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報業(yè)·大眾日報客戶端
2021-08-25 15:08:08
原標題:山東這座沿海城市迄今“零疫情”, 怎么做到的?
來源:大眾報業(yè)·大眾日報客戶端
單日新增本土確診病例從最多時的108例(8月9日)下降到8月16日以來的個位數,由德爾塔毒株引發(fā)的今年以來國內最嚴重的這輪疫情漸入尾聲,社會生活秩序正慢慢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
又是“零疫情”!在這輪疫情防控中,地處我國東部沿海的山東省東營市又一次成功守住了“外防輸入”的底線。自去年年初新冠疫情暴發(fā)到現在,“零輸入、零疑似、零感染”的紀錄保持至今,該市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成效令人矚目。
東營為什么能?
有人說,是因為東營城市小。
東營確實不大。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東營市常住人口219萬,在山東省16地市中為人口最少市。
然而,病毒傳播無邊界。從疫情蔓延狀況來看,新冠肺炎所到之地,無論城大城小,亦不管人多人少。更何況,從經濟體量角度來看,東營又是一座“大城”。作為黃河入海口城市、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所在地,東營石油化工、橡膠輪胎、石油裝備等產業(yè)產能位居全國前列,人均GDP高達13萬元,長期位列山東第一, 2020中國民營企業(yè)500強企業(yè)14家,上榜數量全省第一。經濟越活躍,意味著人流、物流往來越頻繁,病毒輸入的風險也越高。所以,作為人口小城的東營,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所面臨的壓力,一點也不小。
也有人說,是因為東營運氣好。
安全生產領域中有一個著名“海恩法則”,說得是,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這個法則,換成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再換成一個更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斗大的風”。
德爾塔變異毒株具有病毒載量高、傳播速度快、癥狀不典型等特點,一旦遇到防控漏洞,疫情暴發(fā)的可能性就會非常大。思想越是麻痹大意,留下的“蟻穴”和“窟窿”就會越多,新冠病毒就越容易乘虛而入。無論是本輪疫情肇始之地的南京祿口機場,還是鄭州六院的院感事件,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形勢下,靠運氣、憑僥幸是走不遠的。
回顧東營的整個疫情防控過程,令人驚奇地發(fā)現,這里竟然從未進行過一次全民核酸檢測,甚至連一次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規(guī)模的全員核酸檢測都未開展過。這與國內其他城市動輒一輪、二輪,甚至三輪、四輪的數輪核酸檢測,形成了鮮明對比。
不是東營的核酸檢測能力不夠。根據東營市衛(wèi)健委提供的數據,目前東營日最大核酸檢測能力達到100萬份以上,2天即可完成一輪全民核酸檢測。
然而,大規(guī)模的全民核酸檢測,先不說經濟方面要付出多少財政成本,單是對城市秩序的擾動和對市民生活的影響,代價也足夠高昂。而且,全民核酸檢測勢必帶來人員的相對聚集,無形中還會為病毒傳播提供可乘之機。揚州廣陵區(qū)灣頭鎮(zhèn)在開展全員核酸檢測的過程中,一核酸檢測點因設置不規(guī)范、現場組織混亂導致聚集性疫情發(fā)生就是一個例證。所以,大規(guī)模的全民核酸檢測,實屬不得已而為之。
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是基層治理能力的具體體現,是干部履職盡責能力的大考。盤點東營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措施,除了始終保持疫情防控的高度警惕、嚴格執(zhí)行防控要求、認真堵好每一個可能出現的“針眼”外,有一個做法特別鮮明,這就是東營的社會治理網格化體系,它在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中發(fā)揮出了巨大作用。
網格化,這一發(fā)端于2005年的基層治理模式,各地早已常見。然而,東營的社會治理網格化體系卻有著鮮明的“東營特色”。
鮮明的特色來源于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以前,東營全市26個單位在基層鋪設了16類網格,全市兼職網格員達5萬多名。同一區(qū)域,多網交叉重疊,有的以河為界,有的以路為界,有的以村居為界,且網格員大都是兼職,待遇低、不專職、不專業(yè)。結果是,“一堆網格員,理不清一個小網格”。
從2018年起,東營跳出窠臼,大膽改革,在全省率先實現市域統(tǒng)籌、多口歸一,將原來分散在各部門的16類“網格”、5萬多名網格員,整合歸并,重新賦能。按城鄉(xiāng)社區(qū)300戶1000人的規(guī)模,重新劃分網格6098個,含4010個以社區(qū)和村莊為主的基礎網格,2088個以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商圈市場以及林田湖草等為主的專屬網格,把每個人、每一寸土地納入網格。原本涉及基層社會治理的726項工作整合精簡為7大類229項,連同26個部門職能,歸入一網。
治理力量向基層下沉,治理資源也向一線聚集。雖然編制緊張“金貴”,但東營仍然統(tǒng)籌擠出752個事業(yè)編制,給市縣鄉(xiāng)三級新設立的48個實體化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原本分散于各部門、用于網格管理的7000多萬資金,也并為一體。
這樣的魄力和投入,值嗎?
實踐給出了答案。雖并非為疫情防控而建,但東營的社會治理網格化體系卻恰逢其時,在疫情防控中大顯身手。廣大網格員充分發(fā)揮社區(qū)隨訪、聯防聯控、信息摸排、線索跟蹤的作用,在去年疫情初期及時勸說擬從武漢返回的62名東營籍人員留在當地,對3479名從湖北入市人員第一時間落實隔離措施。僅用24小時就完成了70萬戶、218萬人的摸排,始終掌握了疫情防控的主動權。
不僅僅是助力疫情防控,東營的這套體系在整個基層社會治理中也是“成色十足”。統(tǒng)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辦理網格事件88.6萬余件,辦結率99%,全市訴訟案件同比下降21.2%,進京訪下降27%,可預防性案件量同比下降57.3%,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同比下降47.1%,在2020年山東省市域社會治理考核中7項指標位居第一。
疫情應對的實踐證明,誰能最先控制住疫情,誰就能最快恢復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誰就能提供最安全最穩(wěn)定的營商環(huán)境。東營“零疫情”的抗疫成果,為經濟運行持續(xù)向好、為社會大局和諧穩(wěn)定開辟了充足空間。統(tǒng)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東營主要經濟指標排名全部進入全省中上游。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2.9%,居全省第7位;兩年平均增長6.8%,居全省第2位。規(guī)上工業(yè)增加值增長18.7%,兩年平均增長10.7%,均居全省第4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1%,居全省第5位;兩年平均增長14.3%,居全省第1位。外貿進出口增長77.6%,今年以來連續(xù)保持全省第1位。
有人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從“想到”到“得到”,因為它們中間間隔的是“做到”。是否真正落實了責任、強化了措施,是否真正補齊了短板、堵住了漏洞,是否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疫情防控就像一面鏡子,體現著一座城市管理者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疫情的陰霾終會散去,但人們對加強基層社會治理、補齊短板弱項的努力才剛剛開始。在疫情防控的這場大考當中,東營這座小城的“答卷”,無疑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學習借鑒。(大眾報業(yè)·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廣寅 報道 )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