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煙臺日報
2018-06-13 09:08:06
新時代光芒照亮和諧家園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煙臺落地生根
煙臺日報?大小新聞記者 高偉 高少帥 劉潔
時代航標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煙臺擔當
全市上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抓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強力整治環境突出問題,加大文明城市創建力度,大力發展社會民生事業,讓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以人民為中心
生態文明建設
我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快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整體持續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游客在長島于海鷗親密接觸 唐克攝
河清樹綠的萊山區逛蕩河 唐克攝
文明城市創建
我市堅持把文明城市建設作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各方面全面推進的綜合載體,突出“讓城市更文明,讓生活更美好”主題,堅持“創建為民、創建利民”的工作思路,不斷推動文明城市建設邁出新步伐。
市民開展娛樂活動 唐克攝
保障改善民生
我市聚焦補短板強弱項,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持續加力。加大民生投入,增加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提高就業質量和收入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國家健康城市,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我市開展送醫下鄉活動 唐克攝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什么?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勾勒出治國理政的民生邏輯和深厚的民本情懷。
站上新時代的歷史起點,煙臺全市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全新視野下,努力打造現代化國際濱海城市,努力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一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干凈、城鄉更美麗的城市新圖景正在描繪;
文明城市建設久久為功,榮膺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百姓在創城中得到實惠,共享成果,精神文明建設如火如荼;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遺余力,民生改革直擊沉疴頑疾,人民獲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強;
……
起筆落墨于“一切為了人民”的新時代藍圖,正如一道耀眼之光,照亮煙臺人的生活。
天更藍了,水更綠了
“這是我們向往的生活”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萬物蔥綠的6月,長島環島慢行旅游木棧道上,出門納涼的村民孫懋存與住在自家“漁家樂”的天津游客不期而遇。
“藍天,碧海,還有美味佳肴,這趟真是沒白來!”客人高興地和他打著招呼。身材高大的孫懋存頷首微笑。幾年前,這里的海岸線還被育保苗廠房和破舊建筑占據,而現在已是碧波萬頃,沙鷗翔集,游人如織。人居環境的改變,正如此真切地改變著煙臺人的生活。
更藍的天、更綠的山、更清的水、更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是百姓的幸福感所在。
市委書記張術平在市委常委會上強調,全市各級各部門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走在前列、當好標兵”為目標,以更大力度解決生態問題,堅定不移建設生態煙臺美麗煙臺。語氣堅定,字句鏗鏘,足見煙臺守護青山綠水、碧海藍天的決心。
這份決心,見之于城市決策者的戰略眼光和身先垂范,將生態文明置于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
時間,回到今年5月7日。我市發布煙臺市總河長第1號令——關于做好河長制湖長制有關工作的命令,要求各級河長審定下發“一河(湖)一策”綜合整治方案,堅持問題導向,明確路線圖和時間表。出現日常巡河有疏忽、治水履職不盡責等問題的河長,將被問責。
“煙臺因海而興、因水而美,廣袤的沿海濕地、豐沛的河湖資源,繪綠了煙臺的生態底色,我們必須精心呵護水資源。”市河長制工作科科長景旭說,我市已建成市縣鄉村四級河長組織體系,設立9名市級河長。目前,9位市級河長已現場巡河25次并多次召開現場會,縣級河長開展巡河行動700余次。
這份決心,見之于動真碰硬的魄力,用嚴密的法治、嚴格的制度,為綠色發展保駕護航。
細心的市民不難發現,媒體上隔三差五就會刊登各縣市區空氣質量改善排名,空氣質量孰好孰壞一目了然。這是我市出臺的《煙臺市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辦法》的重要一環。根據辦法,市環境保護工作推進委員會每個季度對所有縣市區空氣質量情況核查一次,根據改善情況進行排名,同比惡化的就罰款,改善的就獎勵,獎罰分明,毫不手軟。
在媒體公開各縣市區空氣質量改善排名,也在釋放一個信號:謀發展,既要算經濟賬,也要算生態賬。誰在生態賬上“拎不清”,就讓誰在媒體上“紅紅臉”“出出汗”。
這份決心,還見之于近乎苛刻的產業選擇。
建設生態煙臺、美麗煙臺,根本之策是產業著手,切斷污染源頭。在棲霞中節能(煙臺)生物質熱電公司粉碎車間里,記者看到,被粉碎的枝條經傳輸帶送往大鍋爐進行燃燒后發電,可節約標煤10萬噸,且沒有任何污染。
在煙臺,類似的綠色節能環保產業正成為產業發展的首選。煙臺已有21項節能環保產業列入省級節能環保產業重點項目名單,我市還爭取到3個亞行節能減排貸款項目,項目總投資達3.67億元。
這份決心,同樣見之于生態修復的科學著眼,無微不至。
在煙臺,“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早就成為全市的行動自覺。看森林生態,景觀通道建設、水源地綠化、山區綠化工程加速推進,漫步城市,生機盎然;看濕地生態,生態清淤、污染治理、濕地植被種植、濕地生態攔蓄等“多管齊下”,6萬畝濕地重現生機;看農田生態,啟動省耕地質量提升保護項目,完成土壤修復治理4510畝,農殘治理6000畝……
天更藍了,山更綠了,水更清了,百姓的幸福感也悄然提升。“這是我打年輕時就向往的生活。”說起被環境改變的生活,蓬萊市大柳行鎮黑石村75歲的老人高天作最有發言權。
老人把村里的變化比作兩張照片:一張“黑白照”,一張“彩色照”。黑白照是過去時——“垃圾河”臭味熏人,村道塵土飛揚。彩色照是現在時——“景觀河”碧波蕩漾,街巷干凈舒適。看著“兩張照片”,高天作說現在每天都覺得“幸福滿滿”。
一份新數據,將高天作老人的幸福感放大到整座城市:在6月2日全省通報的2016年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中,煙臺市綠色發展指數得分全省最高,資源利用指數和生態保護指數排名全省首位!
綠色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第一”充分說明,生態文明建設已滲透到煙臺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凝聚成新時代助推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力量。
守望文明,共筑和諧
“這是我們熱愛的城市”
持續25年不間斷創建,成為全省唯一榮膺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的城市——煙臺以文明的名義,著力提高群眾生活質量,提升城市品位,推動改革發展。
行走于入夏的煙臺,總會不經意間被一幕幕暖心畫面打動:
晨練結束后,59歲的于野在煙臺山公園門口臨時客串起講解員,為游客講解煙臺紅色文化印記;
斑馬線前,十幾輛車靜靜停在斑馬線前,等候一對老人穿越馬路;
“月亮姐姐”許振珊,患病也未停止做公益的腳步,老年福利服務中心、兒童福利院時常能看到她的身影……
類似的凡人善舉,數不勝數。回望創建歷程,煙臺堅持“創建為民、創建利民”工作思路,全城行動,全民參與,讓每個人都成為文明城市創建的參與者、實踐者、傳播者和受益者,標注起這座城市的精神高度。
于是,當你來到煙臺,走進煙臺人中間,與他們攀談、交往,一定會感知到,文明已然成為一種城市精神,成為一種共同的價值選擇。“我們隊伍現有3000多名志愿者,每個志愿者每天能堅持做一件好事,就會影響身邊的一群人,這就相當于每天做上萬件好事。”“全國最美志愿者”安立盛說。離不開一套強有力的工作推進機制。在煙臺,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文明委組織協調、各級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文明城市創建格局日益鞏固。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全國文明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主要領導掛帥,市級分管領導任副組長,明確責任分工,及時解決民盼,形成了文明城市創建的常態長效機制。
城市的運轉、社會的治理,離不開志愿服務做“潤滑”。煙臺堅持以制度化推進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大力引導人們積極參與“人人可為、時時可為、事事可為”的志愿服務活動,建立完善了志愿者注冊、愛心文化培育、服務項目對接、表彰激勵回饋及多渠道投入保障等志愿服務活動運行機制,煙臺市志愿服務制度化等做法在全國推廣。
鑄魂育人,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就在潛移默化間。作為“四德工程”發源地,煙臺推動道德講堂和善行義舉四德榜向城市社區、企業、機關、學校深化拓展延伸,形成了“德潤萊州”、“德馨牟平”等10多個道德建設品牌。
文明程度,在更寬更廣的平臺上展現著城市的和諧風度。市級層面組織開展的“為民服務集中行動”、“我愛我市義務勞動”、“禮讓斑馬線文明煙臺行”等50多個品牌活動,成為動員和引導廣大群眾參與文明創建的重要載體。
利民惠民,是文明城市創建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煙臺將群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提升作為基本評價指標,讓群眾在創城中見到實惠、感到滿意。
越來越多的人圓了新房夢。2017年,棚戶區改造全市安置房基本建成率達到172.4%,超額完成改造任務,今年全市計劃改造棚戶區8.37萬戶;
居住環境越來越舒適。在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中,71個老舊小區已經全部開工。今年計劃再整治老舊小區77個、完成29部電梯試點任務,實現老舊小區物業管理全覆蓋;
交通越來越暢通。青煙威榮城際鐵路、煙臺蓬萊國際機場、煙海高速、長島南北長山大橋、丁字灣跨海大橋相繼建成,勝利路南延、濱海西路、城鐵南站南路等市區道路50多條相繼通車。
……
一座文明城,必然是一座安定祥和之城。煙臺連續七次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稱號,成為全國唯一實現“七連冠”的城市。“這里是我到過的中國地區中,政府效率最高、人民關系最好的城市。”來自澳大利亞的投資商伊利諾威爾這樣評價煙臺。
一座文明城,也必然是一座城與鄉協調發展之城。我市把“鄉村文明行動”作為延伸城市文明、提升農村文明水平的重要抓手,加快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通過深入實施“3+1”聯手共建,拓展了城鄉共建渠道。如今,全市共有7600多個單位與5500多個村莊結對共建,繪就出一幅城鄉互補、和諧共生的美麗畫面。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
鍥而不舍的文明城市創建,無疑為煙臺城市發展凝聚起堅強的思想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豐潤的道德滋養,潤物無聲,催人奮進。
共享發展,日子越過越舒坦
“這是我們眷戀的家園”
“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習近平總書記的質樸民生觀,始終厚植于改革發展的全進程。
一以貫之的民生情懷,也成為煙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一份民生財政支出表,足以佐證:2017年,全市民生支出548.2億元,占財政支出比重達77.4%。
精準落地的改革行動,讓變化從數字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單是去年一年,我市召開市委深改組會議16次,審議通過改革方案32個,以市委、市政府及“兩辦”名義出臺改革文件110余個,涉及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公立醫院改革、就業創業工作、脫貧攻堅等諸多民生領域,聚焦百姓最關心、最煩心、最憂心的事,解決了許多深層矛盾,整治了大量沉疴舊疾。
改革改在了問題根子上,難題少了,自然帶來滿滿的獲得感——
孩子成才,是每個家庭的最大期望。炎炎夏日,福山區河濱路小學的教室里,孩子們書聲瑯瑯。這所去年9月剛投入使用的小學,一年級一個班不超過45人,二到五年級50人,有效解決了“大班額”問題。
河濱路小學的投用,是煙臺基礎教育改革持續發力的縮影。眼下,全市“全面改薄”工作扎實推進,累計開工校舍96.8萬平方米、運動場地133片;著力解決大班額問題,累計開工學校196所;精準落實各項學生資助政策,實現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資助全覆蓋,確保讓每個孩子沐浴在公平教育的陽光下。
“看病難、看病貴”,一直以來飽受老百姓詬病。通過大刀闊斧推行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我市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政策,藥品平均降幅達27.2%,CT、磁共振等大型醫療設備檢查檢驗價格平均降幅達到24.9%。
“以前住院費用高,醫護人員天天催著繳費,心里不舒服。”因腸胃炎住院治療的市民程軍說,現在住院費下降了,醫護人員每天發放費用清單,花多少錢、用什么藥一目了然,“看病看得更舒心,更放心”。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一系列提高創業補貼、優化創業環境、增加就業資金投入等優惠政策,讓每個煙臺人都有了人生出彩的機會。
“真沒想到自己創業掙錢,政府不僅給資金補貼,還幫忙傳授創業經。”剛剛拿到5000元一次性創業補貼和6667元創業場所租賃補貼的市民曹建華,去年10月在創業導師的指導下開辦了自己的裝飾材料店,到現在已經雇有6名員工。
更多的煙臺人,受益于煙臺以15個人力資源市場為主體、162個基層勞動保障平臺為延伸、528個社區(村)保障站為基礎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開啟了嶄新的人生。
發展成果要惠及每一位老百姓,就必須守底線、強基礎、全覆蓋。掙得多了,保障多了,內心深處才有“穩穩的幸福”——
曬曬脫貧成績單,2017年底,煙臺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全部“摘帽”,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圍繞精準脫貧,先后出臺《煙臺市“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有關成員單位任務清單》等文件,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問題,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
萊陽譚格莊鎮高家村村民們深有感慨:“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俺們這個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終于集體脫貧了!”該村利用扶貧資金建設扶貧大棚,種植黃瓜、西紅柿和草莓,采取“工資+分紅”模式,貧困戶年增收上萬元。
看看社會保障網,煙臺全方位保障更堅實。去年,完成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和全民參保登記,企業職工養老金實現“十三連增”。職工大病保險制度全面實施,居民大病保險年最高報銷額由30萬元提高到50萬元。發放各類救助金5.3億元,救助困難群眾20.3萬人次。“這幾年,養老金接連上調,看病報銷額度也提高了,日子真是越過越舒坦。”67歲的退休職工宋振華高興地告訴記者。
問需于民,解的是民憂,暖的是民心。每一項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的落地,都給萬千家庭帶去熱騰騰的希望。“這是我們深深眷戀的家園。”一位歸國探訪雙親的煙臺人,曾在朋友圈中深情地寫道。
人們對所生活城市給予的深情,折射的正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描繪的民生新藍圖。我們相信,只要全市各級各部門時刻將“民生”扛在肩頭,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必將不負時代重托、不負人民深情,書寫出無愧于新時代的壯美篇章!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