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21-03-29 03:08:03
原標題:三年去“舊”立“新” 山東跑出動能轉換“加速度”
來源:科技日報
增長超6.6%
到2020年底,在“三年初見成效”的交卷時刻,山東省GDP增速穩居全國第三,經濟總量達7.3萬億元,“十強”產業增加值增長超過6.6%。而“五年取得突破”列出的19項規劃指標,有7項已經完成。
今年全國兩會上,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獲批通過。該計劃中,“大力推進山東新舊動能轉換”12個字赫然醒目。
這句話顯然有的放矢。
早在2018年,國務院就批復《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一場具有典型意義的新舊動能轉換試驗就此啟動。此后,山東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規劃——一年全面起勢,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
到2020年底,在“三年初見成效”的交卷時刻,山東省GDP增速穩居全國第三,經濟總量達7.3萬億元,“十強”產業增加值增長超過6.6%。而“五年取得突破”列出的19項規劃指標,有7項已經完成。
這些成績的取得并不容易。
“幾年來,我們經受住了經濟負重轉型的陣痛、多重矛盾交織疊加的壓力、各種重大風險的挑戰、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沖擊……”回顧過去三年,山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周連華表示,山東如期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三年初見成效”的目標,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既是使命,也是挑戰
盡管GDP在全國處于探花位置,但長期以來,山東背負著巨大壓力。
“山東是個經濟大省,但不是經濟強省。”去年,山東省常務副省長王書堅接受采訪時坦陳,長期以來,山東經濟結構偏“重”,能源資源消耗比較大,比較典型的就是“三個天花板”——能耗、排放、土地。
比如,作為傳統工業大省,當時山東能源消耗占全國9%。其中,煤炭消費量占全國的10.6%;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指標總量全國第一。山東耗費了大量能源、產生了嚴重污染,但2017年單位生產總值財政貢獻率只有8.39%。
“天花板”之下,山東巨輪到了不得不調向的時候了。此時,作為首個新舊動能轉換試驗區國家戰略的落地,成了山東轉型的寶貴機會。
“如果我們的發展方式濤聲依舊、產業結構還是那張舊船票,就永遠登不上高質量發展的巨輪。”2018年春節后的首個工作日,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在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振聾發聵,“我們承認差距,但絕不甘心差距!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才是唯一出路。”
對于好面子的山東人來說,產業結構調整,傳統思維轉變,承認差距是解放思想的第一步,更需解決的深層問題是新舊動能轉換。回答這一問題,需要智慧和魄力。
如何轉?痛定思痛之后,山東毅然提出“三個堅決”:堅決淘汰落后動能,堅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堅決培育壯大新動能,持續推進“騰籠換鳥、鳳凰涅槃”。
“三個堅決”背后,思路已然清晰。山東人明白,“騰籠換鳥”的第一步是做減法。只有甩掉低端產能,“空出籠子來”,讓優質資源向高端產業和項目集中,為培育新動能釋放空間。
三年里,山東頂住GDP下滑壓力,累計出清“散亂污”企業11萬家,占全省企業總量3%以上;省級化工園區由199家壓減到83家,減少了六成;壓減煤炭消費量1億多噸,壓減鋼鐵產能占全國1/10……
轉型之難,在于刮骨療傷;破舊之后,迫切需要立新。
山東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哪些產業可擔當新動能?經過反復遴選,山東最終梳理出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強”產業作為支撐發展的新動能。
危中搶機,困中破局
2020年夏至日,從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傳出的一則好消息讓國人熱血沸騰——時速高達600公里的磁懸浮樣車在磁懸浮試驗軌道上試跑成功。對于創造歷史,他們并不陌生。
之前,中國首列時速200—250公里、首列時速300公里、首列時速350公里“復興號”動車組……都是他們的手筆。
在“十強”產業中,這屬于高端裝備領域。
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費洪平指出,山東大力實施“萬項技改”“萬企轉型”,“四新”經濟投資占比超50%,這種打造“十強”產業的方式,不只是扶持一個個龍頭企業,也不僅是完善一條條線性產業鏈,而是試圖營造一片片產業集群。每個產業集群包含龍頭企業、產業鏈上下游以及眾多相關聯的科研單位、金融機構、其他中介服務機構,從而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產業生態體系。
以中車四方為龍頭,以中車四方車輛研究所、四方龐巴迪等軌道交通裝備企業為骨干,山東規劃出一個青島軌道交通產業集群。目前,該產業集群已被納入首批66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之一。
上述“領頭雁”引領下的產業矩陣,山東省有73個,總規模達4.5萬億元,7個集群入選全國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數量居全國首位。在去年復工復產期,這種雁陣型產業集群體現出其資源配置力、抗風險能力的優勢。
“十強”產業不僅涵蓋了一二三產業,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也是各占一半。如果說新興產業是贏得未來競爭的關鍵,那么,科技創新加持下,傳統產業也能成為新“風口”。
每一粒麥子要經過高科技的淬煉,走5.2公里110道工序才能變成各種食用面粉;將每一粒玉米“吃干榨凈”,變為食用葡萄糖、藥用葡萄糖、果糖、玉米油等幾十種產品。2020年,山東成為全國首個農業產值超萬億的省份。
以1%的淡水,6%的耕地,山東為國家貢獻了8%的糧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13%的水產品、16%的花生。追根溯源,改革創新改變了傳統農業。而分析“十強”產業,綠色化工、現代高效農業、文化創意、精品旅游、現代金融5個產業都屬于傳統改造升級形成的產業。
2020年終盤點,山東“3.6%”的經濟增速頗為亮眼。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全年利潤分別增長75.4%、32%、29.9%和25.8%。
新動能的崛起,破解了山東長期以來的“老大難”問題——“十三五”時期,山東以1.2%的能耗增長支撐了6%的經濟增長。
人到半山路更陡,唯有頭拱地、往前沖
“當下,山東新舊動能轉換三年初見成效,正處于‘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費洪平這一觀點可謂精準。從“三年初見成效”到“五年取得突破”,乃至“十年塑成優勢”,山東的動能轉換之路仍處于半程發力階段。
盡管三年成效不錯,但現實仍然嚴峻。
2021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不回避矛盾:傳統產業和重化工業占比較高,“四新”經濟比重偏低;創新支撐力不強,企業創新活力不足,高層次人才匱乏,創新投入產出比不高……
去“舊”,山東將以更大力度堅決淘汰落后動能——在建項目凡沒有落實產能替換和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的,一律叫停;新上項目凡不符合環保、安全、技術、能耗等標準的,一律不得開工;對鋼鐵、地煉、焦化、煤炭、水泥、化工等重點行業,分類劃定加嚴“標準線”,達不到標準的限期關停……
立“新”,科技被認為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引擎,山東正醞釀以超常規舉措構建全域創新體系。
記者了解到,山東省委已決定,整合現有各類科技工作協調機構,成立省委科技創新委員會,統籌重大規劃、戰略工程等。同時,計劃今年省級財政科技投入增長10%,力爭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5%以上、省屬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增長不低于25%。
動能轉換,產業競爭力是當務之急。一方面,山東重點圍繞“十強”產業持續建鏈強鏈補鏈,加快完善已確定的42條制造業關鍵產業鏈;另一方面依托頭部企業規劃建設高品質產業集群,按照規劃,未來將實施一縣一個重點產業集群培育計劃。
“人到半山路更陡。”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用這句話來形容正在進行中的轉型。面對“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的改革目標,他表示:“我們絲毫沒有止步歇腳、驕傲松懈的資本,更沒有半點動搖、回頭的資格!唯有頭拱地、往前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