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圳特區報
2021-03-18 06:13:03
原標題:老舍與青島
來源:深圳特區報
◎ 王溱
老舍一生寫了上千萬字的作品。這些作品是在不同地方完成的,青島也是其中一處。
老舍于1934年來青島,先在國立山東大學教書,1936年夏他毅然決然地辭去了教書工作,專心致志創作。這讓許多人愕然。當時兩個孩子舒濟、舒乙已出生,一家四口的生計全靠老舍的工資維持,現在老舍竟然“自我了斷”經濟來源,生存如何支撐?
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的教授,特別是名教授有相當的社會地位,月收入都是三位數,老舍不但有三百大洋的固定工資,還有源源不斷的稿費進賬。或許正是基于有這個“保障”,老舍才敢于向“工資”說“拜拜”。當然還有更重要一點,老舍要做一下“實驗”和“挑戰”:憑借稿費照樣可以過得很好。
雖然“無收入”,但老舍并沒感覺到“困窘”,不像當年在英國,年薪只有250英鎊,羞澀而困頓。那時一個普通的英國學生,每年的花銷至少要300英鎊,名校則要400至500英鎊。可憐的收入,既要維持自己的生活,又要供養遠在國內的老母,捉襟見肘可想而知。盡管在此期間老舍寫出了《二馬》《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三部長篇小說,但創作之外的異國他鄉生活卻沒有給他帶來太多的“滿足”和“樂趣”。而在青島情形大不一樣,有吃有住有穿有歡樂,想去哪兒隨心所欲。老舍先住在萊蕪一路,后遷至金口二路,之后又住在黃縣路,也就是今天的“老舍故居”,位置和條件越換越好。
在這所幽靜的歐式住宅里,老舍全身心投入到寫作。寫累了就在小院里練練拳,玩玩棍棒,還跟在草地上爬來爬去的小舒濟玩耍一會兒,逗她開心,或者抱在懷里喃喃細語。濃濃的骨肉情,讓老舍感受到人世間的真情所愛,此時他全然沒有了流落他鄉孤獨傷感的情緒,而是被家庭的溫馨緊緊裹住,任自己創作的激情肆意迸發,勢不可擋。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中期,青島處于一種表面的“安定”狀態,老百姓在“平靜”的生活中,過著平淡的日子。老舍可以不受任何干擾,無論是政局,還是民情,都不影響他專心杜撰自己構思已久的“祥子”的故事。當然社會表面的平靜并不意味著老舍的心里就平靜。此時他創作激情里正翻滾著一股悲憤和沖動:對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弱者寄寓深切的關懷和同情,對摧殘人的社會進行無情的否定。
創作空隙老舍會手夾香煙,走出院門順著黃縣路漫步而行,到旁邊的東方菜市場找候客的黃包車夫拉會呱,聽他們訴說艱難心酸的苦力生活,吐訴心中憤憤不平的怨氣,而這說來無意,聽者有心的話題,卻成了老舍小說的素材。所以,誰能說《駱駝祥子》里沒有青島黃包車夫的影子,誰能斷言“祥子”身上沒有青島“苦力”的元素?
黃包車夫們對文質彬彬的老舍充滿敬意,在他們眼里老舍是“另類”:可敬卻又可親。每次老舍會把自己的香煙分發給黃包車夫,再用那好聽又柔和的“京腔”與車夫們對話。車夫都愿意回答老舍的疑問,老舍也深深感受到自己被“高看”和“敬仰”,這跟在英國公寓里因“窮酸”被侍女刻薄地奚落截然相反。人格的平等和尊重,無形中更能使人增強自信心和創造力。《駱駝祥子》一經出版,洛陽紙貴。老舍說,這是他最滿意的一部作品。
“人民藝術家”是與人民血肉相連的。《駱駝祥子》融合了底層大眾的心聲,他們沒有文化,不知道如何喊苦,但老舍替他們喊了出來。“喊”得整個文學界耳目一新,“喊”得這個社會為之一震。完成這個使命,老舍是在青島。所以,青島是老舍的“福地”,她給了老舍生存發展壯大的土壤和環境,并大度而熱情地將其擁抱在懷中。老舍無法割舍對青島的感情,當他滿懷激情寫出《五月青島》時,人們就應該就能夠從中讀出那飽滿的情懷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