全國五大最美街區,全國四大別墅區之一。而其中許多建筑正是W·尤里甫設計的。
W·尤里甫的第一座建筑是湛山大路 (今香港西路)40號,他以歐陸風格的設計獲得好評,正在建筑高潮時期的業主紛紛與他簽約。他的設計也不令人失望,如居庸關路10號,以高聳的塔頂,亭亭玉立,被人們稱為“公主樓”,是游“八大關”必游之處,必拍攝的景點。
山海關路9號是依業主要求設計的美式建筑,也許在名建筑林立的“八大關”不是最好的建筑,但是住在這里的名人卻是最多的。“二戰”結束后,美國第七艦隊司令柯克,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均曾以此為官衙,蔣介石與馬歇爾一起來這里造訪,新中國成立后,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萬里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青島均下榻這里,幾個外國領導人也曾下榻于此,被稱為青島的“釣魚臺”。
與山海關路9號風格迥然不同的嘉峪關路4號是北歐風格建筑,顯示了尤里甫的設計能力。建國后,葛琴等一批作家先后在這里休養。
青島的“八大關”被稱為“萬國建筑博覽會”,在這里,尤里甫是我們不能忘記的一位建筑設計師。在“八大關”內,尤里甫的作品達16處之多,這些建筑造型奇特、風格各異,其中包括居庸關路14號、正陽關路19號、21號、函谷關路28號、嘉峪關路17號、寧武關路1號……
斯人已去留下懷念與故事
基督教分作幾十個派別,德國占據青島以后基督教信義會(路德會)立即來青島建教堂布道。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經濟崩潰,教會也受到很大影響,美國信義會購下德國信義會在青島的全部財產,膠州路、易州路口的信義會教堂十分狹小,只可容二百人做禮拜,于是在觀象山麓建了一座新的教堂,即圣保羅教堂,有青島四大鐘樓之一的塔樓,這是尤里甫的作品。他不僅設計歐陸風格建筑,又應信義會委托設計臺東圣路德教堂(清和路)。當時,他大膽地設計為中國傳統古典建筑風格,在世界各地基督教堂建筑采用中國寺廟式造型的僅有這一座,這充分顯示了尤里甫的設計水平。
西魚山周圍的金口一、二、三路及萊陽路是俄國人聚居的區域,俄國人信奉的東正教堂建在金口一路,俄國人為子女上學建的俄羅斯學校也建在金口一路,由尤里甫設計了校舍,據1937年的記載,此學校有教師10人,學生一百余人。
W·尤里甫的業余愛好是打網球,當時青島網球俱樂部也在金口一路。1948年,塔夫靈夫去世后,W·尤里甫接任舅舅的職位,出任法國駐青島領事,同時經營著自己的建筑事務所,直至1949年離開青島。
2013年,當年的W·尤里甫建筑事務所的設計師一科里亞任斯基的后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維克多·科里亞任斯基帶著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回到了青島,筆者陪他一起找尋了他出生的地方——石島路,這是維克多當年出生的地方。維克多拿著黑白照片在東西向的石島路轉了30分鐘,也沒有找到照片中的尖頂二層樓。石島路上的老建筑和門牌號碼后來都發生了變化,要想找到當年的家是非常困難的。無奈之下,維克多只好拍下了現在的石島路。然后我們又去看了他父親工作過的事務所——棲霞路5號,站在門口維克多告訴妻子,當年尤里甫全家就住在建筑事務所的對面,這么多年過去了,樣子一點都沒變。
老人家不愛說話,每到一個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他除了拍照、錄像,就那么靜靜地站著,似乎在感受周圍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俄國建筑設計師在青島設計、建筑的幾百棟歐美式小樓,絕大部分被保留了下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