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18-10-14 07:46:10
□ 本報記者 王 川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考卷上,“資金從哪來”是一道必答題:高標準建設鄉村,我們有足夠的資本支撐嗎?又該怎樣引導并用好這些“源頭活水”反哺農業農村?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給農業農村帶來巨大發展機遇,但農業投資大、回報周期長,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是破解現有矛盾和問題的必由之路。而如何讓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尤其是進入農業的產中環節,是擺在每一個經營主體面前最為現實的問題。
“十棵低保、百棵養老、千棵發家、萬棵富民。”諸城市華欣鑄造有限公司董事長魏本欣發現榛子市場空間廣闊,帶著回報鄉親的情懷,他流轉了1萬6千多畝土地栽植大榛子,牽頭成立了諸城市共好榛子專業種植合作社。為徹底改變山上用水和周邊村民澆地問題,魏本欣投資600多萬元;為了澆灌、采摘、運輸和村民出行,他又靠著多年經商的信用,四處籌錢先后投資400多萬元,購買大型水泵六臺;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又投資100多萬元修建了貫穿鄉村園區的道路18公里。
前后投入1.3億元,魏本欣把自家別墅都賣掉了。他想拿土地流轉經營權證做抵押,但還是遇到了貸款難題:由于沒有足額抵押物,魏本欣為申請貸款幾乎跑斷了腿,“目前打造榛子全產業鏈還差3000萬元,不過銀行不給貸款。”
通過政策及市場化手段,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本源,才能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棗莊市山亭區花山頭村村民劉海防經營花椒購銷生意已五年有余,今年他與137個花椒種植戶商定,所有花椒按照市場價全部賣給他,由他集中外運。但由于花椒豐收,產量比預想的大,劉海防自有資金有限,去了幾家銀行貸款,都因缺少抵押擔保而不符合貸款條件。一籌莫展時,農行山亭支行及時與劉海防取得了聯系,并為他辦理了“魯擔惠農貸”50萬元。獲得貸款支持的劉海防,順利履行了與村民的約定,今年他收購的花椒總量能達到50余萬斤,大的花椒種植戶年盈利能達到2萬余元。
威海市文登區實施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工程,引導金融機構參與鄉村發展,加強銀行信貸供給,開展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生產大棚、大型農機具等為擔保物的抵押貸款業務,把“死資產”變成了“活資金”。強化涉農保險創新,在全國率先推出了西洋參種植保險業務,開創了地方財政扶持特色農業發展先河,參保面積達到1.5萬畝。增強擔保增信能力,成立2家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緩解涉農企業貸款難題,已發放貸款1.5億元。他們還加大金融扶貧力度,累計發放“富民農戶貸”和“富民生產貸”1.4億元,帶動3000名貧困戶穩定增收。
市場經濟下,土地流轉需求的激增導致土地流轉價格快速拉升,在農業生產效率沒有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高企的地租成本加重了下鄉工商資本的負擔,使得一些工商資本退出農業。在臨清市,種糧大戶盧緒濤流轉來2000畝土地,由于經營模式傳統、單一,除去成本后每畝賠了100元左右,這讓盧緒濤不得不把流轉來的土地全部退租。
讓資本安農富農,還有賴于建立更加牢固的利益聯結機制和風險防范機制。資本下鄉,就必須要懂農民、懂農業、懂農村,在為農民提供解決問題方案的同時實現雙贏。
沂南縣朱家林的實踐可謂獨辟蹊徑。朱家林田園綜合體設計師宋娜并沒有把村民遷出去,而是讓他們成為主角。為了最大程度保留村子原味,宋娜拜訪了村里的老木匠石匠,石砌干插墻、棗木屋脊榆木梁這些古老民俗的特點,在她的設計中都得到體現。村里空著的老屋,以村民入股的方式,重新設計成民宿、青年旅舍。而政策上的支持,也讓她少了很多后顧之憂。
“有情懷是好的,但情懷需要有人‘買單’。”在朱家林村的青年創客會上,沂南縣委書記姜寧告訴記者,創業初期,“創客”們有情懷、有創意,但缺乏資金,無法大施拳腳,需要政策“伸一把手”——縣里每年度7000萬元的農業綜合開發財政支持資金,70%用于土地治理項目,30%用于產業化扶持項目,并對“創客”提出的有價值的創意免收3年的房屋和土地租賃費。
“前些年資本下鄉火熱一時,但大多數并沒有成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資本破壞了農村原有的業態,另一方面是很多企業家并沒有深入了解農村。”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守英告訴記者,金融和人力資本進入鄉村,不能光靠情懷,一定要有長期的準備,市場要做到不能缺位,政府要做到不能越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