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19-03-13 09:41:03
游客在馬套村體驗茶葉采摘。
作為山東省會,濟南正把鄉村振興作為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重要工作之一,堅持將“三農”工作放在省會工作大局中來謀劃和推進,鎖定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目標,充分發揮省會獨特優勢,著力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發展都市精致農業,加快建設美麗鄉村,如今,一幅鄉村振興的“濟南畫卷”正徐徐展開。
美麗鄉村建設打基礎產業項目為鄉村振興添翼
“實在抱歉,這周末不行了,一個人也加不了,已經滿員了……”3月7日,長清區萬德街道馬套村黨支部書記肖舒榮,對電話里想報名來村里參加植樹的游客解釋著。
馬套村已經連續幾年開展春季植樹活動。每年一開春,通過各種渠道報名的游客就蜂擁而至,一般在2月底就能將整個3月的植樹“檔期”排滿,非節假日也沒有空閑。“這里不僅風景好,還有很多游玩項目,帶孩子來植樹除了愛綠護綠,還會有更多元的體驗。”市民王元良說。
馬套村的旅游,隨著萬物一同“復蘇”了,馬套村的村民,則開始了又一年的忙碌。
“我們村的生態環境與其他村相比,優勢并不是特別明顯,但我們從2013年就開始進行美麗鄉村建設,基礎設施、衛生環境逐年提升,同時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鄉村風貌,近年來又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平臺,打造了幾處特色旅游項目,讓村子有得看、有得玩、有得吃、有得住,游客自然愿意來,鄉村振興工作也就有了抓手。”肖舒榮說。
2013年,馬套村鋪開了全村整體規劃、整體布局、整體設計的美麗鄉村建設。首先進行環境衛生整治,清理村內垃圾、村民門前三大堆,高標準開展環境保潔,街巷日清日掃,垃圾日產日清,并建起了從村主干道到村間小路,再到村民家門口整齊劃一的綠化帶,栽種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行道樹,讓村子變凈、變美。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對村內路面進行硬化,實現道路硬化戶戶通,完成了改廚、改廁,污水管道全部入地、污水集中收集,并在村莊主次干道全部設立特色標識牌、安裝路燈,實現村內亮化率100%、24小時全路段監控,讓村子變亮、變齊。
通過一系列“大動作”,馬套村如今街巷道路平坦整潔、亭臺花草交相輝映、文化娛樂設施齊全、宜游宜居宜業,為旅游產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3月7日是工作日,馬套村里游客仍絡繹不絕,有慕名而來的散客,也有外地旅游團。記者將整個村子走了一遍,在600多年的古槐樹后,日影下狹長幽深的石板胡同兩側,是斑駁敦厚的土坯平房,屋外的墻壁上,描繪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幅墻體彩繪散發出無盡的活力,墻上仿古音響中不斷傳出抑揚頓挫的豫劇,這是馬套村新打造的古槐街。這條街上住的村民,大都是20世紀80年代的“水庫移民”,如今這里的一磚一瓦仿佛都已被定格,帶游客回到曾經的歲月。沿著古槐街往村里走,水庫仿佛一塊寶石鑲嵌在青山間。而在綠水青山間,投喂小動物、射箭、騎馬等各種體驗互動式娛樂項目與生態融合,令人流連忘返。村口的山坡下,茶園透出嫩綠色,馬套村依托茶產業,打造了茶園體驗項目,游客可以在茶園中采茶,在加工車間體驗炒茶、制茶過程,在品茶室休憩,體驗獨特的茶馬風情……
就這樣,以美麗鄉村建設打底,該村利用村內不同區域特點,打造特色各異的旅游點,并把點串成線,用旅游產業為鄉村振興添翼。
“二八分成”+村企合作貧困村打開致富之門
日前,記者來到平陰縣東阿鎮北市村,剛一進村就看到硬化過后平坦整潔的村道,路兩旁大多都是用石頭砌成的民居。幾位上了年紀的村民說,早年,因為買不起紅磚,村里又遍地是石頭,大家就地取材,蓋上了石頭房。后來,習慣一代代傳下來,也就形成了石頭房風貌。
石頭房造就了北市村獨特風貌的同時,也逐漸成為該村的貧困“傷疤”,2013年,北市村還是省里榜上有名的貧困村。那個時候,村里2000多口人,每個人“死守”著各自的一畝多地,一年下來,村民手里根本落不下錢。
也是在2013年,該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史興順想到了“二八分成”模式。村民們害怕賠、害怕不能增收,史興順便對癥下藥,村民拿出100畝地,村集體投資來種瓜蔞。賠了,算村里的;賺了,八成歸村民、兩成歸集體。北市村的100畝“試驗田”當年大獲豐收。這讓史興順意識到,“二八分成”對于北市村來說,或許真的是一條可走的路。而村民們也重拾信心,“喇叭一喊,種么么慘”的時代過去了。
去年6月,經過多方考察,該村引進了臨沂一家公司合作打造北市田園綜合體,種植扶郎花等花卉和金銀花、無刺花椒等中藥材,改變傳統種植模式,打造魯西最大的鮮花種植基地和中藥材種植基地。
史興順介紹,項目采用村企合作模式,通過合作,以企帶村、以村促企、和諧發展、合作共贏,形成村企共建新格局。“我們立足實際,把全村2100畝土地分成‘3個700畝’來經營。第一個700畝,流轉給新引進的公司,種植金銀花、無刺花椒、非洲菊等,讓公司自主經營,起到示范帶動作用;第二個700畝,由村企共同經營,‘五五’分成,村委會的收益全部分配給村民,解決群眾共同致富的問題;第三個700畝,由村委會和群眾合作經營,村委會負責全部投資和后期收購,群眾負責管理,‘二八’分成,多勞多得。”史興順表示,通過以上三種經營方式,既可以解決公司發展瓶頸、村委會無收入、群眾增收難的問題,也能讓群眾有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
去年7月,“第一個700畝”項目的首批6個大棚,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就建成投產,半年時間賣出了72萬枝扶郎花,收入20多萬元。當年,村集體收入更是多達60多萬元。
“下一步,我們將結合村企合作模式發展創意新型農業,推動農業多功能綜合開發,打造集‘紫藤花苑’‘紫藤山莊’‘特色產業種植園’三位一體的現代休閑農業園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最終形成‘新六產’模式。”對于北市村的未來,史興順信心滿滿。
原標題:鄉村振興“濟南畫卷”正徐徐展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