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煙臺廣播電視報
2018-11-07 16:41:11
煙臺籍詩人藍藍
如果有可能,我愿回故鄉煙臺度過余生
——獨家專訪煙臺籍詩人藍藍
2018年11月9日——11日,“2018煙臺芝罘灣詩會”將隆重開啟。作為中國東部規模最大的詩會,詩會將邀請多多、王家新、陳東東、藍藍、燎原、王夫剛、杜立銘、王峰等眾多大牌詩人、詩評家參會,與煙臺和澳門的詩人一起為中國最藍的海灣“芝罘灣”,澎湃出最為浪漫的詩意。在即將赴會的眾多著名詩人中,藍藍對煙臺有著難忘的記憶和兒時故事,近日,記者采訪了詩人藍藍,聽她講述與煙臺難得的緣分,以及對此次“2018煙臺芝罘灣詩會”的期待。
藍藍,原名胡蘭蘭,著名詩人,出生于山東煙臺,現居北京。先后出版有《含笑終生》、《情歌》、《內心生活》、《睡夢睡夢》、《從這里,到這里》、《身體里的峽谷》、《釘子》、《歌聲之杯》、《唱吧,悲傷》等詩集10部,散文集7部、童話和童詩集等7部。作品被譯為十余種語言在國外發表。曾獲詩歌與人國際詩歌獎、宇龍詩歌獎、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袁可嘉詩歌獎、天問詩歌獎等。
雖然長期定居于北京,但藍藍卻是從煙臺走出去的。藍藍出生在芝罘區大沙埠,童年時光也是在這里度過的,芝罘留下了她兒時最美麗的記憶。因為父親是軍人,后來她和母親一起隨軍,跟著父親到河南居住了好多年,現長年居于北京。每當提到煙臺,藍藍都會從內心翻涌出無限溫暖的情感,她還記得十幾歲時自己隨母親回煙臺省親,火車一路從河南開往煙臺,剛進龍口,就激動得留下了眼淚。“不管在外面居住還是漂泊多少年,煙臺就是我的故鄉,是我的根,是我人生的第一步,它哺育了我的童年,煙臺的山、煙臺的海、煙臺的一草一木,我兒時所有對世界的認識都從這里開始,煙臺住在了我的靈魂里。”
雖然長年在北京工作,但藍藍對家鄉煙臺特別是芝罘的歷史和文化有著頗深了解,芝罘的很多歷史風物,都深深地刻在她的腦海里。“芝罘的白石村,有著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那里是我童年經常走過的地方,也是最早出現人類文明的地方;芝罘島秦始皇東巡時經過了那里,也是我兒時常去海釣的小島;煙臺山更是我小時候常去玩耍的地方,那里的燈塔曾給童年的我帶來無限幻想,它一閃一閃的燈光給無數在大海里航行的船只指明了方向,帶他們安全回家;海邊的煙臺領事館建筑群也是我們小時候常去觀瞻的文化風景,那是全亞洲現存最大的近代領事館;煙臺從1861年開始還有著悠久的開埠歷史,它是中國以陸地為傳統的農業國家向世界開放的標志,所以我相信,煙臺人以及煙臺文化比一些中國內陸城市更包容……”對于兒時在煙臺的足跡和芝罘的歷史文化,藍藍侃侃而談。
談起煙臺的美食,藍藍更是感慨頗多。“母親這邊的好多親戚都一直居住在煙臺,每次我們回煙臺,小姨大舅他們都會端上成盆的海鮮,螃蟹、爬蝦、扇貝應有盡有,這些鮮美的味道在外面真的品嘗不到;還有家鄉的水果,煙臺蘋果、萊陽梨,因為太早離開煙臺,還記得有一年,在河南的母親因為思念煙臺水果竟然掉了眼淚。”母親的情緒藍藍最能感同身受,煙臺對于他們來說,有著血肉之情。
此次受邀參加“2018芝罘灣詩會”,藍藍十分期待。她說,文化和科技在一個城市的歷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詩歌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相信“2018芝罘灣詩會”必將在芝罘乃至煙臺的文化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前不久我剛受邀參加了雅典第四屆國際詩歌節,詩歌節在一個小島上舉行,這個島在《荷馬史詩》里被稱作是奧德修斯的故鄉,曾經有許多著名詩人都為這個島作過詩,現在這個島在西方文學里已經成為故鄉的代名詞,許多做西方文化和哲學研究的人都回去這個島看看,我們由此可以看出文字的記載對一個地方會產生多大的影響,這個影響甚至是世界性的。所以我覺得,我們煙臺、我們芝罘能夠意識到文化在文明傳承中的重要性,那么此次詩會以及今后的一些筆會等文化活動肯定會對煙臺、對芝罘的發展大有好處。”藍藍說。
“此次芝罘灣詩會邀請的多多、王家新等國內著名詩人來煙,與咱們煙臺的詩人們相互交流,他們也定會把自己的創作經驗、創作視角介紹給咱們當地的詩人們,對于煙臺詩歌界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據我了解,詩人多多和王家新本身又都很喜歡大海……”藍藍說,她相信對這些遠道而來的大詩人們來說,芝罘之行一定會在他們的人生足跡中留下獨特一筆。
離開煙臺很多年,藍藍說,這些年每次回到煙臺,她都會去海邊走一走,退休后,如果有可能,她愿意回煙臺度過余生,“這樣我的人生才圓滿”,藍藍哽咽著說。帶著對故鄉煙臺的掛念,這些年,藍藍創作了許多關于故鄉、關于大海、關于親人的詩歌,其中有一首《姥姥》還曾被“華語樂壇教父”李宗盛先生改編為歌曲公開發表。為了助力此次“2018芝罘灣詩會”,藍藍特別準備了一首詩歌《海之書》,將在詩歌晚會上親自為大家朗誦,我們拭目以待。
采訪 王浩蓉 整理 煙臺廣播電視報記者王茜
關于海的詩
藍藍
大海麥田
我在兩座島之間長大。
每到晨昏之時,
它們就把自己劃向對方。
我的愛,大海上一壟壟麥田
是你播種的吧。
那脫了硬殼的籽粒,深知磨盤
沉靜的歡喜。
波浪
起風了。
大海開始拉它起伏的
藍色手風琴。
親愛的伊亞
火山,大海。
壯麗的日出日落。
這些有力的事物
就是美的存在——
為了讓我幸福地變成
美而無力的人。
哥特蘭島的黃昏
“啊!一切都完美無缺!”
我在草地坐下,辛酸如腳下的潮水
涌進眼眶。
遠處是年邁的波浪,近處是年輕的波浪。
海鷗站在礁石上就像
腳下是教堂的尖頂。
當它們在暮色里消失,星星便出現在
我們的頭頂。
什么都不缺:
微風,草地,夕陽和大海。
什么都不缺:
和平與富足,寧靜和教堂的晚鐘。
“完美”即是拒絕。當我震驚于
沒有父母、孩子和親人
沒有往常我家樓下雜亂的街道
在身邊——這樣不潔的幸福
擴大了我視力的陰影……
仿佛是無意的羞辱——
對于你,波羅的海圓滿而堅硬的落日
我是個外人,一個來自中國
內心陰郁的陌生人。
哥特蘭的黃昏把一切都變成噩夢。
是的,沒有比這更寒冷的風景。
給一座海島
傳說和歌。
一個尋找的地址。
你石頭的綠臉在水波中浮現:
——為了使人看到海。
仿佛琴聲擰緊了你。
仿佛修辭中美的不夠。
一個不真實的地方就要被海風吹走——
倘若沒有在馥郁灌木深處
出入的野貓
沒有破敗的老屋潮濕墻上的青苔。
但在這首詩中,一個外鄉人
將隔著遺忘被你第一次看見。
坐在海邊的女子
坐在海邊的少女,甜蜜的雙唇。
(山野閃開一條小路,赤裸的少年來了。)
坐在海邊的女子,發燙的雙唇。
(金色的胸膛。金色的大腿
刮起了一陣晨風。)
坐在巖石上悲傷的女人,熄滅的雙唇。
(念誦佛號的僧人來了。)
摘扁桃的老婦挎著籃子來了
帶走了他們。
精衛填海
我知道這沒用。大海無邊無際,
也沒有底。
但生命用于無用之用
原是世界的道理。
況且編故事的人是個道德家,
贈予我不諳人事的少女身份。
但凡有點兒常識的人都會明白:
一個人死了,而我活著。
否則不能解釋這填海的荒謬。
所以我必須脫下人的形體,
就像一個死人脫下她的活。
現在你們都知道了,我是一只鳥
然后會是一塊石頭
在荒謬和自由中繼續活下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