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新銳大眾
2019-04-01 10:07:04
早在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如今,作為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新型職業農民無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記者近日在農村采訪,發現一些可稱為新型職業農民的農業生產經營者,對農業增收有新的思考、新的探索。
種地面臨三大難
3月27日,臨近中午時氣溫飚升到25℃。濟寧市兗州區新兗鎮大南鋪村村民馬兆文,望著地里長勢良好的麥苗,對記者說起自己的打算:“今年要減少一半大豆種植面積,增加200畝玉米種植面積,還要繼續經營瓜果大棚和‘一分地’菜園。”
令記者疑惑的是,從2016年起,兗州區的大豆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種糧大戶對大豆種植情有獨鐘,為何馬兆文要減少種植面積?馬兆文介紹:她從2013年起至今流轉土地480余畝,種植傳統的“一麥一棒”(指小麥和玉米),每畝能賺三四百元。可2015年,玉米價格遭遇“滑鐵盧”,一年麥收和秋收兩季幾乎沒有利潤。
“誰也不想一年到頭白忙活,大家都在忙著找出路。通過了解市場,大家發現種植大豆易于管理,人工、化肥等投入少,每畝種植成本比玉米要低100元左右,而收益卻差不多。”2016年,馬兆文也種植了100畝大豆,當年畝產400余斤,那時大豆價格非常穩定,第二年馬兆文將400畝土地改種大豆。但是去年,一場讓所有人始料未及的變化來臨:從7月下旬起,持續一個多月的高溫來襲,晝夜溫差特別小,正值大豆授粉期,很多豆莢里長不出豆粒甚至根本就結不出豆莢,導致嚴重減產,平均畝產只有200斤。
本以為產量低大豆價格后市看漲,可到了年底大豆價格一路下滑。“一畝地賠了400多元,真應了那句‘種豆天收’的老話。”馬兆文說,她這才想到了再次調整種植結構。
兗州區農業局科教科科長喬存金向記者介紹:多年的農技培訓和技術下鄉,讓很多農民種田不缺技術。但是他們面臨三大難題,首先是現有種田水平已經比較高,再提高產量有困難;其次是作物抗性差,一定程度上仍然靠天吃飯;再就是市場價格不可控,有些農作物的價格不穩。
如何營銷是關鍵
面對難題,農民有什么對策?
以馬兆文為例,她注冊成立“向陽花農場”,拿出60畝土地陸續建成20余個大棚,用于種植羊角酥甜瓜、哈密瓜和水果玉米,并打造成花園式農場,市民來這里采摘,既能享受田園風光,又能吃上最新鮮的瓜果蔬菜。2017年,她將農場中的土地以“分”為單位進行出租,經營方式分為托管和半托管模式,全程托管每年租金800元,承租人全年享受土地的產出,農場方面負責種植管理;半托管模式每年租金600元,規劃出一片區域,承租人想種什么就種什么,只需負責種子、肥料,農場進行后期管理。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營銷是關鍵。”馬兆文依托瓜果大棚和“一分地菜園”,與兗州當地的幼兒園、學校等結對子,將向陽花農場辦成少兒科普基地,并定期舉辦采摘、春游活動。“說實話,做活動不僅不掙錢,還得自己搭錢。”馬兆文說,3月17日剛剛舉辦了“我與小樹共成長”的親子活動,每棵樹苗20元,栽種一棵樹贈送哈密瓜一個,還有喂養小雞小兔、挖菠菜、拔河等輔助娛樂項目,凈投入1000余元。可馬兆文說,就算搭錢也得做活動,“不管是學校組織者,還是參與的家長,發個朋友圈就是活廣告,就是口碑,只要人來了,就能帶動瓜果的銷售。”
探索一條龍服務
濟寧紅地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寧洪娣,在兗州區新兗鎮流轉470畝土地,基本用來小麥育種,她認為在經營中必須把“互聯網+農業”這個概念運用好。基于糧食從田間到餐桌的流通環節太多,寧洪娣決定探索從田間到餐桌的一條龍服務。
寧洪娣認為,農產品的銷售必須搭上互聯網的快車。去年年底,寧洪娣通過技術入股的形式加入濟寧的一家電商團隊,依托這個團隊開發設計了3個微信小程序,用于產品銷售。“薯香小鎮”公眾號已有紫薯、地瓜、山藥等農產品上線,受到客戶關注。
兗州區新驛鎮型堂村村民、濟寧潤鴻農業服務公司總經理劉洪廣流轉土地500畝,2008年開始種地,4年后成立了公司,涉足農業服務。他說,“我屬于農業經紀人,公司有兩項主營業余,一是協調當地和周邊的農機服務社為本地農民服務,從中收取每畝四五元的服務費;二是與大型農業企業簽訂青儲玉米的訂單式合同。”
劉洪廣認為,單純種糧食不掙錢,可他仍然沒有放棄手頭的500畝土地。“只有種著地,才能深刻了解同伴們最需要什么。”劉洪廣還開了一家農業服務公司。目前,公司每年的飛防服務面積達到27萬畝,收割面積每季2萬畝左右,有的客戶來自天津、河北、河南等地。記者 呂光社 王德琬 通訊員 郭慶峰 賈 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