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21-11-04 16:20:11
原標題:中國了不起的石窟,名氣不大卻藏山東第一大佛,還看到了波斯人形象
來源:人民網
在馬且停的旅途中,逛過的石窟不少,從家喻戶曉的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到敦煌莫高窟,再到小而美的鄭州鞏義石窟寺、克孜爾石窟等,每一座石窟都帶著它自己獨特的故事為世人展示著它們的魅力。
今天馬且停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地處山東青州市區西南處的駝山石窟,很多人或許對于這座石窟了解的并不多,然而它卻同樣是領略中國石窟文化的必打卡之地。
翻開青州駝山石窟的歷史,我們可以了解到它開鑿于北周末年,歷經滄桑的歲月后駝山石窟現存6處大小石窟,638尊造像,聽起來規模并不算太龐大,然而卻同樣見證著中國石窟的發展。
如果說敦煌莫高窟以壁畫聞名世界、云岡石窟以石刻為特色的話、那么山東青州駝山石窟則憑借著佛道共存和藏有異域風情的波斯供養人造像而看起來別具一格。
從景區大門沿著臺階步行大約20多分鐘就可以進入到景區的石窟區域,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開鑿于唐代的第一窟,整座石窟為唐代代表性的方形平頂窟,重點關注壇中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五尊像,佛祖面部飽滿,頭部肉髻高聳,頸上裝飾有蓮花瓣形狀的鏈子,上身披著唐代風格的袒肩式袈裟。
當然更為特色的則是佛祖兩側的菩薩,除了面容飽滿之外,頸部的項鏈和瓔珞比主佛的配飾更為精美,身著輕薄貼體的長裙,儼然一副唐代少女風貌,完全符合了長安三年李懷膺造的題記將唐代晚期造像的特色展示得淋漓盡致。
不遠處的第2窟開鑿于隋開皇年間,雖同為方形平頂窟但造像卻和第一窟有些不同,兩側的脅侍菩薩面容不如第一窟來的豐滿,瓔珞更為精美,體態更為輕盈,展示了隋代造像的華美。
窟門兩側赤裸上身的力士像,手執兵器,孔武有力,通過隋代工匠的雕刻展示了威風凜凜的武士形象。
當然如果觀察仔細的話,你甚至還會發現在東側崖壁上有一尊與眾不同的造像,這尊造像在很多石窟中很少有這種形態的存在,這就是開此窟龕的波斯供養人,細細看的話還會發現這尊造像身穿窄袖大衣,有點類似現在的襯衫領,腳穿尖頭皮鞋,儼然一副胡人或波斯人的裝束,通過這尊供養人造像我們也可以了解到早在隋代之時,青州這里已經成為了東西方交流重地。
其實青州駝山石窟景區內最老的石窟并非是第二窟,其中的第三窟就要比第二窟要早上不少時間,通過尖拱形頂石窟可以推斷出它至少為北周末年。
整座窟高7.5米,寬4.5米,深6米,基壇高1.2米,如此龐大的規模讓它成為了駝山石窟中最大的窟龕。
正中雕刻有高6米的佛像,造像區別于前面的幾個窟龕飽滿的造像,看起來多了幾分清秀,衣服也呈現出了一絲隋代早期的特色。
不過第三窟最驚喜的并非是造像,而是石龕基部“大象主青州總管柱國平桑公”的題名,這也是推斷此窟開鑿年代重要的依據。
窟龕開鑿人為平桑公,也就是為韋操,在北周到隋代動蕩年代因平蕩尉遲迥而立下大功、被封為平桑公并擔任青、荊二州總管。而此時楊堅已經稱帝建立了隋朝,因此第三窟極大可能是隋代的遺存。
剩下的第4龕,第5龕的造像幾乎和前幾個窟龕風格類似,從小龕旁邊的題記可以看出年代大概為隋代的591年至602年,以此可以推斷出開鑿年代大致在北齊到隋年間。不過由于規模不大且保存并不算完好,因此看點比較一般。
逛完4-5-6龕之后,整個駝山景區的石窟之行就已經結束,或許如此小規模的石窟群會讓很多人失望,但是作為中國石窟遺存重要的一抹,它同樣展示著中國佛教造像的藝術魅力。(作者:馬且停,人生在于行走,旅途需要記錄!)
青州駝山石窟旅游貼士:
怎么去:駝山石窟比較偏僻加之游客不多,如今沒有直達班車前往,想要乘坐公共交通的話,可乘坐11路公交到下圈村站,然后步行3-4公里到達,因此個人更推薦大家打車前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