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18-05-16 22:24:05
正在創作的步兵
大眾網記者田陽
100年前的泰安通天街,朱門青瓦、民居密布,一條青石板路積累了歲月的車轍。穿越100的油畫,復活了當時極致的繁榮,也復活了城市歷史的往昔。而這樣的往昔,出自步兵之手。這個堅持“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油畫家,用色彩“還世俗生活于世俗”。
1943年的老城東門,護城河水清澈見底;1907的岱廟城墻外,金黃的麥田襯著紅墻鮮艷明亮;1945年的仰圣街,商戶林立極盡繁華;1900年的梳洗河,水流穿村而過,人們在此打水浣衣……一幅幅油畫作品,最大現實地反映了舊時泰安獨具風格的城市記憶,陳列在泰山現代美術館展室,他給畫展起名《泰城記憶·十年》。
步兵告訴大眾網記者:“泰城記憶是我油畫的一個系列,畫作以泰安老街巷為創作背景,將連續創作十年,每年展出。今年是第三年,從第一年的實地寫生,到第二年收集整理歷史資料,對于故鄉的認識,在不斷加深。”
看過步兵的畫展,不難發現,《泰城記憶》三年來的作品,每一年的手法都不同。2016年,也是第一年開始創作泰城記憶的時候,作品的色調偏于暖紅。旅館交錯的青山街、泰山火車站的塔樓、湮沒在時光里的四海商城和百貨大樓、街巷背面的低矮居民樓……這是步兵對舊時泰安的記憶,泛著溫紅色澤,成為多年后的情感沉淀。1984年隨父親回到泰安的步兵,看到了這幾十年的過往。而停留在記憶里的,是老城歲月沉淀下的溫馨感人。“城會拆建,人會終老,本就如此。可是,機械隆隆時塵煙四起,斷壁殘垣處新樓矗天,拆建后,歷史與風俗如何延續?皺紋堆壘的斑斑鬢角,眼昏指顫時步履蹣跚,膝下后輩能否理解?”步兵不忍舍棄這故土感情,所以拿起畫筆,還原了他的深情。
但這不夠,畫作創作第二年,步兵開始翻閱史料、走訪老戶,將黑白照片進行再創作,用寫實的色彩為泰安畫了一幅幅“彩照”。于是,我們看到了1900年的梳洗河、1907年的通天街、1943年的老城門和1945年的仰圣街,那些穿越時光而來的建筑和風土,在熙來攘往的時光中一一重現。
“清澈見底的護城河邊,人聲熙攘;賣雜貨的小販推車擔擔,或風車糖人,或紅果白薯,沿途吆喝;油坊、米面行列立兩旁,刻有圖案的木牌門梁高懸;路上行人節比鱗次,摩肩接踵。曾經的市儈街景,只留下黑白照片供后人追憶,日不閉戶、夜無犬吠、除夕貼紅、相聚為賀、情同一家的人情世故,也將無處可尋。而我,只想記下它的過往。”步兵說。
正因如此,我們在現實里,看到了百年前的泰安,充滿風情地以一幅油畫的姿態,與自己隔世相望。“如果沒有人看到它,那我就讓你看到它!”這是步兵的堅持,是他對城市的感受。
步兵告訴大眾網記者,時代走得太快,城市正在趨于同質化,這會丟掉自己的特色。“我不希望現在的年輕人過多沉迷大城市的繁華,不希望他們提起家鄉一片茫然。城市要發展,也要有所保留和傳承,希望我的畫能讓他們看到這些,珍惜身邊的美景。”
今年是《泰城記憶》系列的第三個年頭,步兵在創作上也有了新的側重。“沒有人就沒有溫度,所以今年的畫作更多地添加了人物刻畫。改革開放40年來,人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了,作為時代的記錄者,我能看到改革開放帶給人們在吃穿住行和精神面貌上的變化,這是向上的勢頭,也是無法抹滅的烙印。各行各業都在向前,藝術也要‘還世俗生活于世俗’。”
十年,五百張油畫,這是步兵對《泰城記憶》系列的承諾。他用自己對這個城市的感知和熱愛,攤開廢墟與塵埃埋沒的故事和時光,用傳統的繪畫形式,講一個關于溫暖的故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