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21-03-15 16:04:03
原標題:村美人和新畫卷——新時代濰坊“三農”之變·農村農民篇
來源:人民網
來源:濰坊日報
專家點評
濰坊“三農”的優勢在產業,把鄉村產業優勢轉化為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優勢,是創新提升“三個模式”的關鍵基點。創新提升“三個模式”三年來,把產業經營模式升華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現實途徑,協調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鄉村變得更加美麗宜居,農民更有獲得感幸福感。這三年,農村面貌大為改觀,通過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生態系統修復、基礎設施升級,讓村莊水、電、路、氣、垃圾治理、污水處理、水利設施等硬件“硬”起來,農村教育、文化、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范圍不斷延伸。這三年,農民面貌日益改善,通過著力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著力壯大村集體經濟,著力推動農民思想觀念、素質能力、行為方式現代化,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迅速壯大,有力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創新創業。這三年,治理面貌顯著提升,通過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選好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完善“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為農村美、農民富提供了堅強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我們理應緊緊圍繞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總目標,以創新提升“三個模式”的新實踐,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實現高質量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濰坊市改革發展研究中心賀紹磊
春回大地,生機勃發,一幅生產美產業強、生態美環境優、生活美家園好的“三生三美”濰坊風情畫卷正在濰坊大地上徐徐展開。
三年來,濰坊全方位探索和實踐五大振興,提升和豐富“三個模式”的內涵,實現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一個個散落在雋永畫卷的新時代美麗鄉村更是脈動濰坊鄉村振興的題眼。
三年來,通過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美麗鄉村建設“四一三”行動,聚焦聚力農村“七改”,優化鄉村公共服務,推動鄉村綠色發展,濰坊已全面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美麗鄉村的全景畫像正濃墨重彩地呈現著鄉村振興的底色。
三年時光,回望濰坊“三農”創新之路,我市在突破治理主體、治理體系、治理效能上創新作為,蹚出了一條提升農業綜合實力、改觀農村整體面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提振干部群眾精神狀態的新路徑,濰坊大地上凝聚起的鄉村振興“精氣神”,激發出鄉村治理的內生力量,不斷加速著鄉村振興的進程。
典型引領,共治共享——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走深走實
推進鄉村振興,找準路徑至關重要。無論是鄉村振興還是美麗鄉村建設,產業做好了,但如果沒有一定的治理體系和制度是走不長遠的,所以要將治理體系末端化,深入到村民的精神面貌,滲透到民風、家風中,讓鄉村充滿精氣神,才能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同頻共振。
三年來,我市以創新提升“三個模式”、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為抓手,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路徑,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市涌現出了一批帶動能力強、示范效果好、可復制推廣的“過硬黨支部”“鄉風文明村(社區)”“平安鄉村”先進典型,有效解決了鄉村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難點、痛點、堵點問題。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在農村深化改革中,我市把鄉村治理的作用貫穿到經濟發展全過程,把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嵌入鄉村振興的實踐,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的優越性,不斷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提升鄉村治理能力。
我市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實施意見》,堅持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方針,健全“遇事多商量”的自治制度,完善“解決問題靠法”的法治機制,推進“有話好好說”的德治實踐,深化“四議兩公開”民主管理,狠抓過硬黨支部、文明新風、平安鄉村“三大建設”,突出“三資”管理、移風易俗、環境整治“三大任務”。
坊子區坊安街道洼里村固本強基,打造新時代活力洼里村;壽光市洛城街道東斟灌村探索“三自”治理,推動鄉村振興;青州市邵莊鎮馬石西村建立起了村、巷兩級村莊治理體系,推行“街坊議事”制度,議出鄉村治理新氣象,打通了鄉村治理的“最后一米”……一個個過硬黨支部在鄉村振興路上尋找“新坐標”,建設美麗鄉村(社區),凝心聚力惠民生。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還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么樣。三年來,濰坊在全市培育家風正、民風淳的良好氛圍,讓農民精神強起來,為鄉村發展匯聚新動能。
高密市闞家鎮松興屯村的蛻變有目共睹,“產業發展了、居住條件也改善了,行為習慣卻還是原地踏步,文明的窮根也得拔掉!”松興屯村“兩委”班子用一套村規民約“樹”起一股文明新風。
如今的松興屯,既有“倉廩實衣食足”的物質生活,更有“崇禮節知榮辱”的社會風氣,是名副其實“近者悅,遠者至”的全國文明村。
社區改造后,基層黨組織怎樣服務?朝哪轉型?壽光市洛城街道屯西村面對“平房”變“樓房”、“農村”變“社區”、“村民”變“市民”的巨大變化,強產業、抓治理、精服務、提品質,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下的鄉村善治新路子,成為遠近聞名的善治幸福村、省級文明村,成為普通農業村向城市新社區轉型的典范。
典型引路,我市扎實推進3個國家級鄉村治理示范村,1個省級示范縣、1個示范鎮、5個示范村和15個市級示范鎮街、228個示范村創建,總結推廣省級鄉村治理典型案例3個、市級60個,試點先行、典型引路,以點帶面,點面結合,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成效和水平。
鄉村振興服務隊48支、480人沉到鄉村,走進田間地頭。選派564名第一書記進駐村集體經濟薄弱村,轉化軟弱渙散黨組織302個,創建五星級村黨組織1863個,18774人進入村黨組織書記后備人才庫。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鎮、村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農村黨員在鄉村治理中當先鋒作模范,村黨組織挑大梁、唱主角,支部、黨員和群眾組織起來抱團發展,群眾對鎮村黨組織有了依靠,鎮村基層治理也有了抓手。
就拿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來說,市農業農村局在調查中發現,我市發展“村社合一”有著現實條件,將破解村集體經濟基礎整體還較薄弱難題的“小切口”落在了“村社合一”這一關鍵處,引導各村結合產業基礎、地理條件、資源稟賦等因素,實行一村一策,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探索出多種類型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有序推進、穩扎穩打、取得實效。
支部舉旗、抱團發展,通過大力實施《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三年行動計劃》,積極引導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建立起了群眾和集體經濟利益緊密連結的共同體,高密市麗珠源種植專業合作社,昌樂縣華安瓜菜專業合作社、青州市南小王晟豐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一批叫得響、效益好、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典型在希望的田野上星羅棋布。
50個合作社被選樹為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典型案例,總結推廣9條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截至目前,全市實現“村社合一”的合作社達4286家。全市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的村占比達79.37%。
正是通過黨建帶社建、黨員帶群眾,村級工作出現“熱點不熱、難點不難”的可喜局面,一些原來“默默無聞”的黨員、群眾主動走上“前臺”,從“各掃門前雪”到開始關心村集體,處處帶頭、事事爭先,農村面貌發生顯著變化。
昌樂縣五圖街道庵上湖村從無資源優勢、無區位優勢、無產業優勢的“三無村”,到如今發展成為村級班子強、產業基礎好、村集體寬裕、村民富裕的先進村、示范村,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全國科普惠農先進村”“山東省美麗休閑鄉村”“山東省旅游特色村”等榮譽稱號。
“村里有自己的農殘檢測中心,不定期對每個種棚戶的瓜菜進行檢測。檢測結果納入積分制管理,年底的分紅根據積分來。”通過積分量化考核,充分調動起社員抓好瓜菜質量的積極性,打響“庵上湖”食品安全品牌。
庵上湖村在農產品安全上實行的積分制,逐漸推廣到了整個鄉村治理過程中。積分管理寫入村規民約,移風易俗、村居環境、黨員干部考核等都包含在內,與評先樹優、村內福利等結合起來,這些創新之舉正是濰坊大地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動寫照。
我市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和“雪亮工程”,劃分基礎網格12044個,配備網格員21118名,選聘村(社區)法律顧問1437名,覆蓋全市所有村(社區),農村社會治安持續向好。
各縣市區均建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成鎮(街道)文明實踐所152個,村(社區)文明實踐站6401個。
“軟實力”成為“硬支撐”,它們共同為鄉村振興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精神動能,推動“五個振興”在濰坊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外修顏值,內修氣質——讓美麗鄉村更加宜居宜業
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肯定的“三個模式”以及“全國農業看山東、山東農業看濰坊”的金字招牌,這其中既有對農業產業化、品牌化的肯定,又有對濰坊干部群眾創新創造、苦干實干的肯定,更包含著對這片希望的田野的更大期望和更高希冀。
美麗鄉村,人人向往,那美麗鄉村究竟美在何處?
濰坊給出的答案是,美麗鄉村,美在顏值,美在氣質,更要美在老百姓心里。
濰坊給出的路徑是,建設美麗鄉村就是要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一方面保護好鄉村生態環境,一方面把生態資本變成富民資本,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共融共生。
我市學習推廣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作經驗,狠抓以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探索鄉村環境整治模式,外修顏值,內修氣質,全力繪就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鄉村振興,生態建設是牽引。留得住青山和綠水,記得住鄉愁和田園,打造更加生態美麗的優良人居環境,我市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振興的“先手棋”,堅持把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作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加快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讓農村更加美麗宜居。
綱舉而目張,我市成立由市委副書記任組長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領導小組,組建市人居辦,統籌協調、調度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各項任務。
制定《濰坊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實施方案》,成立包保工作組采取“明察與暗訪”相結合方式,對縣市區(開發區)開展“四不兩直”暗訪檢查,層層傳導壓力,督促整改提升。
制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驗收認定辦法》,明確7大類、24項重點任務,21個市直部門逐個明確任務清單和實施方案,實行項目化、清單式推進。
實施農村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和鄉村水環境治理專項工程,探索推廣適合農村特點的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方式,基本消除農村黑臭水體。
健全完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與管護機制,大力推進農牧副產物資源化利用,推廣使用糞源有機肥,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按照省美麗村居建設“四一三”行動要求,充分發揮省級試點村示范引領作用,建成一批地域文化鮮明、建筑風格多樣、田園風光優美的美麗村居。開展“百村千鎮”景點景區創建活動,以景區標準規劃建設一批示范村莊。
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科學選擇改廁模式,加快農村公共廁所無害化建設改造。2020年,全市改造提升農村廁所13.5萬戶,累計完成115.06萬戶,改廁比例達到92.36%,300戶以上自然村農村無害化公廁全部建成。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著力打通資本、人才、土地等要素在城鄉之間的雙向流通渠道,推動公共服務下鄉,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6449個計劃實施“戶戶通”的村莊已全部完成。
村規民約、保潔員、門前三包、街巷長等制度全面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五有”長效管護機制基本建立。
到2020年,我市創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42個,累計達到174個;創建美麗庭院11萬戶,比例達到15.3%。
壽光市被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壽光市洛城街道矢志建設“產業強、環境美、文化好、治理善、農民富”的鄉村集聚區,全力打造省級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在加速現代農業持續突破的同時,在補齊農村短板上精準發力,推動美麗村居涅槃蝶變。
目前,該鎮22個村全部實現“戶戶通”,建成8個精品示范村,牟城、寒橋、堯水三大片區22個村形成漢風唐韻主題集聚區,構建起“亮點閃耀、主線精彩、片區錦繡、全面美麗”的格局。
走進該鎮寨里村,徜徉在8米寬的“銀杏大道”“彩虹大道”兩條特色村路上,走過村西的“唐風寨里”廣場,再看村東建設了文化活動中心,“漢風唐韻”新農村撲面而來。“現在是環境優美,產業發達,日子越過越好。”這是村民最深的感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全市已累計投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資金176.88億元,讓鄉村真正體現生態美、環境美、自然美。
2020年,我市順利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省級驗收。
回望過去三年,我市著眼農村人居環境這塊短板,建立多渠道資金籌措機制,有著創新提升“三個模式”使命的濰坊沒有止步,他們在千里沃野上精耕細作,在千村萬戶用心用力,引導推進城鄉融合、三產融合、三生融合、種養融合,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促進城鄉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吸納更多要素資本投入鄉村振興,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田園風光、森林村莊、美麗家園。
諸城市南湖生態經濟發展區生產園區、生活社區、生態景區“三區”共建共享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研究樣本。
南湖區充分利用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社區化兩大優勢,以生活社區為單元,以生產園區為支撐,以生態景區為底色,深入推進“三區”共建共享、融合發展,讓農民群眾生活在社區、就業在園區、休閑在景區,匠心打造了省內獨樹一幟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工程,常山示范區以位列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被評為山東省首批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并作為片區發展的標準化在全省推廣。
南湖區推行“龍頭企業+社區公司+種養農戶”運作模式,由傳統的“農戶融資、農戶投資”為主轉變為“企業融資、企業投資”為主的建設、運營方式,實現資本精準投放、高效利用,走出一條借助市場優勢、做活土地文章、帶動農民富裕的共贏之路。
其中蔡家溝村招引萬興集團來此投資,建設投資2億元、占地6000畝的蘋果樂園田園綜合體,目前,該村1100畝土地全部流轉,農民每年可獲得土地租金800元/畝,僅此一項,戶均年可增收3500元。
南湖區“三區”共建共享實踐,突破了原來主要以龍頭企業帶動、三產融合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格局,實現了在經濟發展前提下同時帶動生態、組織、文化等超越村級層面重新配置資源的全面振興,賦予了“諸城模式”新的時代內涵,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踐中走在了前列。
從美到興,城鄉一體——共同富裕激活內生動力
建設美麗鄉村,生活富裕是根本。
2020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51元、增長6.3%,連續兩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99:1,小于全省(2.33:1)、全國(2.56:1)。
這組數字的背后折射著濰坊由美到興,城鄉一體化發展,走向共同富裕的暖色調。
回溯濰坊一路大刀闊斧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為了讓老百姓擁有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美麗鄉村建設成果更好地惠及村民,濰坊進一步激活美麗鄉村建投的內在動力,奏響讓村民富起來、讓村社強起來、讓村莊興起來的協奏曲。
三年來,濰坊通過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打通制約鄉村振興資源要素瓶頸,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優化“人”“地”“錢”等要素保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以臨朐縣柳山鎮為例。在2016年以前,柳山堪稱臨朐“位置最偏、村莊最散、農民最窮”的鄉鎮,為此,將破貧解困的棋子落到了盤活土地等資源要素、推動區域經濟發展這一核心和關鍵上。
到2020年,全鎮共流轉土地近1.8萬畝,簽訂開發合同56項、總投資近2億元,增加就業崗位4000余個,新注冊專業合作社22家,新增家庭農場27家。
土地一盤活,原先產值不足千元的山嶺薄地,通過富硒種植、加工增值和品牌營銷等手段,迅速躋身“萬元俱樂部”,鄉村的經濟體量迅速增加,人財物等各類要素實現了回流鄉村、潤澤鄉村。
“85后新農人”尹國鵬回柳山建起占地4000畝的家庭農場,構建“育苗+種植+冷藏儲運+銷售+水果深加工”產業鏈,已是柳山的農村電商領航人尹國鵬帶動周邊300多戶農戶,每戶年增收達4.5萬元。
在濰坊,像柳山這樣“村村參與土地流轉、全鎮發展規模經營”的鎮村越來越多,全面帶動全鎮產業落地,產業融合發展,農民共同富裕的多贏效應。
在脫貧攻堅大局中,濰坊充分彰顯農業大市的擔當。
在2018年基本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上,2019年以來,濰坊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圍繞處理好針對性與整體性、特殊性與普遍性、階段性與長期性的關系,在體制、機制、規劃、政策、隊伍、舉措六個方面積極探尋兩大戰略的有機銜接,打好組合拳,畫好同心圓,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保駕護航,為全方位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奠定優勢。
諸城市皇華鎮華山農林榛子扶貧產業園,實現收益61.42萬元,累計幫扶建檔立卡享受政策貧困戶1809人次。寒亭區西甜瓜全自動分揀包裝流水線車間扶貧項目,獲得收益全部用于周邊13個村享受政策貧困戶的幫扶以及村內公益事業發展……
昌樂縣紅河鎮推廣“黨支部+合作社+項目+貧困戶”辦法,帶來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雙贏,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紅河從貧困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小事著手,精準發力、靶向施策,創新實施了扶貧“五小工作法”等,下足繡花功夫,通過“小康道”“小暖包”“小藥箱”“小分隊”“小菜園”等“小事”做好了精準扶貧“大文章”,貧困群眾滿意度100%。
……
這些脫貧攻堅實踐中探索出的扶貧繡花功夫“五小工作法”“五個融入”物質精神雙脫貧模式、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六個銜接”等“濰坊戰法”,讓脫貧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實現16.9萬戶、36.8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337個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全部摘帽退出。
其中,全市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11.86億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941個,項目收益帶動貧困人口12萬人次。
為新農村“造血”,讓人氣回歸,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所在,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
三年來,我市加大從高校畢業生、農民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退伍軍人、機關事業單位優秀黨員中培養選拔村黨組織書記力度。注重選拔優秀年輕干部擔任第一書記。開展鄉村之星選拔活動,市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經費用于職業農民學院培養新型高素質職業農民。
“新農人”勇立潮頭,“農民”正由身份向職業轉變。
在壽光市,返鄉或者大學畢業后直接回家種棚的年輕人比例明顯增多,為大棚蔬菜種植帶來了新活力。其中,壽光冬暖式大棚發源地孫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回鄉種棚的大學生已經超過30人。
在臨朐縣,還有被譽為鄉村振興“三匹小馬”的“燕窩農場”場主馬云強、“玫瑰莊主”馬瑞典、“電商達人”馬賽……正是這些“后備軍”讓農民成了有尊嚴的“綠領”,讓農業更有奔頭,讓農村更有生命力。也正是他們,用新技術、新平臺、新理念讓土地生金,在鄉村振興版圖上描繪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正是在創新提升“三個模式”的鄉村振興大潮中,讓越來越多返鄉的“燕子”留得住、沉下去,融入到鄉村振興的大潮中,長出筋骨,習得水性,成為新時代的鄉村弄潮兒。
濰坊出臺支持鄉村人才振興系列政策,建立農業農村領域大學生和高層次人才招引機制,引導高層次人才向農業農村流動,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強化人才支撐,點燃了鄉村振興的“加速引擎”。
一系列舉措或現象的背后,是“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的轉變,是“農民現代化”的進程在加快,這既是農業現代化的人力保障,又是鄉村振興的力量源泉。
2021年,農歷牛年,又一個“歷史時刻”,又一個“關鍵時間”。
站在新的起點上,如何讓濰坊農村更美,更有生機,更有活力,讓“三農”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濰坊把鄉村治理放到現代化高品質城市建設全局中去謀劃,圍繞鄉村宜居宜業,著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賦予“三個模式”鄉村融合發展新內涵。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一批美麗宜居村莊、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在擘畫、在塑形,奏響了一曲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的“大合唱”。
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秉承這樣的理念,我市堅持規劃引領、有序推進,先規劃、后建設,不規劃、不建設。按照村莊布局規劃完善多規合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規劃,有序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讓鄉村居民生活品質明顯改善,我市因地制宜,立足特色,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科學制定規劃,打造美麗鄉村“濰坊樣板”。到2021年,我市將建成500個以上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37個市級以上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制定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計劃,建立完善農村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讓美麗鄉村更有時代氣質。
……
立足新發展階段,樹立新發展理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以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濰坊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育先機開新局,濰坊農村的高質量蝶變已經翩翩起舞。
一張張藍圖成為現實,一幅幅畫卷徐徐展開,在這片升騰著希望和夢想的熱土上,承載著創新提升“三個模式”的濰坊“三農”巨輪,不負時代不負使命,一往無前,駛向更開闊的未來。(王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