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2018-06-23 16:30:06
無人機鳥瞰山東榮成市石島管理區桑溝灣海洋牧場。(6月15日 楊志禮攝)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趙新兵 王陽
時隔多年,88歲的“老漁民”唐厚運仍然記得改革開放前家鄉小漁村的情景:身披油布衣,腿穿豬皮綁,腳踏木殼漁船,出海打魚沒有像樣的港口基地……
而如今山東省榮成市被稱作“中國漁業第一縣”,萬頃海洋牧場已成“藍色糧倉”,遠洋捕撈船隊揚帆萬里,海上休閑旅游風生水起,高端水產加工產銷興旺,2017年全年漁業總收入超過820億元。
俯瞰山東榮成市石島管理區石島新港繁忙的新港。(6月15日 楊志禮攝)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藍色正逐漸滲入中國經濟的底色,中國海洋生產總值從2006年的約2萬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超7萬億元。“在新一輪海洋經濟發展中,我們將當仁不讓、奮勇爭先,堅持科學用海、科技興海、產業強海、生態護海、開放活海,加快由傳統漁業大市向海洋經濟強市邁進,持續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爭當縣域踐行新發展理念排頭兵。”榮成市委書記江山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
從一個鮮為人知的漁業小縣,到水產品產量、總收入連續36年穩坐全國縣級漁業“第一把交椅”,從簡單的捕撈養殖到精深加工、休閑漁業、高端制造、港口物流、國際貿易及各類新興業態齊頭并進,榮成之變被視為中國40年改革開放歷程的生動案例。站在產業發展高地,榮成放眼未來,謀劃經略海洋,意在成為海洋經濟走在前列的縣域經濟新樣本。
漁業第一縣是怎樣煉成的
今年是唐厚運擔任榮成市漁業協會會長的第20個年頭,這位寬肩厚背、精神矍鑠的老人在當地人口中是個“拓荒牛”般的傳奇人物,也是為數不多仍健在的“榮成漁業模式”的締造者、見證者之一。
“我剛接手邱家漁業大隊的時候,全部家當就是25間破房子,26條破舊的木殼漁船,加起來不足900馬力。”1978年,唐厚運開始琢磨為一窮二白的漁村謀出路,歷史的車輪也把他這樣的漁業帶頭人推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各類生產責任制開始在全國推行,改革風潮吹及山東最東端的榮成,漁業怎么改,成了不得不面對的抉擇。
“不能再吃‘大鍋飯’了。當時考慮到出海打魚風險大、一次性投入大、收入不穩定、協作性強的特點,我們采取了‘集體所有、統一經營、分級承包、收益分成’的新型漁業體制。”唐厚運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
無人機視角下的山東榮成市石島管理區蚧口漁業公司養殖海域,漁民正在耕海牧漁。(6月15日 楊志禮攝)
體制改革調動了人的積極性,實現了由分散的小生產向集體規模經營的歷史性跨越。每每出海,總是滿載而歸,用當地人話說,“錢像海里造的一樣”。1983年后,國家逐步放開水產品價格和市場,榮成漁業快速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
夏日的山東榮成漁村東楮島,一位海帶養殖場的員工正在從拖盤上往下卸豐收的海帶。(5月17日 王祖良攝)
90歲的原靖海漁業公司總經理許敬三介紹說,改革后的漁業公司讓漁民們獲得了實惠,上世紀80年代,他們就用上了彩電、冰箱、洗衣機,開上了摩托車,燒上了液化氣。
1982年到1992年間,榮成漁船總量增長近5倍,水產品總量增長近4倍,漁業經濟總收入增長近30倍。改革開放紅利造就了榮成一批以漁業經濟為主體的鄉鎮企業,當時有“鬧海十二龍”之稱,唐厚運創立的邱家漁業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隨著1992年中韓建交,與韓國隔海相望的榮成,響應中央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號召,不僅找到了海鮮出口市場,還引進日韓加工技術、配方、設備甚至現代企業制度。到1995年,僅邱家漁業公司旗下就有9家合資公司。
從“由農轉漁”到“由漁轉工”后,上世紀90年代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大勢又掀起了榮成漁業的自我革命。“企業不改革,走老路子肯定會死,今天行,明天也不行。”說起當年企業產權制度和經營機制改革,好當家集團常務副總裁孫永軍覺得那是讓漁業企業風生水起的機遇。好當家集團,就是當年邱家漁業公司為轉型發展改名而來。
或整體買斷、產權轉移,或村企分開、集中改企,這里的傳統漁業公司開始建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最終,23家專業漁業公司、10家鎮辦漁業公司、20個鎮辦養殖場全部實施了改制。從1998年到2009年間,榮成漁業企業總資產由54.9億元猛增到402億元,年均遞增20.2%。2004年,好當家還成為國內首家以海水養殖與食品加工為主營業務的海洋產業上市公司。
漁業冠軍如何持續領跑
印度洋熱帶海區上海面平靜,漁民們頭戴頭盔、身穿防水工裝拉動長達數萬米的鋼繩,綱繩上拴著若干支線,支線上扣以有倒刺的小鉤,這時漁獲已經吃進釣餌上鉤……這段靖海集團常務副總經理許德祝手機上的視頻,展示了靖海集團的漁民們正在進行金槍魚延繩釣的場景。
1985年開始,許德祝就在大海上勞作,從在渤海灣拖對蝦到在西南大西洋釣魷魚,他見證了榮成漁業從近海走向遠洋的快速發展之路。
“2000年,我們企業就發展大型魷釣船。當時到西南大西洋全程13200多海里,我們在那里生產了1500噸魷魚,那時候是全國最大的遠洋漁船。”許德祝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每逢大事有精神”的榮成人善于抓住新機遇,這是持續領跑的原因之一。
上世紀90年代初,榮成首赴南太平洋島國貝勞進行金槍魚延繩釣作業,拉開了榮成市遠洋漁業的序幕。進入21世紀,以外向型為主的榮成傳統漁業及時轉變發展理念,大力發展遠洋漁業。
目前,榮成具備農業農村部遠洋漁業資格認證企業19家,擁有專業遠洋漁船317艘,占山東省七成以上,年產量30多萬噸、回運率達75%以上,是全國最大的魷魚深加工和金槍魚、鲅魚加工基地。
除了捕撈,漁業養殖也是榮成常年領先全國的領域之一,其海帶、鮑魚、海參等產業獨占鰲頭,產量分別占全國的44%、16%、9%。
在尋山集團海帶養殖區,一艘艘拖船拖著滿載海帶的舢板船駛往碼頭,隨后吊車將海帶吊起上岸,頗為壯觀。
“榮成海帶產量之所以可以占全國50%,離不開科技和創新,從50年代發明的筏式全人工養殖法,到現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將推廣的多營養層及生態養殖理念,我們一直像錐子一樣深入下去、專注做事。”尋山集團董事長李長青對記者說。
從“下五洋捉鱉”到60萬畝海水增養殖水面上,榮成一次次率先掀起“藍色革命”浪潮。榮成漁業局副局長張志新認為,這得益于榮成千里海岸線、洋流交匯等天然地理條件,以及常年重視科技興海的發展理念,同時也離不開榮成人敢想敢干的精神和久久為功的意志。
經略海洋路在何方
漁業第一縣的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由于歷史形成的海鮮原料出口、貼牌加工為主的漁業結構,榮成漁業企業在海洋經濟產業鏈中雖然規模不斷壯大,但是缺少定價權。
“尤其是在2010年前后,受匯率、關稅壁壘、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等,榮成漁民開始感覺到原料出口不好做了。”張志新表示,面對這一困境,榮成在最近五六年里開始在產業做強、經略海洋方面轉型升級。全市各級深入推進海洋新興產業培植和傳統產業升級,構建現代化、高質量海洋經濟體系,加快向海洋強市轉型跨越。
在鑫發集團的冷凍調理食品加工車間,《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看到,一條條從印度洋捕回的金槍魚正在進行深度加工,膠原蛋白被提取醫用或制成化妝品。他們的醫用金槍魚膠原類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技術在國際上領先。
“以前金槍魚骨、魚皮只能當魚粉原料賣,幾元錢一公斤,做成食品,價值翻了幾十倍,現在做成膠原蛋白粉、膠原蛋白肽,價格每公斤上千元,價值翻了幾百倍。”鑫發集團藍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經理葉樺介紹。
目前,榮成已經培植起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洋生物醫藥三大產業集群。聚焦新舊動能轉換,進行產業轉型升級,研制高端海洋產品,發展中高端市場,已成為榮成發展海洋經濟的方向之一。
在榮成黃海造船有限公司港內,塔吊林立、車輛穿梭、百船揚帆,依托千里岸線優勢,榮成全力提升開放經濟發展水平。開通了15條國際國內航線,開放岸線比例達70%,泊位69個,是全國開放港口最多、岸線最長,密度最大的縣級市。黃海造船自主研發的豪華客滾船、重吊船占國內市場70%以上,并成功研發了捕撈南極磷蝦船。
“如果說資源賦予了榮成寬闊的海洋產業維度,那么科技則可以打開海洋經濟巨大的縱向深度。”在唐厚運眼中,建設海洋強國、經略海洋,重點在科技和管理,“而技術的問題其實就是人的問題,如何吸引高端人才的問題亟待解決”。
除了高端專業人才,勞動力密集型的傳統漁業也日益面臨“請不來人”“請不起人”的問題。張志新介紹,捕撈養殖等工種需要大量勞動力,以前都是外地工人來做,現在很多年輕人嫌辛苦也不來了,使得企業招工難、成本大、利潤空間壓縮。
“必須發展現代漁業機械化,走科技興海之路。”榮金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閆榮金介紹,為了打破漁業養殖的瓶頸,擺脫對人力的依賴,他們已經研制出了吊繩養殖牡蠣收割機,實現了像收割小麥一樣機械“收割”。
面向未來,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促進海洋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成為下一步榮成改革發展的重要課題。目前,榮成投入20多億元,對愛蓮灣、桑溝灣、東楮島等岸線進行修復,海岸帶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海水水質達到國家海水二類標準以上。
在愛倫灣國家級海洋牧場,漁民們從“賣產品”變為了“賣海景”,入夏以來,每天數以千計的游人來此感受“耕海牧漁”的別樣風情。美國國家漁業協會會長康杰參觀榮成海洋牧場后說,這里的海洋牧場實屬奇觀,美國漁業發展要從中借鑒經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