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9-07-12 09:17:07
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革一鎮鄉下,有一座兩層的小木屋,和這里的大部分木質吊腳樓一樣,小木屋依山而建。但這座木屋又很“特別”,它有一個“山東哥哥助學工作站”的名字。這座木屋,凝聚了“山東哥哥”與貴州山區兒童之間的情誼,也見證了一位名叫隋剛的淄博“80后”小伙18年來的堅守。
堅持18年,“山東哥哥”幫孩子走出山區
1982年出生的隋剛,是淄博市張店區體育場街道金喬社區的一名普通居民,從過去在工廠打工,每個月幾百元工資,到現在自己跑運輸生意,每個月3000多元工資,雖然生活并不富裕,但有一件事他卻一直堅持,那就是給貴州山區的孩子獻愛心。
從2002年至今,隋剛個人長期資助12個貴州學生完成學業,與友人籌集資金近40萬元在貴州省建成希望小學,牽線搭橋組織愛心捐贈,為貴州山區學校送去上萬件圖書、文具、衣物。
提起第一次產生資助山區孩子上學的想法,隋剛說那既是偶然,也是必然。“2002年,我在電視上看到貴州麻江縣貧困學生羅秀在艱苦環境中努力學習的故事,很受觸動。”隋剛說,自己也在農村長大,兒時的生活同樣貧苦。他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拿出200多元現金,寄給了遠方的羅秀。此后,他便一直資助羅秀。
隨著與羅秀的書信往來,隋剛對大山里孩子的生活狀態有了初步的認識,并在之后幾年前往貴州,看到了孩子們的生活環境。“當時去貴州山區很受震撼,山區里的許多人一輩子沒出過村子,自己帶去的糖和果凍,那里的孩子根本沒見過。”
從這之后,隋剛下定決心,盡自己最大努力幫助更多孩子完成學業,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與自己資助的孩子通書信時,隋剛很少用本名,更多的時候,他選擇用“山東哥哥”這個化名來代替。“我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把書讀好,‘山東哥哥’讓孩子們知道我來自哪,也體現了山東人的實在和熱情,這就足夠了。”隋剛說。
“孩子們的成長,讓我感到人生很有意義”
多年來積攢的一張張顏色、大小不同的匯款單、轉賬單、快遞單,被細心的隋剛整理在一起。這些寫有或多或少數額的單據,是一名普通人關愛貴州山區貧困學生的見證。18年來,隋剛資助的孩子們陸續完成了學業,走出了大山。
1998年出生的張蘭馨和田這,曾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民族中學的學生,也是隋剛資助的兩個學生,如今兩人都已進入大學就讀。“他們兩個家庭都很困難,父母生病,兄弟姐妹輟學的很多,知道他們的情況后,我每年都給他們寄生活費,還有文具、書等學習用品,一直到現在讀大學。”隋剛說,看著兩個孩子走出大山,上了大學,自己內心也是說不出的高興。
“自己原先對這位‘山東哥哥’并不了解,只知道他是個好心人。后來,慢慢了解了,才知道哥哥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卻一直在堅持幫助我們。”張蘭馨和田這告訴記者,上大學是他們第一次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而這一切要感謝隋剛的幫助。雖然接觸并不多,但這位“山東哥哥”的一言一行,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自己。“畢業后,我也會努力回報社會,向‘山東哥哥’一樣,為社會奉獻自己的微薄力量。”張蘭馨說。
隋剛多年來對貧困兒童資助的故事感動了身邊很多人,也讓他收獲了不少榮譽稱號。面對榮譽,隋剛卻沒有失去自我。“我自己所做的一切并沒有什么,能為孩子做什么才是我最在乎的。孩子們的成長,是我最開心的事,而幫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讓我感到人生很有意義。”談起18年來的堅持,隋剛的語氣樸實而堅定。
從一個隋剛到數千“山東哥哥”
不僅自己助學,隋剛常常把貴州的情況告訴身邊的朋友,不少人被隋剛的行為所感染,也加入了資助山區兒童的隊伍。18年來,“山東哥哥”早已不只是隋剛一個人,而成為一個自發形成的公益組織,目前“山東哥哥”的隊伍已近4000人,累計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幣上百萬元,結對資助貧困生超過3000名。
“我從來不會搞募捐,而是牽線搭橋,讓資助者直接給孩子們捐款。”隋剛說,現在每年去貴州,都會有同樣心系山區的好心人同行。最開始,一行人每次前去助學時都無法當天返回縣城,只能在村里存糧食的茅草屋湊合一宿。當地村民為了讓“山東哥哥”有地方住,東拼西湊了一些木材,用三年時間,建起一座小木屋。如今,位于貴州臺江縣革一鎮那座名為“山東哥哥助學工作站”的小木屋,成了山東、貴州兩地愛心傳遞的紐帶。
“十幾年來,愛心人士的隊伍一直在不斷擴大,‘山東哥哥’這個稱號,在貴州當地很多山村里被人知曉。當地一些七八十歲的老人,見到我們來獻愛心,也管我們叫‘哥哥’。”隋剛說,如今的“山東哥哥”早已成為一個愛心符號,這其中既有企業家、海外華僑,也有工薪階層、農民工。因為對于獻愛心而言,不需要區分地域和身份。
記者在隋剛居住的淄博張店區體育場街道各社區看到,愛心捐物已成常態。當地街道辦事處根據隋剛實地采集的信息,定期組織轄區居民進行愛心捐贈。“獻愛心是利己利人的好事,我們向隋剛學習,不是在口頭上,更要行動起來。”淄博張店區體育場街道柳毅社區居民曹瑾說。
如今,重新審視18年來走過的路,隋剛的選擇依然堅定。“雖然我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幫助更多孩子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讓我感到有意義。這條愛心之路,今后不但要走下去,我還要呼吁更多的人攜手相伴。”隋剛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