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8-07-31 14:52:07
今年,公安邊防部隊全部退出現役。今年的這個“八一”建軍節,將是邊防民警身著軍裝的最后一個建軍節。制服將由軍裝換為警服,工作崗位或許也將調整。除了格外依戀這身橄欖綠,難以割舍的還有很多,比如那些海島和那些海島上的人。
在這個國家無戰事但邊關有犧牲的年代,駐島工作意味著守護海疆的同時要割舍自己的家庭生活,他們的面前是波濤洶涌的大海,身后就是安寧的祖國。
看望完老人,張銳還得趕緊去走訪一下漁民。
7月25日上午,海陽所邊防派出所副教導員張銳接到一個電話,小青島村的村書記告訴他“于秀奎老人又生病了”。張銳不由得皺了一下眉,他跟同事急匆匆地趕到超市,買了一些雞蛋、牛奶、水果乃至米面。張銳看了一下表,隨即驅車趕到一處小碼頭,把東西搬上海巡摩托艇,解開纜繩、發動,摩托艇轟鳴著向大海駛去。
張銳探望于秀奎老人。
張銳要去的地方是小青島,是座距離岸邊7海里的海島,早年隸屬于乳山市乳山口鎮,幾年前劃歸海陽所鎮,島上僅有366名居民。張銳去探望的人叫于秀奎,已經79歲。于秀奎老人有親屬,但張銳是于秀奎的第9個“兵兒子”。
悶熱的警務室里,張銳得盡快把島上的工作再梳理一遍。
時光穿越回20年前。1998年春天,乳山口邊防派出所民警馮隨新到小青島走訪,了解到村里有位隋竹芹老人,不僅年事已高,還與雙目失明的女兒于秀奎一起生活。盡管兩位老人有親屬照顧,但馮隨新還是帶著妻子,堅持每個月都去探望一下老人。第二年,馮隨新調離,臨走前他把照顧兩位老人的擔子交給了同事田忠存。其實,也不算什么交接,因為那時候老田也已是老人家的常客了。但是就是這簡單的一交一接,拉開了邊防大隊9對“兵夫妻”自發接力進島幫扶老人的序幕。
往返小青島,每天只有兩班輪渡。但小青島的村民每個月都會看到有邊防民警提著大包小包到隋竹芹家去,他們做輪渡來,有時也搭漁船來,不僅帶著妻子,有時還帶著孩子。他們管隋竹芹叫“奶奶”,管于秀奎叫“媽媽”,他們給老人掃院子、劈柴火、做飯,臨走前還要留點錢給老人當花銷。老人家的電熱器是邊防民警買來的,燒炕用的柴火都是民警從島外運來的……“兵夫妻”們的年齡各異,籍貫各異,但是他們對老人的心都是一樣的。老人上了年紀,身體不太好,生活自理能力差,這些“兵夫妻”就多次聯系外面的醫生到島上給其看病,每年兩次組織醫生為老人體檢已經成了慣例;海島上物資匱乏,這些“兵夫妻”每月都要至少一次去海島給老人送一些米面、蔬菜、水果和日用品……只要他們來一次,老人的家就會煥然一新,冷清的小院變得熱鬧起來。
去趟海島不易,趕不上輪渡就得自己開船。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前來照顧老人的“兵夫妻”換了一對又一對,年事已高的老人已不能叫出每個人的名字,但她們永難忘卻那身橄欖綠軍裝。幾年前,小青島村劃歸海陽所鎮,照顧老人的“接力棒”由乳山口邊防派出所傳遞到了海陽所邊防派出所。2015年3月,隋竹芹老人去世,享年97歲,繼續照顧于秀奎的“接力棒”也依舊在傳遞,從2016年起這種夫妻孝心接力傳遞到了張銳夫婦的手中。20年里,“孝心接力棒”相繼經過了9名邊防民警的手,他們依次是馮隨新、田忠存、王永政、王建立、趙棟、董留亮、付玉才、馬德松、張銳。
張銳夫妻接過孝心接力棒后,夫妻二人至少每半個月去一趟小青島。每次進島,要6點多去搭車,到乳山口碼頭乘坐7點半的輪渡,或到后山碼頭搭乘進島的漁船。每次進島,張銳夫妻二人就細心地為老人準備各種日常用品,因島上缺少新鮮水果和蔬菜,夫妻二人還帶著種子在島上開荒,為老人種上多種蔬菜瓜果。
這一次,事發突然,而且錯過了輪渡,張銳不得不自己開海巡摩托艇去小青島。在風浪中顛簸十幾分鐘后,摩托艇抵達小青島的碼頭,張銳把東西提上岸,在小巷中拐來拐去,最終走進這個熟悉的院落。炕頭上的老“媽媽”奮力坐了起來,當手摸在張銳的肩章上,她知道是“兵兒子”又來看望她了。于秀奎的耳朵幾乎全聾,張銳要趴在她的耳邊喊,她才能聽到。在類似于喃喃自語的話中,于秀奎叮囑這“兵兒子”不必掛念她。
確認于秀奎的身體并無大礙后,張銳略微寬了心,“年底前,我就得脫下這身軍裝了,不管是邊防派出所還是派出所,‘接力棒’不會丟,等我走了,還會傳給其他人,一直傳遞到老人百年之后。”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陶相銀 實習生 顧雯 通訊員 姜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