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打造齊魯樣板 田間地頭話振興

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

2018-06-24 07:07:06

圖①:鄒城市看莊鎮土豆節。 圖②:曲阜市北元疃村村民觀看四德榜。 圖③:濟寧一些村莊里已經建設了青年旅社。

編者按

6月12日至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視察時指出,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山東牢記總書記囑托,統籌謀劃,科學施策,著力推動“五個振興”,再創“全國農業看山東”新輝煌。近期,本報開展“走轉改—青年記者一線蹲點”活動,青年記者圍繞鄉村振興的主題,奔赴濟寧進村莊入農戶,蹲點調研兩周,在田間地頭與村民聊家常話農事,形成這組報道,描繪新農村,展現新變化,敬請關注。

產業振興

“地蛋”變成了“金疙瘩”

□本報記者 常 青 張 晨

王浩奇 孟 一

“今年土豆收成還不錯,俺家的土豆又大又好看還好吃!”5月24日下午,鄒城市看莊鎮李樓村53歲的土豆種植大戶李繼泉,正在地頭看著自家的土豆裝車,這些土豆將出口到日本。

看莊鎮位于鄒城市最南端,是魯西南有名的“土豆之鄉”,目前全鎮土豆種植面積達3.5萬畝,年產土豆10.5萬噸。看莊鎮鎮長房亞東說,“看莊土豆,炒著脆,燉著面,格外好吃。”

看莊土豆為啥如此出名?“我們這邊是沙土地,適合土豆生長,而且我們種土豆用的都是有機肥料。現在已經上市的春季土豆,品質尤其好,春季土豆生長的過程中天氣還比較冷,病蟲害少,不用打藥。”在李樓村,村黨支部書記李興才向記者介紹。看莊土豆在2009年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2013年注冊了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看莊老百姓把土豆稱作“地蛋”,如今這土里邊刨出來的疙瘩蛋獲得了國際認可,出口到日本、韓國、俄羅斯和東南亞國家。

李興才說,“土豆在國內出售不論個頭大小,都是1.05元一斤,但是出口的一級果一斤能賣到1.7元-1.8元。”

可在幾年前,看莊的土豆卻沒有這樣喜人的價格,銷路也沒有擴展到國外。“2014年以前就是追求產量高,因為賣土豆不管大小價差很小,當然是越多越好,我有產量,賣出去就拉倒了。但是現在個頭大的價格要比小的貴一倍多,當然要種大的。”李繼泉說。

“現在大家生活質量高了,都追求品質,愿意多花一點錢買更好的。”李興才介紹,“出口到國外的土豆要求很高,一顆土豆的重量不能低于四兩,顏色、形狀都要好,才符合出口標準。”

隨著市場需求的轉變,看莊人的土豆種植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以前為了能夠多收點土豆,農藥、化肥用得都很多。現在用的是有機肥料、生物菌肥,沒有用的秸稈、花生秧子也都粉碎了撒到地里。看著是麻煩了很多,但是效果確實好。”

李繼泉算了筆賬,以前每畝地能種六七千棵,一棵土豆能收獲1斤就不錯了,一畝地也就5000斤,現在一畝地種四五千棵,但是收獲1.5斤以上的能達到一半,一畝地能收7000斤,高產的時候甚至能達到8000斤。“今年土豆行情比去年好,我這12畝土豆大概能收入9萬塊錢吧。”

“我今天挖到了幾個大土豆,每個大概有兩斤半,要是地里能刨出更大土豆,我得包好了放冰箱里存起來,再過一個月,俺們這的土豆狀元評選就開始了,誰家的土豆最大,有獎勵咧。”李繼泉看著自家地里還沒挖的土豆,滿懷憧憬。

記者手記

從過去的吃不飽到現在的吃不完,從過去的“有沒有”“夠不夠”到如今“好不好”“優不優”,當產量基本飽和,若想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就必須走質量興農之路,打造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優質生態安全的農產品。

從賣給周邊村鎮到遠銷日韓東南亞,從“賣出去拉倒”到舉辦土豆狀元評選,從一筐筐到一個個,李樓村的土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靠優秀品質與鮮明特色占得了先機。

人才振興

家書召喚離鄉游子

□本報記者 毛鑫鑫 徐超超 于新悅

“尊敬的楊雷:中秋節憶鄉愁,一物一思念。唐村人的鄉愁在潘氏祠堂屹立三百余年的古柏青黛里,在王爐石婆婆像前祈福兒孫安康的回憶里,在西田泥咕咕吹出的古樸拙雅的哨聲里……鄉愁難舍,鄉音難改,故土難離!游子想念家鄉,家人更盼您回家!”2017年中秋節前,在煙臺中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國內市場部經理的楊雷,收到了一封來自鄒城市唐村鎮老家的書信。像這樣的家信,唐村鎮黨委、政府一共寄出了158封。

中秋節當天,40多位離家短則幾年、長則數十年的唐村人回來了,迎接他們的,是家鄉熟悉的舞蹈和美酒,還有一場名為“月是故鄉明 鄉賢回鄉懇談”的活動。

鄉村振興難,最難在人才,中高端人才不愿意來,來了也難留下。面對這一狀況,唐村鎮選擇從離家游子入手,本著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開放思維,給從鎮里走出去的有為鄉賢廣下返鄉帖,同時組織各村干部積極“外出拜鄉賢”,邀他們回鄉看看家鄉的變化,有主意的出主意,有資源的牽牽線,讓“鄉愁”成為解決鄉村人才困境的紐帶。

“這夢想小鎮搞得真不錯,你們看這泥人,真的是把咱們小時候玩的東西做成了現在年輕人也喜歡的文創產品了!”從北京回來的田聰很激動,在他看來,文創產業是當下炙手可熱的朝陽產業,找準方向走下去準沒錯。

讓鎮里意想不到的是,就在田聰回北京后沒多久,他就帶著幾個文化傳媒公司的朋友前來考察,并初步擬定了文化產業的投資意向。

在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工作的李興鋒,向鎮里提出了開展反季野菜種植的建議;在北京一家媒體工作的董繼棟,希望提升家鄉知名度,讓更多人關注和支持唐村發展……158封家信喚回的不僅是離家的游子,更是他們愿意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的心。

“像楊雷、田聰這樣從村里走出去的優秀大學生,看得多、懂得多。”唐村鎮楊春莊村黨支部書記李傳德說,人才振興需要借力,而最容易借的力量,就是那些把根扎在了故鄉的游子們。

記者手記

一封家信,恢復了游子和家鄉的聯系,唐村鎮以血緣和鄉愁為紐帶,充分帶動在外鄉賢的力量,為農村建設爭取了更多資源,也讓在外鄉賢成為了鄉村振興中的一股特殊人才力量。這啟發我們,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不能忽視任何一種有益的力量,并且要充分加以利用,切實激發農村發展的內在動力。

唐村鎮“外出拜鄉賢”不以他們的社會地位、官職大小、經濟實力為準繩,拜訪誰不拜訪誰完完全全由村民自己說了算,評選本地鄉賢不設標準,不限名額,給村民更大的自由裁量權,充分發揮了鄉賢在家鄉建設中的作用。

組織振興

村里成立了理財小組

□本報記者 毛鑫鑫 于新悅

王浩奇 孟 一

去年10月,朱莊村村北一條修了60多年、難住了4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死胡同”通了。70多歲的村民朱傳寶說:“路通了,是因為村里的賬清了,老少爺們的心氣順了!”

前些年,朱莊村的財務就是一本糊涂賬。賬目不公開、經費沒人監管,時間長了,村干部就給老百姓留下了“雁過拔毛、經手自肥”的印象。

“想干事先得融民心!”2014年村兩委換屆后,新當選的村黨支部書記朱紅軍意識到,村里的賬務絕不能只由村支書“一支筆”決定。根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公開規定》,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建立以群眾代表為主組成的民主理財小組,對財務公開活動進行監督。村民們選出朱如德、朱如平、朱傳科3人組成理財小組,2017年又增選朱傳玉、朱玉地2人加入其中。

記者在一張為配鑰匙而開的票據上看到,費用雖只有16元,卻有朱如德、朱如平、朱傳科3名理財小組成員的簽字。次邱鎮經管站站長劉艷麗告訴記者,按照規定,賬單上有村黨支部書記的簽字、會計的簽字以及民主理財小組的公章即可進行報賬,而朱莊村的報賬賬單上,總會有理財小組成員的簽字。

“公章只是放在我這里保管,我個人沒有使用權。”朱如平說,只有理財小組的五位成員都在場,共同審核原始憑證、查閱有關財務賬目,確定是合規開支并在賬單上簽了字以后,才能蓋章。

村里費了老大勁擠出來的一點村集體收入,該怎么花才能讓老百姓放心?朱莊村有嚴格的規定:花費100元以下的,當事人要經理財小組知曉才能去購買物品;花費100元至1000元的,除了當事人、理財小組,還必須要有村民代表參與;花費1000元以上的,必須開群眾會論證確定。另外,每個星期都要理清賬務,如果7天之內沒有完善的審批手續,誰花的錢就由誰來出。

賬務公開了,明了了,村民們心服口服、一呼百應。村里不僅很順利地將荒廢了30多年的8個坑塘治理、利用起來,還成立起合作社,流轉土地600畝,種上了甜瓜、鐵棍山藥、蓮藕等農作物。“村干部有沒有私心,賬本上一清二楚,修路方便全村也方便自己,俺沒啥可說的。”“死胡同”里7個“釘子戶”的心結打開了,主動配合搬遷,路很快就修通了。

記者手記

在農村,集體財務歷來是群眾普遍關心的焦點問題,賬目亂,人心就亂。朱莊村有了理財小組,有了嚴格的制度,任何人都亂動不了集體的一分錢,村兩委班子也實現了自身清,避免了猜疑,減少了矛盾,贏得了黨員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農村的工作無外乎“信任”一詞,贏得村民信任,再難的事也不難;失去信任,再簡單的事也“不簡單”。朱莊村通過創新理財小組贏得了民心,原來面臨的難事自然迎刃而解。

生態振興

山不在高有樹則“靈”

□本報記者 常青 張晨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這個“仙”在汶上縣白石鎮就是樹。樹,改變了曇山,也改變了山下的夏村。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曇山上就沒有樹了。”曇山海拔179米,山不高卻與泰山一脈相承。過去,山下的夏村村民多以孵小雞、小鴨為生,為了燒火炕大量砍伐曇山上的樹木,原本樹木茂盛、瓜果飄香的曇山逐漸變成了一座荒山。

山禿了,空氣濕度降低、水源難以涵養,山里沒了游客。荒山復綠,成了全村人的愿望,也成了窮山溝打響發展翻身仗的必然前提。

在隨后的幾十年里,陸續有村民上山自發種樹,然而由于缺乏管理,小孩子不經意的一把火就能把樹苗燒個精光,山上始終栽樹不見樹。直到年僅30歲的村支書吳進軍上陣,種樹才找到有效路子。

2017年3月,吳進軍主動和鎮里簽訂了綠化曇山前山的協議,承諾三年實現樹木覆蓋80%,完成后給予補助。為了樹木不再遭破壞,吳進軍請了幾個人,一天七八趟上山,如今已經栽了近4000棵樹木,完成了50畝的荒山綠化,花了約50萬元。

吳進軍的執著沒有白費,每個村民都感受到大山的變化。看山人夏祥仲在曇山護林已經5年了,過去山里濕度低,最怕過夏天,大日頭往上一頂,汗水跟下雨似的往下流;如今,氣溫一高,村里的老少爺們都愛往山上躲,綠樹成了最貼心的遮蔽。

樹木的饋贈遠不止那抹夏日的清涼。5月16日,記者來到曇山的半山腰,被一排排整齊的茶樹所吸引。新摘的嫩芽,在田邊的大鐵鍋里翻滾,飄出陣陣茶香。“茶樹就像是一個精密的環境檢測儀器,空氣、水源,哪里出了問題都會報警,讓你不敢輕易嘗試種植。”村民劉成英說,山綠了、水清了,專挑好生態做文章的項目一個個接踵而至。從300余畝過萬株的藥用百合,到爬滿枝頭的獼猴桃,再到一從地里挖出來就被搶購一空的四粒花生……這些村民們過去見都沒見過的新奇作物,一點點從山腳蔓延到了山間,枯井開始出水,老鷹開始筑巢,曇山,又活了。

神往。如今,節假日的曇山游人如織,夏村也借著與日俱增的人氣,漸漸探索出“村南有花香,村北有果香,茶園有茶香,村內有飯香”的“四香”鄉村游發展路徑。“是綠樹改變了曇山,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正在申請省級荒山綠化項目,把種樹這件大好事繼續做下去。”吳進軍說。

記者手記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財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夏村的經歷告訴我們,沒有良好的生態、不注意保護生態,產業很難興旺,生活質量會打折扣;鄉村振興要盯住綠色不動搖、扭住綠色不松勁,讓綠色成為美麗鄉村的底色。

文化振興

“三無”背后的北元疃

□本報記者 徐超超 李軼群

“四德榜”里無婆媳、村里村外無垃圾、滿樹石榴無人移……走進曲阜市息陬鎮北元疃村,百姓口耳相傳的“三無”故事,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在村口的主干道旁,剛剛更新的“四德榜”吸引了不少村民駐足,但其它地方幾乎村村都評的好媳婦、好婆婆,卻不在北元疃的表彰之列。“現在評選時發現,一家的婆婆好了媳婦基本差不了,而媳婦好了婆婆也多半通情達理,好人好事越來越多,所以俺村干脆把評選項目改成了‘孝賢家庭’‘美潔凈雅家庭’等內容,讓更多家庭受到不同層面的表彰。”北元疃村黨支部書記張佃壯解釋道,“村里搞了15年評先樹優,啥樣的先進都選過,村里也從過去評少數先進,變成了現在的‘孤立’少數落后。”

“又來參觀學習的啦?俺們村現在可是十里八村的榜樣!”見到記者一行,村民王玉梅很自豪,一邊說一邊騎著三輪車到一里地外的村口倒垃圾。“2003年,別的村還不知道啥是翻蓋垃圾桶的時候俺們村就實現了全覆蓋,但去年把所有垃圾桶都撤了,集中在村東頭和村西頭設置垃圾收集處。”王玉梅說,之前雖然有清潔工定期清理垃圾桶,但難免還是會招蚊蠅,“現在已經習慣每天去村頭倒垃圾了,雖然麻煩了點,但村里干凈俺們也過得舒坦”。

處處干干凈凈是基礎,人人彬彬有禮是關鍵。行走在整潔的村路上,兩旁滿眼都是石榴花。提起這些石榴,張佃壯又打開了話匣子,“村里種的是薄皮良種石榴,果子成熟時一棵樹上就能結上百斤,市場價每斤5元起步,可村里沒人私自去摘。”村民林艷艷領著2歲多的女兒對記者說,“現在的日子越過越好,俺們也開始關心孩子的教育,要讓他們從小做個文明人。每當樹上結滿果子的時候,大人們都會先從自己不亂摘做起,用行動告訴孩子‘自己的就是自己的,公家的就是公家的’。”

“三無”折射出了北元疃的文明新風。張佃壯把記者帶到了村口的民俗館,里面北元疃村13個姓氏家族的家風家訓依次排列、懸掛在墻。“這些家訓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寫的,既是對家風的傳承,也是對后輩的期許。”張佃壯說,村里每家每戶都將家訓做成公示牌貼在大門旁,懸掛在家中顯要位置,時刻以家訓規范家人的言行。

記者手記

關乎人文,化成天下。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北元疃村的賢良家風登堂入室,進入群眾心中,潛移默化影響群眾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內化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德修養,還擁有了更為綿長和茁壯的生命力。也只有這樣的文化,才能成為鄉村振興的凝聚力、驅動力。

[責任編輯:楊凡、梁延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烈日高溫,火了濟南南山大門牙小門牙

烈日高溫,火了濟南南山大門牙小門牙

烈日高溫來了。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看到,還不到中午,這里已是人滿為患。[詳細]
齊魯壹點 2018-06-23
弄潮“三問”——追尋“漁業第一縣”榮成改革開放四十年

弄潮“三問”——追尋“漁業第一縣”榮成改革開放四十年

無人機鳥瞰山東榮成市石島管理區桑溝灣海洋牧場。王陽時隔多年,88歲的“老漁民”唐厚運仍然記得改革開放前家鄉小漁村的情景:身披油布衣,...[詳細]
《瞭望》新聞周刊 2018-06-23
夏至到來氣溫升高 青島千余空調候車室7月1日起開放

夏至到來氣溫升高 青島千余空調候車室7月1日起開放

連續8年開放公交空調候車室。記者6月22日從青島公交集團了解到,考慮到乘客等車時酷暑難耐,千余名志愿者對空調候車室進行了走訪,7月1日起...[詳細]
青報網 2018-06-23

青島前5月主要經濟運行數據出爐 新動能表現搶眼

前5個月我市主要經濟運行數據發布經濟繼續保持穩中向好態勢新舊動能轉換步伐進一步加快全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3%,戰略性新興產業增...[詳細]
青報網 2018-06-23

青島體育中考納入等級錄取 考試內容、時間看這里

《青島市初中畢業生體育與健康學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出臺體育中考納入等級錄取自2017年入學初一生實施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其中第...[詳細]
青報網 2018-06-23

青島新增一天然氣供熱源明年啟用 這些地方將受益

華電青島燃機工程將于2019年供熱季投產屆時可拓展供熱面積1590萬平方米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記者從22日華電青島發電有限公司組織的...[詳細]
青報網 2018-06-23

山東發展“普惠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記者23日從山東省政府獲悉,山東省將發展“普惠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以更好滿足其農業裝備購入和技術改造升級等融資需求。根...[詳細]
新華社 2018-06-23
又一高端專業智庫成立!“山東省戒毒研究中心”揭牌

又一高端專業智庫成立!“山東省戒毒研究中心”揭牌

6月23日上午,在第31個國際禁毒日到來之際,“山東省戒毒研究中心”在濟南舉行揭牌儀式。山東省司法廳廳長解維俊表示,成立“山東省戒毒研...[詳細]
齊魯壹點 2018-06-23
200余名志愿者公交站臺服務 “美麗公交”點亮文明煙臺

200余名志愿者公交站臺服務 “美麗公交”點亮文明煙臺

“美麗公交”點亮文明煙臺“美麗公交”點亮文明煙臺“美麗公交”點亮文明煙臺膠東在線6月23日訊23日上午,在煙臺市區南大街、二馬路、觀海...[詳細]
膠東在線 2018-06-23
山財大黨委書記王邵軍寄語畢業生:做人切莫過于精打細算

山財大黨委書記王邵軍寄語畢業生:做人切莫過于精打細算

在當天的畢業典禮上,該校黨委書記王邵軍代表學校給畢業生們上“最后一課”。“現在的我們,人手一部手機,信息俯首即是,無論從任何角度,我們...[詳細]
生活日報 2018-06-23
山大校長樊麗明寄語畢業生:要做新時代的奮斗者

山大校長樊麗明寄語畢業生:要做新時代的奮斗者

6月22日上午8點半,山東大學2018屆本科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中心校區體育館舉行。這是樊麗明校長去年7月19日滬上歸來、接任山大校長...[詳細]
山東商報 2018-06-23
濱州西瓜豐收價格遭暴跌 僅三四毛一斤

濱州西瓜豐收價格遭暴跌 僅三四毛一斤

2018年6月21日,山東惠民,瓜農在當地西瓜批發市場等待客商收購。因為山東惠民前期西瓜遭遇冰雹,臨近采摘期又突遭暴雨,西瓜熟透了就開裂...[詳細]
山東24小時 2018-06-23
乘客攜帶不明液體上車,濟南公交司機制止時被熏吐

乘客攜帶不明液體上車,濟南公交司機制止時被熏吐

6月23日早上7:50左右,濟南k139路駕駛員宋法明駕車行駛至上行信義莊站牌時,發現一乘客攜帶疑似危險品上車。駕駛員及時制止并要求乘客聞一...[詳細]
齊魯壹點 2018-06-23

網友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