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8-11-22 08:32:11
“豆腐來……”對于人們這只是普通叫賣豆腐的聲音,但對于崔鵬飛和崔鵬雷兩兄弟來說,父親叫賣豆腐的吆喝聲,是他們記憶最深處、最響亮的聲音。
63歲的崔吉光是萊陽市大夼鎮北茍格莊村的農民,從1983年開始,每天凌晨1點起床制作傳統豆腐。36年來,沒有睡過幾個囫圇覺。他靠賣豆腐掙的微薄收入供兩個孩子上完大學,老大崔鵬飛醫學院校畢業后在市區一家醫院當醫生,老二崔鵬雷在上海交通大學讀醫學博士。
做豆腐要凌晨起床,多年沒大睡過囫圇覺
“如今做傳統豆腐的已經很少了,老父親還一直堅持做傳統豆腐。”崔鵬飛說,父親是位地地道道的農民,一輩子都在萊陽南部北茍格莊這片小山村的黃土地上生活,一生都在與土地,與莊稼,與豆腐打交道。
在崔鵬飛的記憶里,早上一大早,天蒙蒙亮,滿村小巷里,就可以聽到父親那厚厚的長長的賣豆腐的嗓音。那嗓音,三十六年,基本上沒有間斷過。
13日下午,記者來到萊陽市北茍格莊村崔吉光的家里。正房最東邊的一間房子,就是崔吉光的“豆腐坊”。一臺磨豆機,一個特大號的鍋,幾個勺子,這些就是他做豆腐用的工具。
說起做豆腐的緣由,崔吉光坦言,1983年結婚后,尋思靠種莊稼掙不了幾個錢,也沒有什么其他的手藝,就開始做豆腐,“小時候看過父親做過,然后自己就嘗試著做。”
“以前做豆腐既累又麻煩。”當時崔吉光家里沒有自來水,要去離家200米的井里挑水用,磨完豆子還得過濾豆渣,得過濾好幾遍,點鹵也要點3遍。“做一包豆腐得用4擔水,最多的時候一天做8包豆腐。”崔吉光為了節省時間,都是挑著水小跑步,“那時候年輕也沒覺得累。”
“凌晨1點就起床做豆腐,清晨做好后推著出去賣。”崔吉光說,賣8包的話,中午回來后得再接著做,傍晚再推著小車出去,賣完回來得晚上七點多,“做豆腐要凌晨起床做,這么多年來沒大睡過囫圇覺”。
賣一包豆腐也就掙四五十元
“他的豆腐好吃,吃了很多年。”一位村民笑著說。就在離崔吉光家不足100米的路口,車子沒挪動,十來分鐘功夫,一包豆腐就被村民搶購一空。
“別人一斤豆子能出三四斤豆腐,咱做的只出2斤半。”崔吉光說,再加上好豆子、好水,用的是鹽鹵,做出來的豆腐指定好吃。
賣一包豆腐能掙多少錢?崔吉光說,其實掙不了多少錢,也就四五十元。“家里沒有錢,以前老大上大學時,學費都湊不齊,挺對不起他們的。”崔吉光稱,孩子都很懂事,都是勤工儉學自己掙學費,“我沒有啥本事,幫不了他們,老大工作后一直幫助他弟弟,我只是希望別拖累他們”。
“我老伴以前身體不好,對孩子們影響很大,倆孩子從小就有學醫的志向。”崔吉光說,孩子們想幫助母親治病,幫別人解決疾病帶來的痛苦,“他們有過切身體會,對病人要好”。
36年風雨苦累,沒聽到父親一聲抱怨
“父親就是這樣一個人。”崔鵬飛說,很樸實,一生和和氣氣,善從心底發出,從未跟村里人紅過臉,尤其農忙季節,左鄰右舍有誰讓幫忙,父親肯定是馬上放下自家的農活,先去幫助別人干活。“感謝父親用恒久的樸實勤勞,給我們留下了巨額的無可替代的精神食糧。”
“弟弟鵬雷既學習好又刻苦。”崔鵬飛說,弟弟崔鵬雷本科在濰坊醫學院讀的,研究生是在青島大學醫學院念的,后來又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骨科醫學博士,“求學路上他一直嚴格要求自己,時間都用在學習上,28歲了還沒談過戀愛,一心撲在科研上,現在整天在實驗室里搞研究,晚上也一直堅持看國內外各種文獻,十分努力。”
“父親的早上是從凌晨1點開始,36年風雨苦累,沒有聽到父親一聲抱怨。”崔鵬雷說,父親這種豆腐工匠精神,是一直激勵他持續努力攀登的力量源泉,讓他成為一名有善心、有醫術的好醫生,回報父親、回報故鄉、回報社會。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鐘建軍 趙金陽 杜曉丹 攝影 趙金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