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21-02-09 08:22:02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丨山東陽信:牛人 牛村 牛產業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濟南2月8日電(記者邵琨)下午三點半,剛送走一批客戶,大營村黨支部書記馮玉在就趕緊回到辦公室。快過年了,村干部在等著和他商量給村民發福利的事情。
“80歲以上的每人500塊錢,70歲以上的每人300塊錢……咋樣?”他問道。“還有當老師的。今年村里還有得大病的,也別落下。”村委會成員提醒說。
每年春節臨近,大營村都有一筆支出給村里人發福利。“今年大概三萬六千元。”馮玉在說。
在以前,這是難以想象的。山東省陽信縣有15個少數民族村,肉牛養殖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但養殖規模小、養殖水平不高、銷路不暢,好幾個村陷入貧困。大營村870人,其中貧困人口150人。
“越窮事兒越多。”馮玉在說。“誰家少得了一分,誰家多占了一點兒,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可有些人甚至耍無賴。”
臟亂差、上訪戶多,是當年大營村給外來人留下的第一印象。那時候,大營村的姑娘都嫁到別的村去了,村里的小伙兒卻娶不來媳婦。
2009年,在北京從事肉牛銷售的馮玉在,已在全國肉牛銷售市場上小有名氣。他回到家鄉大營村,成立山東借箭牛業發展有限公司,幫群眾解決賣牛難的問題。
幾年后,村里養殖的肉牛銷路問題逐漸解決。2011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在上級政策幫扶下,馮玉在先后幫村里修路、安裝路燈、挖排水溝。
基礎設施好了,村里的產業該發展了。“首先就要改變養殖習慣,在專門的地方養。過去,我們村人畜混居現象嚴重,家里味道很大。”馮玉在說。
農歷臘月二十六,在村頭的集中養殖小區里,一排排牛舍整齊劃一,一頭頭黑牛在悠閑地吃著草料。搬入養殖小區的楊丙健從在自家院子里養十幾頭牛的規模,發展到如今的100多頭。他說:“現在整個養殖小區有3000多頭牛。”
“規模上來了,貸款也容易了。村里的牛事業帶動周邊好幾個村呢。飼料、疫苗、獸醫、裝卸工等等,一個電話很快就會來。”楊丙健說。
養殖規模上來了,肉牛的糞污處理成了難題。不久前,大營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引進了國家“千人計劃”人才,利用畜禽糞便生產有機肥。
在陽信五色土生物科技肥業公司,一袋袋有機肥整齊碼放,工人駕駛著鏟車將肥料運到小卡車上。“現在正是農民準備肥料的時節,每天都賣好幾噸。”馮玉在說。
幾天前,楊丙健剛賣了20頭牛。記者問他今年收入怎么樣?他謙虛地擺擺手說:“沒幾個錢。”
“一頭牛最少賺2000元,再加上飼草料,今年少說也掙了100萬元。錢賺沒賺到咱不知道,反正在城里最貴的小區買了房子,還有小汽車。”馮玉在馬上給他揭了底。
楊丙健說:“去年行情更好,一頭牛就能賺5000元。我們養殖戶高興地都快蹦起來了,村里人走路都帶風。”
這幾年,大營村利用土地和上級扶持資金等入股借箭牛業,采取“保底收益+入股分紅”的模式。大營村每年村集體保底收入10萬元。村集體不僅承擔了村民的衛生費,還在村里倡導尊師重教。“村里有17個老師,每年村集體都給他們發福利,還給考上大學的孩子每人贊助1000元。”馮玉在說。
大營村村民的養牛事業搞好了,村里的矛盾大大減少。“村里人人都琢磨著怎么能把牛產業做得更大,誰還有心思糾結那些雞毛蒜皮。”
這些年,大營村村民穿著打扮也講究起來。“出門穿皮鞋,開小汽車,誰能瞧不起咱養牛的?”楊丙健說。
“現在村里主要是屠宰加工、精細分割。來年就有深加工項目,下次你來的時候,村里就有自己加工的牛肉食品了。”馮玉在說。(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