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山東頻道
2021-11-29 15:53:11
原標題:手記 | 南展區上黨旗紅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山東頻道
黃河流入東營后,進入了長達30公里的“窄胡同”,兩岸堤距平均在1公里左右,遇有洪峰和凌汛極易決口。
為從根本上消除凌洪威脅,1971年9月,國家計委正式批準建設黃河南展寬工程,在臨黃堤外修建南展堤,兩堤之間作為蓄滯洪區,也就是南展區。
展區群眾響應號召、顧全大局,1979年6月全部搬遷到臨黃堤外側的避水村臺上建房居住,形成了當時的房臺村,為防洪安全和國家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有幸見到當年帶領村民搬遷的幾名老書記——
東范村老書記楊呈祥說,當年搬遷的條件十分艱苦,他們作為支部書記,既要當指揮員,又要當戰斗員,常常是夾著一個小本子,帶著一個小米尺,行走在鄉間狹窄的小巷子里,走南訪北地設計房子,把白天當黑夜,一個不注意就熬了個通宵。
“那時候的日子苦啊,但是苦也得干下去,不搬的話,黃河決堤會淹了大油田,人民的生命財產也會受到威脅?!睏顝R村老書記楊學讓感慨。
窮家難舍?!叭辈牧?、缺資金、運輸難、搬家一次窮三年……困難當頭,要說完全沒有反對意見是不可能的?!绷_該村老書記程伯銀說。
咋辦?干部拼上,群眾跟上。老書記們帶領群眾筑堤壩、壘房臺,組成專業隊,男女老少齊上陣。沒有材料,扒了老房建新房;沒有石料,用墳磚頂上。他們用小獨輪車運泥沙,來來回回,一車又一車,建造而成了四米多高的房臺。
要程伯銀說,最大的困難不是建,而在于怎么分配。
不同家庭,情況不同。分房時,一個不留神,就有了難纏的矛盾。這時候,老書記們想出一個辦法——抓鬮。
“這也是被逼出來的方案。分配不公平,他們肯定不會搬的。”楊學讓說。
抽簽主要是抽搬遷時間的順序和早晚,以及具體分配的房子。那些抽完簽不想搬的,就把他們放在最后面,再通過親戚朋友勸說,早晚“攆”著他們搬過去。
那些年,他們吃了不少苦頭?!吧頌楣伯a黨員,就應當為黨做貢獻,響應黨的號召,因為你在宣誓的時候,就已經說要奉獻出自己的一切,如果做不到,你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睏畛氏檎f。
第一次搬遷后,如何解決溫飽問題,成了老書記們最頭痛的事。那時候,黃河淤泥沉積,面前一片海洋,一片鹽堿地。剛搬過去的第一年,種植的高粱顆粒無收。出門出不去,村口沒有路,生活困難,更是沒有錢買肥料。
老書記們湊在一起,開會商量過后,他們決定以村為單位,進行小貸款。老書記們帶著村民,在高鹽土地種花生、大豆,在低鹽土地種麥子,還開始做起小買賣。
后來,村里通了路,糧食迎豐收,百姓才真正的解決了溫飽問題。
2008年7月,國務院批復取消了黃河南展區蓄滯洪功能。長期以來,房臺村居住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收入普遍偏低,群眾搬遷改造的愿望十分迫切。
2013年,東營市開始實施房臺村搬遷改造。新建的楊廟社區安置了原11個房臺村, 2016年底全部建成入住。
黨旗永向前,堅定跟黨走,信念代代傳。50年前,11位村支部書記,帶領黨員群眾聽黨話,舍小家顧大家,離開家園,搬到狹窄的房臺上。這些年,新的11位村支部書記接力,一棒接著一棒干,蓋大棚、搞養殖、引企業、興旅游,從過去黃河灘里的“窮窩窩”,到如今幸福河畔的“美家園”,這些年楊廟社區的變化翻天覆地——
水電氣暖統一入戶,農機具集中存放,有專業的物業公司服務,開通了校車、公交車,配套了老年活動中心、幼兒園、衛生室,群眾享受到了和城市居民一樣的服務。
群眾收入比2013年翻了一番,村集體收入由平均3.6萬元增加到去年的19.1萬元,群眾生活越來越好。
……
清風微拂,陽光正好。離開楊廟社區的時候,偶然遇見幾位老人,正在廣場上嘮嗑。問一位老人啥感受,他瞇縫著眼睛,抿一口花茶,美美地咂兩下:“堅定跟黨走,日子有奔頭。住上這新家園,美!”
(崔文博)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