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2021-11-19 08:11:11
原標題:張連鋼:鋼是這樣煉成的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周末人物·中國新聞名專欄
張連鋼:鋼是這樣煉成的
2021-11-19來源:大眾日報 09版
張連鋼(左圖左二右圖右一)和連鋼創新團隊成員
□ 本報記者 肖芳
與記者相對而坐,談奉獻、談感受、談重大意義,他要么三言兩語草草帶過,要么陷入一時詞窮的沉默;談碼頭、談技術、談科技前沿,他一下子就打開了話匣子,觀點鮮明、條分縷析,總能把復雜的原理講得深入淺出、能用精準的數據證明自己的論點。
“我就是個典型的理工男,不太會說話,一心一意想把工作干好。”山東港口高級別專家、技術中心首席科學家張連鋼這樣給自己下定義。
這個不善于講場面話的理工男,干成了一件極具理想主義色彩的“大場面”事件:在癌癥術后恢復期內臨危受命,帶領一個平均年齡34歲的團隊,在沒有經驗、沒有資料、沒有外援的“三無”狀況下,破解了十幾項世界級難題,建成了當今世界上自動化程度最高、作業效率最快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先后7次刷新世界紀錄。
隨著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一期于2017年5月11日投入商業運營,原本在幕后埋頭苦干的張連鋼,開始頻頻亮相公眾視野。此后幾年,青島市勞動模范、青島市拔尖人才、齊魯時代楷模、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勞動模范、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范等榮譽和獎勵紛至沓來,張連鋼被推到了時代大舞臺的C位。
從默默無聞到萬眾矚目,張連鋼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既有變化也沒變化”:變化的是肩上的責任更重了,在各個方面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格了;不變的是做人、做事的本色,“一如既往地干工作、搞研究、搞創新”。
“國家的需要
就是我們那代人選擇專業的方向”
1979年,19歲的張連鋼考入武漢水運工程學院(現為武漢理工大學),成為新中國恢復高考后的第三批大學生。
彼時的武漢水運工程學院,是中國船舶及輪機領域知名學府,在中國內河航運及船舶界擁有極高地位。張連鋼在這里讀自動控制專業。
“之所以選這個專業,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影響。那時我國在電氣自動化領域比發達國家落后,需要我們這代人迎頭趕上。”張連鋼回憶,當時國家建設百廢待興,自動化是科技前沿領域,專業人才比較匱乏,尤其需要有人去學習、鉆研。
“我們那個年代的學生,從看的電影到學的課本,都是愛國主義教育。生在熱火朝天的建設年代,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那代人選擇專業的方向。”張連鋼說。
大學四年,張連鋼的生活是典型的三點一線:教室或圖書館—食堂—宿舍,早上出宿舍,白天在教學樓、圖書館學習,晚上回宿舍。晚上熄燈后,為了不影響別人休息,張連鋼在被窩里蒙著頭、打著手電筒看書。“那時的大學生都很珍惜讀大學的機會,如饑似渴地學習知識和技能,希望能夠為國家建設建功立業。”張連鋼說。
1983年8月,張連鋼大學畢業,被分配到青島港務局安全技術處。這是個“正兒八經”的機關干部崗位,很多人羨慕,張連鋼卻干得并不開心:“我是學自動控制出身的,得下到碼頭干活兒才能真正搞懂自動化,我的專業在機關行政事務里基本派不上用場。”
工作沒多久,中國港口生產的落后面貌便刺痛了張連鋼。那時,港口作業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靠人力,這是汗水經濟,而且效率不高。張連鋼舉了個例子:“一條5萬噸級的化肥船靠到碼頭,共有五個貨艙,每個艙都比籃球場大。我們160多個裝卸工,分3班晝夜輪流裝卸,需要8到10天。每一班工人都干得那么賣力,可下班的時候抬頭看看,艙里的化肥比剛接班的時候沒少了多少。”
港口行業有句話,港口大不大要看吞吐量,港口強不強要看集裝箱。彼時的青島港,沒有專用的集裝箱碼頭,只是在件雜貨碼頭上進行集裝箱裝卸。岸邊沒有橋吊等專業機械,只能利用外國貨船上自帶的起重機實施吊裝。
“港口是個聯通世界的窗口,整天和外國人、外國船只打交道,差距和落后就擺在眼前。”張連鋼說,“我那時就總在想,咱們的現代化港口到底什么時候能建起來?”
參加工作的第10個月,機會來了。青島港務局決定成立集裝箱公司,啟動建設第一個集裝箱碼頭。24歲的張連鋼果斷決定放棄機關工作崗位,報名參加了青島港第一個集裝箱泊位——8號碼頭52泊位的建設。從此,他便與集裝箱碼頭結下了不解之緣。
“愛拼才會贏,當時年輕,就想到一線闖一闖。”張連鋼說。
“整個集裝箱公司只給
兩個員工安裝了家庭電話,
一個是總經理,一個是我”
在集裝箱公司籌備組里,張連鋼主要負責監造和維護進口電控系統。這是個專業對口的工作,他干得津津有味,整天抱著厚厚的外文操作手冊,“泡”在碼頭建設現場,潛心研究技術圖紙,沒過多久就成為項目組的青年技術骨干。
1985年,張連鋼參與“六五”國家重點技術攻關項目——國內首臺全可控硅直流調速集裝箱橋吊安裝、調試工作。也是在這一年,青島港8號碼頭52泊位建成投產,青島港有了第一個集裝箱作業專用泊位。
伴隨著青島港集裝箱碼頭的建設,張連鋼也逐步成長為橋吊電控系統的“技術大拿”。“當時整個集裝箱公司只給兩個員工安裝了家庭電話,一個是總經理,一個是我。”張連鋼說,“那時電控系統不穩定,維修人員需要24小時待命,‘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后半夜來電話’,電話一響,穿上衣服就往碼頭跑。”
并不是所有的故障都能迎刃而解。“外國對我們搞技術封鎖,橋吊電控系統所提供的圖紙,都不標關鍵參數,最核心的東西我們掌握不了。”張連鋼說。
他還記得,當時橋吊電控系統安裝后需要進行綜合調試,國內沒有人能做,只能從國外請工程師。在調試過程中,張連鋼跟這位專家提出想要幾個數據,以免哪天出了故障還得請外國人千里迢迢來維修,既耽誤生產又增加開支。可對方卻聳聳肩,不僅一個數據都不透露,還以“調試過程需要動腦,得有個安靜的環境”為由,把張連鋼一干人等“請”出了電控室。
“我們當時實在好奇,就趴在一個小窗戶上往里偷看,可人家很警惕,用后背擋住了外面人的視線。”張連鋼至今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然覺得有點窩囊。當時,張連鋼和同事們一個月工資不足百元,而聘請這位外國專家一天的費用卻是3600元。干了12天,他拿走4萬多元,相當于青島港40多個碼頭工人整整一年的工資。
“沒有能力自主創新,我們就只能受制于人。”這是張連鋼從這些窩囊的經歷里得到的深刻教訓。
此后,他扎根港口一線,專注技術創新:20世紀90年代,他參與開發“青島港前灣三期智能生產控制系統”,使青島港集裝箱碼頭信息化管理實現跨越式發展。2006年,他主持完成大型輪胎式起重機移動供電技術突破,實現輪胎吊“油改電”技術創新;2008年,青島港“油改電”項目被交通部作為首批節能減排示范項目在全國推廣……
隨著青島港集裝箱碼頭業務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張連鋼也從一名維修技術人員逐步成長為分管碼頭生產的副總經理。他既懂設備運行、電控系統,又懂碼頭生產、裝卸操作,還具有環保節能、標準計量等領域的管理經驗,成為大家公認的港口“全能人才”。
“如果搞成了,比吃什么藥
都更有效,就是少活幾年也值了”
就在這個最為意氣風發的年紀,張連鋼卻突然病了。
“一開始是持續不停低燒,去醫院就診,醫生說是頑固性結核病。我吃了9個月的抗結核藥,差點把肝腎吃壞了,也沒見好轉。后來又專門找了專家,才確診是肺癌。”張連鋼說。
這次被誤診的經歷,讓張連鋼更加堅定了一個信念:不論是干港口、干醫生還是其他行當,都得干明白了、干精了,否則真是害人不淺。
2011年夏天,張連鋼在妻子王曉燕的陪同下遠赴上海,接受了第一次肺癌手術。這是一場開胸大手術,摘掉了他的右肺上葉。
張連鋼說,這次手術后,自己才知道“元氣大傷”到底是什么滋味:站起來沒一會兒就眼前發黑、渾身虛汗,醫院走廊短短20米的距離愣是沒力氣走到頭;輕輕一聲咳嗽,都會引發全身疼痛;護士每天的幫助拍痰,成了煉獄般的折磨……出院后,張連鋼的疼痛持續了半年多,止痛藥從不敢停。出門散步,他會刻意避人,因為走不了幾步就會大喘氣,“怕人家看到笑話”。
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張連鋼終于跨過了“鬼門關”,身體狀況逐漸好轉。醫生鄭重警告:這種病5年以上的存活率只有30%,不能從事過于繁重的體力和腦力勞動。
2013年2月,感覺身體已恢復得差不多的張連鋼,正式返回工作崗位。幾個月后,青島港集團黨委宣布,啟動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建設項目。
這讓張連鋼一陣激動。他清楚地知道,港口采用人工進行貨物裝卸,存在勞動強度大、安全風險高、作業環境惡劣等問題。20世紀最后十年,自動化碼頭逐漸崛起,成為歐美強港競相追逐的“大國重器”。作為世界港口大國,中國在全球前十名集裝箱大港中占據7席,卻沒有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化碼頭。建設自己的自動化碼頭,是中國幾代海港人的夢想,在集裝箱碼頭干了幾十年的張連鋼更是對此夢寐以求。即使在病休期間,他也一直在跟蹤全球自動化碼頭的行業動態。
放眼全球,自動化碼頭的建設既有成功的喜悅,也不乏失敗的淚水。它涉及各種先進技術的研發、融合、應用,投入動輒數十億元,決策者不得不慎之又慎。誰能擔起牽頭重任?這個人物不好找。
2013年10月,青島港集團黨委經過反復遴選,最終鎖定了既有30多年機械電氣專業技術功底又有十幾年集裝箱碼頭管理經驗的張連鋼。
“說實話,領導來征求我的意見時,我是猶豫的。”張連鋼回憶。畢竟在此前兩年多時間里,他人生最重要的主題是“斗癌保命”。雖然他迫切想要參與建設中國第一個自動化碼頭,但卻只想當個“配角”,而不是牽頭人。因為他害怕身體擔不起這副重擔,“萬一干到一半堅持不住了,耽誤了項目的進展,辜負了組織的信任”。
張連鋼的顧慮合情合理,但青島港決策者幾番討論后,實在找不出比他更加合適的人選。這一次,張連鋼不再猶豫:建設中國自己的自動化碼頭,曾經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現在它終于近在咫尺,有什么理由拒絕?
接下這個任務,張連鋼一開始不敢告訴妻子,接電話、談工作都刻意躲著她。他知道,自他得病,妻子整日提心吊膽。他進手術室時,妻子和女兒在外面大哭。眼看著他被病痛折磨,她愁得大把大把掉頭發,還怕被他看見難過,自己悄悄收拾了。
但張連鋼一天比一天忙碌的工作節奏,還是引起了妻子的注意。又一次看到張連鋼躲到一邊接電話后,她忍不住發問:“你最近回來得越來越晚,話少了,心事多了,接個電話鬼鬼祟祟的。”張連鋼看實在瞞不住了,才把自己擔任自動化碼頭籌備組組長的事兒告訴了妻子。
妻子一聽,很久沒說出話來,半天才開口:“現在你身體剛剛穩定,就要出去拼命?”張連鋼心意已決,說:“人這一輩子做不了很多事,自動化碼頭是我的夢想,如果搞成了,比吃什么藥都更有效,就是少活幾年也值了。”
“核心技術是花錢買不來、
市場換不到的”
世界上第一個自動化碼頭于1993年在荷蘭鹿特丹港誕生。到2013年,自動化碼頭已歷經三代,可是亞洲尚無一家。核心技術都牢牢地掌握在歐美公司手里。對包括張連鋼在內的中國港口人來說,自動化碼頭的一切都是空白。
既然如此,那就先向前輩學習吧。張連鋼介紹,最初的建設思路是整體引進國外碼頭方案,但外出考察時國外同行對核心技術“三緘其口”,以及接下來與外方供應商的深入對接,讓團隊很是窩火——
壟斷自動化碼頭技術的國外企業,為青島港拿出的規劃方案不僅成本高、工期長、存在捆綁銷售等不平等條款,還有一個最為致命的問題——系統不開放。“作為甲方的我們,除了掏錢什么也做不了,相當于拿到了一個‘黑匣子’。”張連鋼認為,這樣固化的碼頭,只會水土不服、頻頻“生病”,最終變成青島港的一個沉重“包袱”。
這一情景,與當年只能在門外偷看外國人調試電控系統的窩囊經歷如出一轍。張連鋼沒想到,時隔30多年,這種受制于人的場面會再次上演,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與其仰人鼻息處處受限,不如一切都自己來。“核心技術是花錢買不來、市場換不到的,我們只能走自主創新這一條路。”張連鋼下定了決心。
正當張連鋼鉚足了勁想帶領團隊自主研發配套設備時,青島港的外方股東跳了出來,明確表示反對:如果按照“成熟”的國外方案,至少能保證自動化碼頭建起來,可讓毫無經驗的青島港自己研發,則可能導致幾十億元的投資全部“打水漂”。
張連鋼清楚地記得,當時有個外方股東派來的專家,曾在交流過程中用雙手在胸前比出了一個“心”形。大家以為他的意思是要“同心同德”,沒想到他卻斷言:“你們想用自己的力量建設自動化碼頭,無論怎么努力,成功的可能性就是個零。”
這話深深刺激了張連鋼。他對團隊成員說:建這個自動化碼頭,是關系我們民族尊嚴、國家臉面的事情,拼了命,我們也得把它建好!
就這樣,頂住重重壓力,張連鋼帶領團隊開始了沖擊世界港口科技制高點的艱難跋涉:成立了IT組、土建組、橋吊組等9個攻關小組,分兵出擊,協同作戰;大膽進行流程再造,規劃設計、建設集成和商業運營“三位一體”,把國外常規設計工時壓縮了2/3;自主完成了機器人自動拆裝集裝箱扭鎖技術及系統、港口大型機械“一鍵錨定”自動防風技術及系統等“十大全球首創”,徹底解鎖了自動化碼頭的核心技術……
在青島港前灣港區南岸一個閑置的變電所里,沒有人計算過,這個團隊熬過了多少不眠之夜。能見證那段艱難歷程的,只有幾十萬字的分析論證報告,3000多份技術討論會記錄,以及保潔員對于每周都要從辦公樓里拿走好幾個方便面大紙箱的記憶。
最終,在沒有經驗、沒有資料、沒有外援的“三無”狀況下,張連鋼率隊用15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國外至少需要3年的設計周期;又用3年半,完成了國外需8年到10年的建設周期。2017年5月11日,青島港自動化碼頭開港運營,首船作業橋吊單機效率達到26.1自然箱/小時,創世界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商業運營首船作業最高效率,震驚全球港航界。建成后,這個碼頭先后7次刷新同類碼頭橋吊單機作業效率世界紀錄。
“我們自動化碼頭的1臺橋吊,可以干出國外同類碼頭2臺橋吊的作業量;我們的投資成本只有國外同類碼頭的65%,但作業效率要高出50%;船長和貨主在國外對低效率的自動化碼頭避之唯恐不及,卻搶著來靠泊我們的自動化碼頭……”這些對比數據,是張連鋼的驕傲和自豪。
“最初的夢想,才剛剛開始”
從一片質疑聲中破土而出的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很快就贏得了國內外同行、專家的高度認可。2018年,從來不邀請亞洲港口參加的全球自動化碼頭峰會,專程致函青島港自動化碼頭,邀請其擔任大會主報告人,并頒發“自動化碼頭最佳效率獎”,明確將其認定為“世界上建設周期最快、運行效率最高、作業增量最快的自動化碼頭”,沒有之一。
獲獎當天,有同事開玩笑地問張連鋼:“最初的夢想實現了沒有?”張連鋼非常認真地想了想:“沒有,這才剛剛開始。”
“成績只屬于過去,我們要有歸零心態,不能一直躺在之前的世界紀錄上睡大覺。”張連鋼說。
也就是在這一年,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二期建設項目啟動。張連鋼沒有簡單復制一期方案,而是定下了“全面超越一期,引領世界自動化碼頭發展潮流”的目標,帶隊推出了自主研發、集成創新的“氫+5G”“全球首創機器視覺+自動化技術”等多項科技成果。2019年11月28日,歷時僅一年半,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二期建成投用,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氫+5G”自動化碼頭。
2020年12月30日,中宣部授予山東港口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時代楷模”的榮譽稱號。在央視演播室里,面對全國觀眾,張連鋼和李永翠、李波、張衛、修方強等伙伴一起,講述了自動化碼頭的建設故事,感人肺腑。
很少有人知道,當時鏡頭前神采奕奕、娓娓道來的張連鋼,幾個月前剛做完第二次肺癌手術,又切掉了近1/3的肺。
“第一次手術開了胸,去年肺里又冒出了新的病灶,我去上海做了第二次手術。這次是微創,只有三個3-5公分長的切口。”談起兩次手術經歷,張連鋼說得風輕云淡。但妻子王曉燕卻覺得,過去的幾年簡直“不堪回首”——
在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一期、二期建設期間,張連鋼把“多休息、不能勞累”的醫囑拋在腦后,忙得沒白沒黑。在巨大壓力下,他的身體又發出了警報,先是前胸到腿上全是紫癜,后來生了帶狀皰疹。醫生診斷是過度疲勞導致的免疫力低下,叮囑他要好好休息。可張連鋼只休息了幾天就又趕回碼頭建設現場,“別人怎么勸都不聽”。
第二次肺癌手術后,張連鋼的手術切口感染。曾經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切口每天剛剛結痂,醫生就會拿來小刀,再次給刮得鮮血淋漓,目的就是為了讓皮肉從里往外生長,預防二次感染。就這樣刮了長、長了刮,一個微創小切口,竟然足足長了一個多月。“每次醫生過來處理切口的時候,我不忍心看,只能躲在一邊,張連鋼卻忍著不出聲,跟個沒事兒人一樣。”王曉燕說,“他心里想的都是工作,還曾經跟領導吹牛,說自己做完手術兩個星期就能回去上班呢!”
是的,張連鋼停不下來。他說,親身經歷的那些受制于人的艱難歲月讓他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人卡脖子,只有不斷自我超越,才能永遠獨立自主。
在他的帶領下,山東港口的自動化碼頭建設不斷推出“革命性”的創新:
今年6月29日,由張連鋼帶隊和中車長江集團研發團隊合作研發的全球首創智能空中軌道集疏運系統(示范段)在青島港竣工,實現了港區交通由單一平面向立體互聯的革命性突破;
今年10月9日,以張連鋼為“特聘導師”的全球首個順岸開放式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在日照港落地,為全球港口提供了傳統碼頭改造升級為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的“中國樣本”。
“自動化碼頭只占了青島港碼頭的五分之一,還有更多的人工碼頭需要升級改造,這是非常艱巨的任務。”如今,61歲的張連鋼仍然奮戰在碼頭建設第一線。他的眼里,全是未竟的事業。
“我們建設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應該樹起‘中國樣本’,不能老是跟在別人后邊,老是跟別人對標學習。”張連鋼說,“這就是我作為一個老碼頭技術員的理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