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21-11-29 08:34:11
原標題: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濟寧“堂前燕”
來源:齊魯晚報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通訊員 步瑤 張偉光
記者 汪瀧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東時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角已經吹響,面對著這樣一道極具歷史和時代意義的“考題”,坐擁豐富傳統文化資源的“孔孟之鄉、運河之都”究竟該如何作答?為此,濟寧市堅持以“兩創”為引領,不斷嘗試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精神文明、學校教育、基層社會治理、政德教育等“時代關切”“文化關照”“群眾關心”相結合,讓優秀傳統文化因創新、創意一步步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令校園風貌煥然一新。
見賢思齊
城市文明底色更濃烈
文明,是城市發展的靈魂;文明城市創建,是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百姓福祉的有力抓手。去年年底,榮膺“全國文明城市”稱號的好消息不脛而走,讓濟寧市民倍感振奮。
行走在今天的濟寧,隨處都可以看到“禮之用,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之類的《論語》名句,比起這些具有警醒作用的先哲智慧,更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按照古訓去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為。當運河書屋里常設傳統文化活動,社區鄰居節成居民最期待的節日,市民在排隊、乘車時養成了自覺禮讓老幼的習慣……城市的文明底色正變得越來越濃烈。
濟寧市在統籌推進精神風貌提升工程、社會治理提質工程、美好生活共建工程、城市品質改善工程的基礎上,堅持打造融思想引領、道德教化、文化傳承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綜合平臺。依托“習語潤儒鄉”宣講品牌,開展“小板凳紅色宣講隊”“鄉土講師團”等各具特色的志愿宣講服務,把“道德講堂”“經典誦讀”“民俗演出”等納入中心(所、站)日常活動計劃,廣泛開展大家創、大家唱、大家演、大家拍、大家評系列群眾性活動,用百姓喜愛聽、聽得懂的語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組織了“全民學禮儀”教育實踐活動。科學吸收借鑒傳統文化中的“禮文化”,大力倡導文明言行,廣泛普及禮儀知識,引導人們懂禮貌、知禮儀、守秩序。
立德樹人
培育敢于擔當的兒郎
走進濟寧市明珠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令校園風貌煥然一新:思政課堂上,朗朗的經典誦讀開始演化為小話劇、小競賽;“家風家訓”征文墻上,充滿正能量家族價值準則的美文層出不窮;師生之間、同學之間,謹信、親仁的相處方式蔚然成風。
從傳統文化校本教材編撰,到文旅研學課程體系建設,再到篆刻、拓片等傳統“非遺”進課堂……近年來,濟寧市把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校園持續引向深入,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均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各種校內外活動開展得異彩紛呈、成果豐碩。
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濟寧市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覆蓋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立志培養足以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濟寧在校園打造“儒雅育人”品牌。啟蒙教育階段,以創建全國托育服務示范城市為牽動,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兒推廣活動,完善托育課程體系,組織編寫《看圖學說話》《看圖學識字》《看圖學知識》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幼兒系列讀物,讓優秀傳統文化浸潤童心;中小學階段,全科育人、體驗習訓、同心共育、課程融合、名師領航等五大工程持續推進,構建起“孔孟之鄉同一堂課”體系,打造出1000個特色典型課堂教學案例。依托“三孔”“四孟”“五大文化體系”等資源,確定50處研學基地,指導各學校建立“數字國學體驗館”“校園體驗互動區”“傳統文化大講堂”等體驗教育平臺,遴選100所傳統文化技藝傳承示范學校。
家園共育,是實現科學育人、文化育人的必由之路。教育部門專門組建起了1000人的傳統文化教育家長資源庫,開設“家長講堂”,精心編撰《“十德”樹人》等50種校本課程,每個班級每學期舉辦2次以上優秀傳統文化講座,講授以儒家文化經典為核心的內容。“一縣一工作坊”方案同步推進,堅持實施“一校一導師”制度,每年培訓100名中小學校長、500名專職傳統文化教師、100名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學名師。“青年杏壇”公益講堂持續開展,學校定期邀請國學專家及青年學者授課,舉辦“小小百家講壇”“國學小名士”經典誦讀大賽,開展“智雅國學”“小手拉大手 演繹五禽戲”等經典誦讀和文體活動。
為政以德
鍛造忠誠的干部隊伍
“古人做官講究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這三個‘德’放到今天依舊可以指導為政實踐:明大德是對黨忠誠,守公德是為民擔當,嚴私德是律己干凈……”10月19日上午聽過講師深入淺出的講解,日照市審計局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陳常森直言,為政之道、以德為先。
2000多年前,孔子講,“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新時代下,領導干部同樣要講政德、立政德。濟寧以干部政德教育學院為重要平臺,通過現場教學、主題教學等創新型的授課方式融會古今,引導學員重新思考“為什么為政、如何為政”基礎性問題,將中華文明和智慧有效轉化成了涵養“為政之德”的不竭源泉。
突出“為政以德”思想,要立足講清楚“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精髓要義,打造獨具特色的干部政德教育體系。濟寧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納入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安排意見,在全市干部大講堂開設專題課程。編制干部政德教育教學大綱,持續完善提升課堂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禮樂教學“四位一體”教學模式,擴大濟寧干部政德教育學院的培訓規模和品牌影響力。
為提高講授內容適配性,濟寧干部政德教育學院常態化開展教師培訓,開發打造精品教學課程,“線上+線下”全渠道教育培訓矩陣同步構建,打造了政德教育主題微課堂,拍攝制作網絡教學視頻,建立專題課教學片視頻庫;市委黨校推動“云課堂”終端在市縣鄉全覆蓋,實現“云端授課”“云端管理”“云端研討”,推動黨校系統政德教育課程資源共享。“十四五”期間,濟寧將對全市處級以下干部和村居黨組織書記進行政德教育全員培訓。
以和為媒
提升社會治理的效能
日前,一起因建房引發的鄰里糾紛點燃了鄒城市郭里鎮兩戶村民的“火氣”,激動的柏某非要把鄰居李某告上法庭,事態大有愈演愈烈之勢。接到預警后,鎮調解員馬上通知雙方到村“和為貴”調解室里坐下來慢慢聊。沒想到,通過優秀傳統文化“六尺巷”故事的講解,看上去棘手的麻煩事在調解員慢條斯理的講事實、談道理下,一個“和”字降住一堆“火”味。
孔子故里素來民風淳樸,為人處事總是講究個“和氣”“和美”“和諧”。在建設優秀傳統文化首善之區過程中,濟寧同樣倡導“以‘和’為媒”,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社會治理之中。
從最初的“和為貴”調解室,到逐步完善起政治、德治、自治、法治、智治的“五位一體”科學架構,覆蓋全市的“和為貴”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正逐步顯現出聚和、立和、促和、保和、助和等五大功能。
按照深化治理內涵、健全治理機制、明晰治理路徑、融合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的目標,濟寧市一方面加強村居“和為貴”調解室規范化建設,推行“五老”調解、“平安周例會”、法治大講堂等做法,建立完善起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有機街接、相互協調的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體系,用好“平心態、誦經典、讀家訓、評公理、和為貴”的“以儒促調五步調解法”,建設“以禮讓人、以德教人、德法融合”的人民調解文化。另一方面推進網格化管理,實行“網格+網絡”的精準治理,加快“多網融合”“一網統籌”,設立市縣鄉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推進“民意5來聽”活動與網格化服務管理深入融合,及時收集民生民意、回應群眾訴求,推動矛盾糾紛妥善化解在基層,實現刑事治安發案率、信訪總量、訴訟案件收案數量、民轉刑案件“四下降”和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社會文明程度“四提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