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客戶端·海報新聞
2020-03-30 06:23:03
“沒錢咱可以出力嘛!”
疫情防控期間,山東“出力哥”獲全國點贊,和他一樣樸實厚道、有韌勁的還有手中那塊山東煎餅。
提起山東,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想到了煎餅卷大蔥。
但你真的了解山東煎餅嗎?
很多省外人將山東煎餅與煎餅果子混淆、還有不少年輕人覺得煎餅是“老土”。
細究起來,這薄薄一張的煎餅可不簡單……
現在,是時候讓你見識真正的山東煎餅了!
煎餅是不是起源于山東考據起來比較困難,但煎餅貫穿中華5000年歷史,可是有實打實的證據。
這不!河南仰韶文化多處遺址就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煎餅制作工具——鏊(ào)子, 絕對是“一餅串古今”。據傳說,煎餅的產生是為了紀念女媧補天,宋人留有詩作“只有人間閑婦女,一枚煎餅補天穿。”
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鏊子
在明朝萬歷年間,山東人就已經開始制作煎餅,就連明朝的“分家契約”中,都記有“鏊子一盤,煎餅二十三斤”。能被當做財產分家,可見煎餅的重要地位。
放到舊社會,山東姑娘不會女紅不要緊,烙不好煎餅卻會成為剩女,在父母輩的諄諄教誨下,當年的一個個山東姑娘掌握著煎餅制作大法,在山東將煎餅發揚光大。
山東煎餅有多好吃?
咱山東老鄉蒲松齡就對煎餅一往情深,可謂煎餅的鐵桿“粉絲”,并專門寫下一篇《煎餅賦》。
在他的筆下,山東煎餅樣子是那樣美
—— “圓如望月,大如銅鉦。薄似剡溪之紙,色似黃鶴之翎”
味道是那樣好
——“三五重疊,炙烤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遠飄。”
吃上它,又能充饑,又能養生
——“晨一飽而達暮,腹殷然其雷鳴。借老饕之一啖,亦可以鼓腹而延生。”
被煎餅“俘獲”的不僅有文豪還有將軍。
民國年間的抗日愛國將領馮玉祥,在泰安隱居期間,不但愛吃煎餅,還把煎餅稱作“抗日餅”,極力提倡用煎餅做軍食,他還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一本《煎餅——抗日的軍食》小冊子,詳細介紹了制作煎餅的原料、方法和煎餅的營養價值等。
事實上,煎餅還真發揮到了軍糧的作用,特別是在解放戰爭時期。
淮海戰役時,臨沂、棗莊的煎餅源源不斷地跨過京杭大運河,送到徐州戰場,立下了保障奇功,沂蒙紅嫂攤煎餅送士兵充軍糧也成為一段佳話。
看著粗獷的煎餅,制作過程其實非常細膩。
在山東人眼里,是糧食就能做成煎餅。
山東煎餅沒有任何添加劑,原料就是糧食本身,將原料磨成糊糊,就可開始攤制。
麥子煎餅、玉米煎餅、小米煎餅、高粱煎餅、地瓜煎餅……目前流傳下來的各類煎餅都是經典配方。
配方里飽含了滿滿的智慧:
剛下來的新麥子不好攤,陳的小米會發苦;純麥子的煎餅要將麥子燙一遍;有些地方在磨糊前,兌入三分之一或一半的“熟料”,這樣磨出來的糊子容易攤制,出品的煎餅柔軟好吃;地瓜干在磨制成面后,要用水浸泡,把地瓜面里的黑水浸出……
一張標準的山東煎餅,需要提前一晚浸泡原料,再用石磨細細碾磨,想要圖快,得到的顆粒也會過大,影響口感。磨好的煎餅糊子再進行攤制。熱乎的煎餅不能直接裝袋,還要經過晾涼折疊工序,是真真的需要慢工出細活。
在山東,以煎餅為主食的地方一般集中在泰安、萊蕪、臨沂、日照等魯中和魯東南地區,但是在山東各個城市你絕對找不出兩張一模一樣的煎餅。
按照大分類區分,煎餅一般分為攤的、刮的、滾的。
攤煎餅的做法最普及,蒲松齡家鄉淄博淄川的特色煎餅。
刮煎餅的代表方陣是泰安,這種煎餅在磨好糊后,要經過一段時間發酵,攤出來的餅更薄,略帶酸味,又叫酸煎餅。
濟南煎餅的頭牌糖酥煎餅,在煎餅糊子中創新的添加了糖,煎餅搖身一變成了小清新,成功擠入精致小吃行列。
甜系列有了,鹽系代表菜煎餅是滕州特色,在攤好的煎餅里包入豆腐末、粉條、韭菜、蝦皮等加調味品攤熟成為豪華餡料,餡料之上再蓋一張煎餅交替攤制就是菜煎餅。
但是要說山東煎餅里當之無愧的明星,還屬登上《舌尖上的中國》的臨沂滾煎餅。滾煎餅更具特色,一般用于質地比較粗糙的地瓜煎餅,不用糊子,是用面團在鏊子上多次滾動而成,滾滿一層,攤熟的煎餅就可以揭下來。雖然模樣不怎么平整,但是卻以原味取勝。
山東煎餅可以干著吃,泡著吃,單精髓還在于“卷”著吃。
一張煎餅,可以包裹魚肉青蔬,可以容納酸甜苦辣,能夠卷下整個世界。
卷煎餅的基礎搭配是蔥段和豆瓣醬,但這并不是全部。
煎餅配煎豆腐加蒜泥,是蔥蒜派的另一佳作。
煎過的豆腐外表酥脆,內里柔軟,蒜汁浸透著煎餅,既升華了味道還軟化了煎餅。
煎餅配炸黃鯽子魚,是山東沿海的小確幸,魚炸的酥脆,卷進煎餅里連骨頭一起吞下,鍋里剩下的魚油也不浪費,放一張煎餅進鍋,煎餅分分鐘煎成香氣十足的魚味薄脆。
卷烤串炸串,是年輕一代的煎餅吃法,更符合煎餅卷一切的要義。
一口下去有肉有菜,混著燒烤炸物的迷人香氣,是山東版深夜食堂的頭號種子。
如果問老一輩煎餅吃法,他們絕對會推薦兩種簡樸但是味道不簡單的搭配,那就是煎餅配豬油+醬油(醬油和豬油混合用干的煎餅泡著吃)和煎餅配白糖的靈魂吃法。
煎餅看似一張薄紙,承載的卻是山東人的集體回憶,它喂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山東人,在貧困年代,它曾經是家家戶戶賴以生存的主食,老一輩闖關東的山東人還把它帶去東北,作為最初踏入東北的謀生手段。
一張張煎餅,滋養了億萬山東人,賜予齊魯兒女走南闖北的膽量,也體現了齊魯兒女海納百川的寬厚……
這最踏實、平凡的味道,卻是最持久的回味!參考資料:
蒲松齡的《煎餅賦》、馮玉祥《煎餅:抗日與軍食》、王仁湘《煎餅:鏊子煎出的歷史滋味》微信公眾號“福桃九分飽”“蘭陵笑俠”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禹亞寧 策劃 高翔)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