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早報
2019-01-14 15:49:01
老青島,曾是擁有眾多京劇觀眾和優秀京劇票友的“大碼頭”,當時就有永安、光陸、華樂三大戲院。早在20世紀20年代,京劇“三鼎甲”余叔巖、楊小樓、梅蘭芳等就已經來青島演出,隨之“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還有高慶奎和“四大須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著名花臉裘盛戎、袁世海,著名老旦李多奎等京劇大師都紛紛來青粉墨登場。他們的演出往往是觀者如潮、一票難求,使得老青島的“京劇熱”如同火上澆油,更加火爆……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青島的城市改造,這三大戲院都已先后拆除,但昔日的輝煌一直縈繞在老青島人的腦海,成為揮之不去的情懷。
永安——老青島最大的戲院
位于青島市平度路22號的永安大戲院,當年曾有“華北第一大劇場”之稱,在全國也僅次于上海的天蟾大舞臺。那時的梨園界就流傳著“沒到青島永安大戲院唱過,就不算名角”的說法。永安大戲院于1994年拆除重建,現為青島市文化館。 1924年建成時,名曰:新舞臺,后曾用名:大舞臺、光陸大戲院和新新大舞臺,直到1948年命名為:永安大戲院,一直是以演京劇為主。戲院建筑面積為2445平方米,磚木結構,有座位1214個(樓上424個、樓下790個),曾有三層觀眾席,一層兩側用欄桿隔開為“碼票”(即站票,價格最為低廉),客滿時可容納3000多位觀眾。
出資建造這座劇院的劉子山,是青島當時“四大家族”(劉子山、傅炳昭、丁敬臣、李漣溪)之首。1877年,劉子山出生于山東掖縣(今萊州),1898年來青,先是為德國人當仆役,學會了德語。后在膠海關稅務司支持下,與當時青島商界達人集資販運鴉片,從而斂集巨額財富。之后,他投資房地產,開設經營進出口業務的貿易行。1918年2月,他創辦了東萊銀行(天津路7號),還曾經多次捐資疏浚河道、修筑公路、興辦學校等。劉子山后移居天津,1948年在上海病逝。 1927年2月,當時的京劇名伶余叔巖、楊小樓、梅蘭芳、尚小云、程艷秋(即后來的程硯秋)、荀慧生、高慶奎、筱翠花、程繼先、王又辰等,應軍閥張宗昌之約,為其父祝壽,特來山東演戲。劉子山恰與張宗昌是掖縣同鄉,便趁機也邀請這些名伶來青島,到他新建的新舞臺演戲。于是,這些京劇名伶就在青島連演了三天,劇目有《天女散花》《玉堂春》《定軍山》等,場場爆滿,這是京劇名伶在青島的一次空前的盛會。
此后,眾多京劇大師和名家紛至沓來,就在這家大戲院演戲。如:1933年,梅蘭芳、余叔巖、尚小云、馬連良來此演戲;1938年,吳素秋與袁世海來演出《霸王別姬》等戲;自1940年起,程硯秋多次率團來此演戲;1943年,馬連良、裘盛戎、袁世海、楊寶森、李少春、張君秋、葉盛蘭等也相繼來此演出。 解放后,青島市京劇團成立后,永安大戲院就成了其固定的演出場所。該團領銜主演著名老生言少朋和張少樓伉儷、著名梅派旦角張春秋、著名武生韓小樓、著名麒派傳人董春伯等就在此演出了許多精彩劇目。1952年8月17日至9月11日,梅蘭芳親率梅蘭芳劇團來青,在他所熟悉的永安大戲院演出梅派名劇 《貴妃醉酒》《鳳還巢》《宇宙鋒》《霸王別姬》等。最高票價(池前)是28000元(相當于現在人民幣2.8元),最低的碼票為8000元(相當于0.8元)。這段時間,每天的演出都是一票難求。臨開演時,劇院門前總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真有萬人空巷之勢。1950年5月,程硯秋率團來此演出,同年起,尚小云也率團先后三次來此演出。1953年8月,馬連良率實力雄厚的馬連良劇團來此,演出《借東風》《十老安劉》《三娘教子》《蘇武牧羊》《胭脂寶褶》等馬派名劇。1957年盛夏,楊寶森帶病率天津京劇團來此演出,離青不久便于1958年2月在北京病逝,年僅49歲。此外,還有許多京劇團都非常青睞永安大戲院。如1950年11月,陳嘯秋(梅派旦角)和吳松巖(金派花臉)、鄭萬年(老旦)、刁吉良(奚派老生),就曾來此演出。
這些名角一般都下榻在離永安大戲院不遠處的瀛洲旅社(曲阜路東首、天主教堂附近),同團的其他演員就都是按慣例住在戲院宿舍或附近的亞細亞旅館。據青島一位熱衷收藏的朋友張冠英給我帶來了一本新亞大飯店1952年3月23日啟用的旅客登記簿原件,使我大開眼界。青島新亞大飯店是當時位于四方路72號(濰縣路口),也是經常接待來永安戲院演出的京劇名家。登記簿內有姓名、性別、職位、籍貫、文化程度、來因等,其中有:1952年5月16日,“四大須生”之一的譚富英(41歲)率太平京劇團(亦稱:太平京劇社)的主要演職員就在此下榻,還有其父、著名老生譚小培(71歲),著名花臉裘盛戎(38歲)及其夫人李玉英(31歲),著名老旦李多奎(45歲),“后四小名旦”陳永玲(24歲)等等。還有“四小名旦”張君秋(33歲)率京聯京劇團于同年6月11日來青演戲,也在此住宿。從登記簿看,內中有張君秋的夫人吳勵箴(32歲)、張君秋的母親張淑清(57歲),還有琴師何順信(29歲)和男性武旦冀韻蘭(24歲)等等。來因都是:永安大戲院演戲,全是用毛筆工工整整填寫,封面注明歸安徽路派出所管轄。 1966年8月“文革”“破四舊”時,該戲院曾改名為延安劇院。那時只能偶爾演一些“革命樣板戲”,平時多為閑置。直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才恢復原名永安大戲院。改革開放后,許多戲曲名家也爭相來此演戲。1981年5月,北京風雷京劇團來此連演9天,天天客滿,有一票難求之勢。1982年8月底,來自北京的相聲名家姜昆、李文華、侯耀文、石富寬、馮鞏、劉偉等也來此舉行相聲晚會,在青島引起了極大轟動。
光陸——僅次于永安的大戲院
在老青島,規模僅次于永安大戲院的,那就是——老臺東的光陸大戲院。當年位于福寺路4號(臺東三路原商業市場內,現為萬達廣場)。當時許多京劇名家來青,除了在市里的永安演出外,往往都要到中山路北頭的華樂戲院,或是東鎮的光陸大戲院。而“光陸”僅次于“永安”,為青島第二大戲院。
上世紀50年代,我還是個酷愛京劇的少年,住在江蘇路北頭,常常就近到永安大戲院看戲,有時也去華樂戲院,看過京劇大師梅蘭芳、馬連良、尚小云等人的表演??捎幸荒?,著名文武老生白玉昆來青,是在光陸演出。那時青島的交通極為不便,我又年少沒出過這樣的“遠門”,但得知白玉昆的《走麥城》演得非常精彩,我就特別渴望能夠親眼目睹。于是,我就瞞著家人乘公交車,第一次到“光陸”看戲。那次,我過足了戲癮,此后,我就幾次三番到“光陸”看戲。 據了解,這是由商人萬仲義和劉德美二人出資,于1928年在老臺東商業市場內所建,原名同樂茶園,又稱商業茶臺,除了供應茶水點心外,還有京劇清唱。改建成東鎮商業舞臺以后,這里開始正式演出京劇,有時也演評劇或地方戲。
1939年9月,呂耕三、裴君衡等人聯合經營了這個東鎮商業舞臺,此時也更名為東鎮光陸戲院,由趙蘭亭擔任經理。1944年2月1日,東鎮光陸戲院改由呂富琛(黃縣人,青島華東商行經理)、王逸塵(黃縣人,上海慎源商行經理)、趙蘭亭(蓬萊人,天津天寶大戲院經理)三人合資經營。從此,東鎮光陸戲院除上演京劇外,有時還放映電影。此后就一直叫“光陸戲院”。 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1月,光陸大戲院重新營業,先是由呂富琛任經理,1947年9月,由青島梨園公會會長周麟昆任經理。他本人就酷愛麒派,并主演過《徐策跑城》等麒派名劇及《貍貓換太子》等連臺本戲。光陸戲院還有自己的班底——青島共和京劇團,專門為來此演出的名家配戲,存續的時間最長。周麟昆委托劉德舜為主要負責,主演麒派老生劉寶英是他的兒子,其他主演還有青衣楊淑萍、武生楊云超、老生趙萬鵬等。由于“永安”“光陸”是一家,所以演員、布景可以兩家共用。
大劇團來青,往往是在“永安”演畢,一般除梅蘭芳劇團外,總要來“光陸”演上半月。尚小云劇團、程硯秋劇團、荀慧生劇團、唐韻笙劇團、白玉昆、顧正秋、胡少安、郭少衡、吳素秋等,都是這樣來“光陸”演戲。解放后,光陸戲院進行了改建,建筑面積為2600平方米,座位增至1305個(樓下821個、樓上484個),改善了舞臺條件,觀眾座位也舒適了。 上世紀50年代初,女老生張少樓的演出小組(內有女花臉許慧敏),著名海派“猴戲”武生周云亮的演出小組(內有女老生蔣慕萍、旦角李慧芳),還有著名旦角楊榮環、著名武生袁金凱等,都在“光陸”演戲,也是這個戲院的共和京劇團是為他們配戲。
“共和”是由劉寶英(麒派老生)、張至云(荀派花旦)領銜。他們平時既可以自己單獨演戲,也能夠為來光陸演出的各地京劇名伶配戲,他們自己還排演了京劇《白毛女》《十五貫》《劉介梅》《搜書院》等戲。 于是,不少名角往往在市里的“永安”演出一個階段,然后又來“光陸”,從而擴大了觀眾群。1959年,共和京劇團解散,劉寶英等部分演員并入青島市京劇團,其余改行。
華樂——青島最早的大戲院
始建于1903年的華樂戲院,是青島最早的劇場,位于中山路212號,鄰近大窯溝。它歷經德、日占領時期、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第一次國民黨統治時期、抗日戰爭日偽統治時期、第二次國民黨的短暫統治時期,直到新中國建立,其間院名屢更,產權頻易,但一直是非常輝煌。1953年因年久失修,面臨倒塌而完全拆除,整整存在了半個世紀。后在原址改建為四層的青島工藝美術大樓。
1897年德國占領青島,隨即對青島進行大規模的城市規劃和建設,把中山路(當時稱:山東大馬路)北頭一帶——從德縣路和保定路為界,劃為華人居住區。這里靠近小港、大窯溝,居民大多是勞動人民和從農村來青做工的農民。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華樂戲院建成,由中國人經營,當時叫作“中國戲院”,先是演出柳腔、茂腔等地方戲,后來又主要改演京劇。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初,日本于1914年第一次侵占青島后,一些公共場所也多被日本人強行霸占。這個“中國戲院”竟成為對過日本人開設的“滋養軒”食品店產業的一部分,易名為“樂樂座”,主要放映日本無聲電影或小型日本戲劇。而這家戲院最早的經理人之一宋瑞鳳(高密人),也被迫成了樂樂座的服務員。不久,樂樂座歇業,宋瑞鳳在征得滋養軒日本產權人的同意后,把戲院租了下來,與王培信、石振東等共同出資重新裝修。1930年初,又轉交中國人經營,改名為“青島大戲院”,后又改稱“國民大戲院”,既演地方戲,也演京劇。1935年又改名為“中和戲院”,就以演出京劇為主。1946年2月2日中和戲院改名為“華樂戲院”,直到青島解放。由于戲院地處繁華的中山路,再加之票價比較低廉,故而人氣很旺。
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前青島《平民報》社長、國民黨參議員張樂古由重慶回到青島。在接收了永安大戲院,又強調華樂戲院最初也曾由日人經營,也在被接收之列。張樂古的胞弟張曉古,是國民黨市黨部委員,還是三青團的青島市委主任。于是,張氏兄弟仗勢欺人以權謀私,企圖霸占華樂。經王培信等人與他們再三交涉,便由劉延志(張樂古的親信)、王培信、張曉古三人出面以20萬法幣自國民黨中央信托局買了下來,正式定名:華樂戲院,由劉延志擔任經理。青島解放前夕,張曉古和劉延志逃往臺灣,王培信繼任經理。解放后不久,華樂戲院被有關部門依法接管,張樂古被人民政府鎮壓。 華樂戲院是兩層樓,樓下有觀眾座席500個,樓上有座席200個。但由于戲院兩旁的走廊還出售票價非常低廉的“碼票”(即站票),有時觀眾能達到1600人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華樂戲院有一套傳統的經營方式,對一些半永久性的基本演員始終都免費供膳食。這些基本演員,即內行話所謂的“底包”。他們演出有工資,即所謂“包銀”。不演出生活上也無后顧之憂。所謂“膳”,是一天兩餐,都是糙米飯。一個“底包”,可以領兩份。擔任主要角色的可以多領,如扮演豬八戒的武生演員劉湘臣一次可以領五份,連家屬吃的都夠了。所謂“住”,一些單身漢都住在戲院里,或就近的濟南路2號樓上,有家屬的多住在中山路200號大院內或安徽路33號留云里大院內。因此,演員的演出都很賣力。當時的華樂是一年到頭從無停時,這與經營方式、地點適中、票價低廉、演員賣力認真都有一定關系。而那時的永安大戲院雖然規模大,但卻時演時停。 抗戰勝利后,當時青島的麒派老生周麟昆組建“麟祥社”,他本人還是臺東的光陸戲院的經理,他下屬的所有成員都是常年在青島定居演戲的京劇演員。因此,華樂戲院的基本演員都屬麟祥社。當時凡外地來青的京劇名角或劇組,他們演出所需的配角和龍套等,都必須請周麟昆的“麟祥社”中“底包”演員合作。青島的京劇舞臺都是由周麟昆所把持,只要是他認可,這些演員就能吃得開,站得住,有戲演。他還非常重視“梨園義氣”,對淪落青島衣食沒有著落的演員,他總是慷慨解囊予以援助??箲饎倮?,評劇大師新鳳霞曾淪落青島,那時評劇叫“落子戲”,青島觀眾對此還很陌生。她曾在第三公園露天演“野臺子”戲,不能賣門票,門庭極為冷落。周麟昆聞訊,當即資助新鳳霞到西大森南村路的天成戲院搞“京評同臺”(即京劇與評劇同臺混搭演出),非常吸引觀眾。20世紀80年代初,新鳳霞曾在她的回憶文章中,特地提及在青島的這段經歷,非常感謝周麟昆的慷慨義舉。另外,華樂戲院還培養了不少優秀京劇演員。如在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擔任主角的著名武生宋玉慶,童年就是在華樂戲院度過的。
為了迎合周邊觀眾的口味,華樂主要是演出海派戲,經常排演連臺本戲《封神榜》《西游記》《火燒紅蓮寺》《呼家將》等,以機關布景吸引觀眾。一些常年演出的主配角演員,有老生陳鴻聲、筱福卿,旦角雪艷梅、陳桂蘭,武生劉湘臣,丑角曹錫銘等。他們都是“戲摟子”,無戲不會,給一些較有名氣的角兒配戲,就能收到紅花綠葉之效。華樂戲院經營有方,“時令戲”就最為突出。每逢元宵節就演《薛剛鬧花燈》,二月二龍抬頭演《王寶釧》,端午節演《白蛇傳》,七月七演牛郎織女《天河配》,有時連真牛都牽上了臺……因此,華樂的票房收入一直相當可觀。 新中國成立后,華樂戲院依舊是相當熱鬧,戲院的基本演員就屬“青島前進京劇團”,由劉湘臣任團長。許多京劇名角紛至沓來。著名麒派老生李如春就很有號召力。1951年,剛剛30歲的李如春率領一個演出小組來到華樂,由該戲院的班底——前進京劇團配合,演出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他們主要演出一系列連臺本戲。首先是把《七本包公》作為打炮戲,李如春的包公完全是麒派老生味。接著是演出三本《貍貓換太子》,他是先演太監陳琳,后演包公。緊接著就是五本《太平天國》,一天一本,并演出麒派名劇 《蕭何月下追韓信》《徐策跑城》等。其間,擅演“猴戲”的著名武生周云亮等也來華樂演戲。
1952年,著名老生言少朋作為馬連良的優秀弟子,率一個十余人的“新華旅行劇團”來到華樂戲院演出,與武生黃元慶(馬連良的女婿)和刀馬旦張蓉華三人領銜,以演出馬派戲為主。由于此時的馬連良還在香港,故該小組的人員基本上是來自馬連良“扶風社”,其中有周和桐、遲金聲、詹世輔、李榮安、劉永利、馬幼祿、張榮善等。每逢周日下午增加白天場,票價略低,由黃元慶與架子花臉周和桐(后在現代京劇電影《沙家浜》飾演胡傳魁)聯袂演出《野豬林》。著名女老生徐東明與其妹徐東來組成的“明來京劇團”(其實是演出小組),還有著名旦角云燕銘的演出小組也在此演出,頗受歡迎。 1953年,華樂戲院拆除后,因面積過小難以重建,廢墟閑置了一些時日后,只好建起了工藝美術大樓。此時,前進京劇團也就調往了即墨。(呂銘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