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山東網
2021-06-16 09:45:06
原標題:走近王派烙畫
來源:中國山東網
烙畫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藝術形式之一,又稱燙畫、火筆畫,是用烙鐵在木板、葫蘆、紙等上面燙熨出烙痕作畫。
烙畫相傳起源于秦朝,有確實民間傳說記載的,始于西漢末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真正有據可考的,是清光緒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據史書記載,擅長繪畫的南陽人趙星三,一次偶然機會,在煙桿上信手烙燙出一幅小作品,喜出望外,繼而又在其它木玩上作畫,均獲成功,隨潛心研究,琢磨出一整套烙畫工藝。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山東濰坊也出現了一些烙畫藝人。
近年來,烙畫在濰坊得到了非常好的發展,比較突出的、有影響力的是“王派烙畫”。其主要代表人王全戰,現為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硬筆書法協會雕刻藝術研究中心專家委員兼烙畫藝術研究室主任,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烙畫專業委員會顧問,“王派烙畫”工作室主任。這一大串響當當的頭銜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和付出的巨大艱辛努力。
說起“王派烙畫”,始于王全戰祖父王好鳳(1883-1960),用燒紅的鐵棍在筷子、板凳等小木件上烙刻小品。其子王恒年(1905-1967)受其熏陶,在自己制作、售賣的家具上烙制小品,廣受大家歡迎。王全戰耳濡目染,自幼非常喜歡畫畫,逐漸對烙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于家庭貧困,不能供他專門學習美術,他就在從事木工工作期間,在木桌、木凳、衣櫥、木床等上面,用烙鐵烙燙出花、鳥、魚、蟲等畫面。后來,他不斷琢磨技法、改進工具、創新題材。
上世紀八十年代,王全戰毅然放棄其他工作,走上了一條專攻烙畫的藝術道路。他充分吸收國畫、油畫、書法等藝術形式的精華,從烙畫技法、材料選用、工具發明、工藝流程等方面,進行了苦心孤詣的創新研究,其很多作品成為珍貴的收藏品,成為全國聞名的“烙畫大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王派烙畫”。
他的事跡被國內外多家電視臺、報刊等新聞媒體專題報道。并多次參展獲獎,僅國家級及以上獎項就有6項。作品《宋慶齡》,在中國民協和聯合國教科文國際民間藝術組織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民博會上,杭州西湖博覽會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上,分別獲優秀獎和金獎。2008年在山東省文博會上,作品《老家》獲金獎,被授予“最杰出的二十位民間工藝大師”稱號。
事非經過不知難。王全戰在幾十年的烙畫藝術道路上,付出了常人想不到的艱辛和努力。
王全戰一直堅持認為,“對于藝術創作,我始終保持著平常心態,善于體會,善于思想,自己如同架著傳統的輕舟進入了一個小小的無人之境,自在而為,所要表達無非是我感受生活的一種趣味,是我人生的一種態度,藝術家要有永遠自由的靈魂。”他的這種態度、這種心態、這種趣味,源于一種忘我、一種執著、更是一種信念和靈魂。
就這樣,經過不斷努力,“王派烙畫”逐漸形成了藝術高雅、個性突出,具有其鮮明、獨特的藝術特征。內容題材廣泛,花鳥魚蟲、飛禽走獸、風景人物均有涉及。畫面層次分明,形象逼真,自然古樸,高貴典雅,既有傳統的韻味,又有現代的情趣。
為使“王派烙畫”發揚光大,傳承后繼有人,王全戰的女兒王艷華從藝術院校畢業后,回到父親身邊,言傳身教,手把手傳授。2013年,她被評為“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
近年來,通過開辦專門烙畫網站、舉辦烙畫展覽會、參加各種專業研討會等形式,使大家加深了對“王派烙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認識。成立了“王派烙畫”工作室,自己擔任主任,經常到社區、小學、高校等機構,廣泛開展宣傳活動,進行烙畫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達到在社區,尤其是青少年當中,繼承和發揚“王派烙畫”的效果,使其走出濰坊、走出山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