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泉邊
2018-10-12 23:45:10
文|李建設
《齊乘》是元代地理學家于欽編纂的一部歷史地理學著作。
“齊”,即是齊邑,以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所轄益都、般陽、濟南三路為主,“乘”,即“興于田賦乘馬之事”,引申為歷史,為史書的方俗異語。
《齊乘》的意思便是古齊邑的歷史,專記三齊輿地山水名勝及風土人物。
它是山東現存最早的方志,也是全國有名的方志之一。
《齊乘》的作者于欽(1284—1333年),字思容,祖籍文登,官至中書省兵部侍郎。
初以才干被授推西廉訪使者書吏,不久便擢升為山東廉訪司照磨,掌管磨勘和審計工作。
元延祐六年(1319),山東大饑荒,于欽奉旨賑恤齊地災民,頗得百姓愛戴。
后又任益都田賦總管,遂定居益都(今青州)。
于欽重視方志的編撰工作,在他為官山東期間,深感山東一帶多遭戰亂兵燹,志書多散佚不存,就利用職務之便,多方收集資料撰修齊書。
作為齊人的于欽,又在齊地為官,自然對齊地的風土人情最為熟悉,對地理山川的描述也較為準確可信。
既然《齊乘》是專記三齊故地的歷史和地理,所載內容都以益都(今青州)、般陽(今淄川)和濟南為主,并附曾為齊邑的高唐、禹城、聊城、臨邑等縣。
當時,益都屬于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又是于欽的定居之所在,故益都地位高于濟南。
然而濟南在《齊乘》里的篇幅也占據了半壁江山,山水名勝比比皆是。
在《齊乘》卷一山川中,濟南的山占到了21個,輯錄了歷山、函山、華不注山、鵲山、龍洞山等諸山。
除了描述它們的地理方位外,還對它們的逸聞軼事有所述及,并對有關史實內容進行辨析和勘誤。
介紹濟南的歷山時,于欽首先引述了曾鞏的《齊州二堂記》,肯定了曾鞏所說的此歷山即舜耕之歷山。
于欽似乎鐘情于濟南的山水,專門賦詩一首予以贊美:
“濟南山水天下無,靖云曉日開畫圖。群山尾岱東走海,鵲華落星青照湖。”
于欽在介紹華不注山時,對《左傳》中所謂華不注山即靡笄山之說有異議,根據自己的辨析,認為靡笄山當為歷山之別稱,非華不注之異名。
書中還介紹了西龍洞山和東龍洞山,按于欽的描述,“竺僧朗事佛圖澄碩學淵通與隱士張巨和居此,因號朗公谷,今有朗公寺”。
結合下文古跡中介紹靈巖寺的內容,西龍洞山應在長清靈巖寺,東龍洞山當是今龍洞無誤。
而對函山、奎山、鵲山其他諸山,則簡略地一筆帶過。
《齊乘》卷二主要是介紹水系的。
濟南的水系首先介紹的便是濼水(即趵突泉),書中描述了趵突泉的景致:
“今府城西平地泉源觱涌雪濤數尺,聲如隱雷,旁合馬跑金線諸泉,周可數畝。”
并對泉水流向作了詳細說明:
合眾泉匯入大明湖,注之東北至華不注合華泉,然后入大清河導之東行,曲行五百里入海。
而《齊乘》中對大明湖是這樣介紹的:
“濼水北為大明湖,西有大明寺,水成凈池,池上有亭,湖水引瀆東入西郭而側城北注,又上承東城歷下泉源競發北流出郭注濼水,詳此則大明湖亦源于濼城西五龍潭側,古有北渚亭……周十余里。”
《齊乘》還將趵突百脈七十二名泉一一列出,于欽對名泉碑上遠至靈巖諸泉俱載,而華泉、凈明泉則不取的事感到不解,流露出有意重新擬定一份七十二名泉名單的想法。
書中提到的這些泉,有的至今尚在,有的則湮滅不見。
在濟南的山水之外,《齊乘》在卷五中還輯錄了濟南的名勝古跡,舜井街上的舜廟,趵突泉側的娥英廟,以及歷下亭、北渚亭、鵲山亭、百花橋等古跡,并考證出原在歷山臺上的唐歷下亭當在城西面,而不是現在的大明湖心。
《齊乘》的最后一卷人物,于欽更是惜墨如金,將其言簡意賅的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濟南人伏生、房玄齡、秦叔寶等人皆是一語帶過,貴為唐朝宰相的房玄齡,只一句“齊州人,墓在濟南東南采石山”便交代了。
倒是對辛幼安不吝溢美之詞,贊其有忠英之氣。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