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山東頻道
2021-09-06 15:14:09
原標題:藝術苑 | 自寫情懷自較量——訪著名書法藝術家陳梗橋先生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山東頻道
多年前,一位著名畫家就向我介紹過陳梗橋先生,從那以后,便有了想結識這位老藝術家的想法。2020年,“陳梗橋書法展”在山東博物館展出,我便迫不及待地趕去,因為這是這位書法大家的首次書法個展。當我走近那一幅幅凝聚著七十年藝術結晶的作品時,撲面而來的是字里行間透出的濃濃的書卷氣和深厚的傳統書法魅力,讓我真切感受到陳梗橋在藝術、治學與做人上的高度統一,也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了陳梗橋先生。
在書畫界,陳梗橋的書法藝術和藝德常常為人們所稱道,但是,在公眾場合,卻很難見到陳梗橋的身影,因為他不喜歡聚眾揮毫,也不喜歡奔波于各種活動、會議。書法家們常寫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等詞,用到陳梗橋的身上非常合適。
習書七十多年,他一直在一種沉靜和諧的氛圍里書寫自己。
他甘于寂寞,以純凈、認真的書學態度構成了自己的書法世界,固守著一方自己的精神家園。
2020年7月的一天,正是濟南最熱的時候,我如約去見陳梗橋,一見面,陳梗橋就關切地問:“熱不熱?先喝杯水。我平時不吹空調,給你打開空調吧。”
長者之風撲面而來!
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溫文儒雅,謙和有加的老先生。
2017.128隸書四言聯(曾三·禹四)
交談中,已經80高齡的陳梗橋語速紓緩,神情恬淡,思維敏捷。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天,陳梗橋從自己的藝術之路到創作方式,從創作感悟到做人的準則,真誠懇切,娓娓道來,正應了那句“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贊譽。
陳梗橋習書較早,六七歲,便開始了學書的生涯。少時,就跟著書法名家陳左黃學篆刻,在陳左黃的介紹下,陳梗橋又拜著名書法家金棻先生為師。
同時師承兩位名家,起點如此之高,一般人是求之不得的。但正值少年的陳梗橋卻沒有專注于書法,他興趣廣泛,而且第一愛好是文學,他喜歡看文學書,也喜歡寫詩歌、雜文等。
草書橫幅 杜牧詩(青梅雨中熟)橫幅
1957年,剛上高一的陳梗橋就在文匯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巧的是,當天那一版的報紙上也有書法大家沈尹默先生的一篇文章。當時,全國正在大力培養青年作家,所以當文匯報的編輯得知文章的作者是一名高一學生時,便主動聯系陳梗橋,并問他有什么要求,原本對沈尹默就很崇拜的陳梗橋便說,唯一的要求就是拜沈尹默為師。
那時,濟南剛舉辦了第一屆書法篆刻展,并展出了陳梗橋的三幅作品。于是,陳梗橋便把自己的這三幅作品,還有學書經歷寄到了文匯報。當文匯報的編輯把陳梗橋的作品遞到沈尹默手上時,沈尹默很是喜歡,很快就給陳梗橋寫來了親筆信,并邀請陳梗橋到上海,從此,陳梗橋拜沈尹默為師,開始得到沈尹默的指導。
“每一個漢字,都有它的靈魂”,每一個書法家都有自己的尚意、書風。
楷書小品 它山之石
陳梗橋跟金棻是學漢碑,金先生叮囑陳梗橋:“要沉著,要筆筆送到。”每一筆都要送到末尾,飽滿有力,跟文學的語言精煉是一個道理,沒水分。
陳梗橋跟沈尹默先生主要學治學思想和王羲之系列,從最基本的學起。沈尹默說:“寫字和文學作品一樣,能用字符少就用字符少,不要畫長意短,要畫短意長。”
雖然很喜歡文學,雖然很有文學天分,可自從正式跟沈尹默學書后,陳梗橋就堅定地確定了自己的志向:這一生,別的愛好都可以放一放,別管遇到什么挫折,書法一定要堅持,無論如何要寫下去。
從那以后,陳梗橋對書法可以說是專心致志,心無旁騖。
沈尹默對待藝術的精與勤,對陳梗橋影響頗深。如今,在陳梗橋的書法作品中,依然蘊涵著沈先生的筆情墨韻。
行書沈尹默(秋明集)詩
大家的過人之處就在于胸懷大,要求的標準高,心靜如水。對此,陳梗橋體會很深。
1960年,陳梗橋去上海,請著名篆刻家、書畫家錢君匋刻印,錢先生刻了兩枚,一枚白文,一枚朱文。后來,錢先生對那枚白文印不滿意,特意給陳梗橋寫信,讓陳梗橋寄回去他再重新刻。
陳梗橋為錢先生的胸懷和對藝術的嚴謹而感動,他沒有寄回去,而是用這枚印激勵自己,更加對自己嚴格要求。他說,每次看到這枚印,就想到錢先生。錢君匋對待藝術一絲不茍的態度一直影響著陳梗橋,這枚印也成了陳梗橋用得最多的一枚。
1974年,陳梗橋調到山東省博物館,后從事文物征集、保管,研究和展覽等工作。在山東省博物館,陳梗橋歷任文物保管部主任、研究室主任。
這里,既是工作崗位,又是學習崗位,陳梗橋如魚得水。他兢兢業業,邊干邊學,邊干邊總結。他把每天買早點的錢攢起來,到星期天早上,去市場買字帖,買書法用品,買有關資料。他把別人休閑玩樂的時間都用來讀書學習。
篆書橫幅(大道似水)
書法,必須以豐富的學識為基礎。
陳梗橋之所以能在書畫研究和創作方面成果卓著,被社會公認為學者型書法大家,除了他極高的藝術天分和勤奮刻苦之外,最主要的就是飽讀詩書。
由于職業的關系,陳梗橋對考古資料尤其敏感。山東博物館藏銀雀山漢簡、秦漢璽印、封泥、陶文等考古第一手資料,引起了他對各種書體書寫手法的思索。比如他寫篆書,是探尋古人手寫的趣味,而不是機械的模仿銘文的效果;他寫楷書、行草,都帶有獨特的筆墨節奏。
幾十年從事文物保護、書畫鑒定研究工作積累的營養,廣博的知識和實踐的積累,使得陳梗橋的書法內涵豐富、深刻,閃爍著傳統精髓的靈光,并獨具神韻。對于學術研究的勤,使得他的著述視野廣闊、內容深厚,因此,陳梗橋在書法理論方面也頗有建樹。他先后撰寫出版了《書法源流概談》《二王啟示錄》《肯定東方》《書畫論集》等著作論文。
真正的大家都是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
陳梗橋認為藝術來源于生活,所以藝術的理論不適合太復雜化,太深奧,應該通俗一點,任何高深的東西都是通俗的東西,所以,他的創作講究率真,簡潔。
真正的好作品,表面看似平淡,其深層都是感動人的。
陳梗橋對篆隸真行草、碑與帖、不同流派風格的書法藝術都進行了認真的學習,各類書法形式皆精,尤以行草為人稱道,而讓他自己評價,卻更看重自己的楷書,因為這其中更能體現他平淡的風格。用兩個字可以形容陳梗橋的作品——淡雅,這個“淡”是深層的,用沈尹默先生的話說,陳梗橋的藝術是“得其應歸”。
陳梗橋書風追求自然,正如他淡泊、達觀的人生態度。他說:“書法應該沒有火氣,就像做人一樣,書法作品和人的心胸是一樣的。”
陳梗橋藝高品更高,他從不認為自己是大家。他一再表白,自己算不上是書法家,因為書法中的“法”標準很高,他只是在讀書之余捎帶寫點字,寄情于此,自娛而已。由此可見他對書法藝術高標準的要求,嚴謹的作風和恬淡謙虛的心態。
聞一多的詩《紅燭》中有一句“莫問收獲,但問耕耘。”陳梗橋非常喜歡。他把做人排在第一位,讀書第二,寫字第三。他認為,一個書法家應該順其自然,不應主觀的過早的追求個人風格,或者一定要達到什么水平。
他是一位少見的極篤誠極勤奮的書法家。七十年來,陳梗橋始終懷著一顆平常心,潛心研究書法,低調做人。用書法藝術弘揚傳統文化,感奮人們的精神,提高人們的審美情懷,同時,他對書法充滿摯愛,始終保持著對藝術的敬畏之心。
沈尹默曾說:“自寫情懷自較量,不因酬答損篇章。平生語少江湖氣,怕與時流競短長。”
用此詩來形容陳梗橋,其實也是非常合適的。(作者:張代生)
陳梗橋個人簡介
陳梗橋,1940年1月生于山東濟南,書法篆刻家,山東博物館研究館員。師承陳左黃、金棻、沈尹默、錢君匋諸先生,曾任中國書協(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創作評審委員會委員及鑒定評估委員會副主任。現為山東省書畫學會名譽會長,山東省書法家協會顧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