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18-11-17 19:02:11
大眾網新疆喀什11月16日訊(記者 李兆輝 黃勇) 喀什的白天,比濟南來得晚了兩個多小時。除了要對抗“時差”,一天106臺的高密度手術,考驗著這支11人的援疆醫療隊。“不發脾氣是騙人的……”帶隊的山東大學第二醫院眼科主任張晗對大眾網記者坦言,他平時為應付壞情緒,每天堅持跑步。
這些看似沒有人情味的“絕招”,卻得到其他醫護人員力挺,也道出了援疆最真實的工作狀態。拼體力、拼精力、倒時差、適應自然環境、克服語言障礙,都是他們必須要面對的現實。其中,控制情緒是最難的。但張晗選擇不控制,而是發泄出來,因為他們在喀什面對的是大密度的手術。而且受當地醫療條件限制,他們必須把手術一次做好,否則當地根本無法補救。
此次張晗和他的團隊,參加的是2018“喀什光明行”山東醫療援疆公益活動,任務是來到喀什岳普湖縣和疏勒縣,在5天時間內,通過晶體植入手術,消除200例當地老鄉的白內障。手術所需要的大型進口醫療設備、進口晶體、數量龐大的耗材,都是從濟南空運來的,免費提供給喀什患者的。
本月13—14日,在岳普湖縣,醫療隊一口氣做完25臺手術后,并于15日在疏勒縣開始第二撥兒手術。當天12點進入手術室,直到22點30分才走出來,這10個半小時里,張張晗帶著醫護人員做了106臺白內障手術,平均5.9分鐘完成一臺。
“這次手術強度,也破了我個人記錄。”剛剛查完病房的張晗對大眾網記者說,從今天術后情況來看,老鄉們恢復得都挺好,除了一個先天懸韌帶斷裂的患者,需要進一步處理外,其他白內障患者都有希望看到一個明亮的“新世界”。“盡管有些累,但今天看到他們發自內心的笑了,昨天的累就全忘了。”張晗高興地說。
“其實張晗和他團隊的累,遠不止體力的消耗,最重要的是克服大密度手術過程中的壞情緒。”第九批山東援疆醫療隊成員、疏勒縣人民醫院副院長代立新告訴大眾網記者,醫生也是人,持續高強度工作肯定有情緒變化。而眼科尤其需要克服壞情緒,因為他們面對人體最脆弱的器官,無論一天做多少臺,必須保持和第一臺一樣的專注、一樣的穩定。“怎樣消除這些壞情緒,才是最考驗醫生的。”代立新說。
張晗向大眾網記者介紹了他克服壞情緒的幾個“絕招”:跑步、喝酒、罵人、喝紅牛。“比如,為了應付大密度手術對體力的消耗,我得堅持每天早上跑步,或固定時間游泳。這樣不至于手術時體力跟不上,影響手的穩定性。”張晗說。至于為什么喝酒也是絕招,張晗接著解釋說,在喀什的手術時間長,體力消耗大,晚上因為太累可能會睡不著。所以他會在晚飯時喝上一瓶啤酒,確保能盡快睡著,應付第二天的高強度手術。
“罵人,也是必須的。”張晗舉例說,在昨天的100多臺手術中,他罵了兩次。其中一次是因為他遭遇了一個突發狀況:一名患者先天眼部懸韌帶斷裂,這對白內障手術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一旦失敗,喀什當地的醫療水平根本無法補救。這讓張晗很惱火。“不管這種術前篩查是不是疏忽,是不是技術原因,我必須罵她。一是讓她以后避免類似風險,二是把我自己的情緒發泄出來,以免影響后面的手術。”張晗坦言。
在這些被罵的人里面有主刀醫生,也有護士,她們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但我們很理解,并舒服地應付著。”樂觀的張玥多年來一直配合張晗教授的手術,作為巡回護士,她覺得承接這種壞情緒,是她的工作之一。在她看來,眼科主刀醫生尤其需要穩定的情緒,尤其是面對大密度手術時,沒有穩定的情緒,就是對患者的傷害。
作為巡回護士,張玥消化不良情緒的能力也很強。她的同事對大眾網記者說,張玥已經是第二次被選拔援疆了,但今年比較特殊。就在出發的前一天晚上,她的90多歲姥姥去世了。陪伴老人一個晚上后,她沒有停留,第二天一早便跟隨醫療隊飛到了喀什,開始了這場高密度的援疆手術。“我姥姥走的很安詳,沒受很多罪。”張玥對大眾網記者說,先把這200臺手術給老鄉做完,等回到濟南,正好是姥姥的“頭七”,到時她會去給姥姥掃掃墓,相信姥姥會理解她的。
山東省援疆指揮部干部人才組副組長、喀什地區衛生計生委副主任耿林很有感慨地說,正是這支援疆醫療隊的辛苦付出,才讓這些喀什老鄉們看到了光明和自己的親人。由于日照時間長等自然原因,喀什地區的白內障發病率在國內相對較高,但醫療水平有限,這種疾病得不到及時治療而惡化。有的老鄉因為看不清,連吃飯都不能自己吃;有的年邁的老鄉因為看不清,走路經常摔倒,摔出一身的病;有的老鄉因為白內障,連自己的孩子都看不清,給家庭造成負擔……而“喀什光明行”給了他們看清世界和親人的機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