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膠東在線
2021-12-19 15:59:12
原標題:煙臺考古重大發現!萊州呂村大型聚落遺址問世!
來源:膠東在線
膠東在線12月19日訊(記者 王向榮 孫晨彭 通訊員 江鴻)開口寬10米的環壕、帶“日火山”字樣刻劃符號的大口尊、滑石質的牙璧及精美的玉飾件……在萊州呂村,一個涵蓋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漢代、宋元和明清時期的大型聚落遺址被發現,總面積約87萬平方米。這是目前為止膠東半島發現的同時期規模最大的遺址,是煙臺考古的重大發現。近日,記者走進呂村遺址,與出土文物近距離接觸,在壕溝底探尋時光印跡,感受古文化的魅力。
七個月持續發掘,發現文化遺跡588個
呂村遺址位于煙臺市萊州市平里店鎮呂村北,東鄰G18榮烏高速,南鄰王河。遺址南部、東南、東北20公里左右為大基山、天齊山、黃山等矮山丘陵。煙臺市博物館副館長王富強介紹道:“呂村遺址是在對濰煙高速鐵路建設用地進行考古勘探時發現的,該遺址屬王河流域新發現的一處遺址。”
為配合濰煙高速鐵路建設,經省文旅廳同意,國家文物局批準,2021年5月至11月,煙臺市博物館聯合山東大學、萊州市博物館組織隊伍對新發現的萊州平里店鎮呂村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考古發掘,揭露面積3500平方米,發現了這個大型聚落遺址。
勘探發現,呂村遺址平面形狀略呈方形,西北至郭于村東;東北至龍冢廟村東北;西南至呂村西南;東南至王河與榮烏高速交界處。東西、南北邊長近900米,總面積約87萬平方米。王富強表示:“這是目前為止膠東半島發現的同時期規模最大的遺址,也是山東地區近些年發現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比較大的聚落遺址,引起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
經過七個月的持續發掘,目前共計揭露不同階段文化遺跡588個,發現龍山文化時期灰坑534座、房址16座、水井4口、灰溝3條、陶片堆積4處、建筑基槽1條、壕溝1圈、器物坑或祭祀坑9座;漢代灰坑7座、房址1座、水井5口、墓葬1座,以及宋元墓葬1座、晚清墓葬1座。這些遺跡中,以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階段的遺存最為豐富。部分遺跡和遺物,為膠東地區乃至整個山東地區首次發現。
科普一下呂村南鄰的王河。這條河古稱萬歲河,位于萊州市東部,是萊州市流域面積最大的一條河流,全長50余公里。王河源于招遠西南諸山,匯流至萊州界,蜿蜒流經驛道、呂村、諸流、平里店、過西、三山島等村鎮,流入渤海。王河兩岸為膠東濱海平原,村莊密布,人口眾多,自古資源豐富,環境優美,農業和海洋漁撈經濟較為發達,是定居和開展農耕作業等的宜居之地,有“膠東糧倉”之美譽。
該流域現已發現并登記的古遺址、古墓葬達三十余處,其時間可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史前時期;夏商周時期這里也留下了寒浞及“過國”的傳說,并有周代遺存發現;漢代此地設東萊郡,成為膠東半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王河兩岸遍布漢代規模較大的聚落和規格較高的墓冢,幾經風雨,似在述說著千年滄桑。數千年來,王河滋養哺育了萊州先民,秦皇漢武也在此地留下了史跡,八主之祭、萬歲亭、萬里沙祠、沙丘故城等,無不給后世留下了無盡的探索和遐想。
大型“圍墻”類遺存,屬膠東地區首次發現
走近仍保留的壕溝遺址,可以清晰地看到古時壕溝的形狀,不同時期的文化堆積被白線標示出來,足足有9層,工作人員正在取土樣,以便檢測和進行多學科研究。在壕溝的一側,有一口漢代的水井,井邊立有一圈漢磚。
煙臺市博物館呂村遺址考古發掘執行領隊孫慧男指著最底下兩層土層告訴記者:“這是淤泥層,是常年水流淤積形成的。漢井的發掘,也證明了壕溝的時間要早于漢代。我們通過勘探及解剖溝發掘,確認了遺址外圍的龍山文化時期環壕,開口處寬約10米,最深3.5米。”
這次發掘發現了直線形延伸的基槽,目前揭露長度25米,發現柱洞33個,其中基槽東側遺跡密布,基槽西側遺跡稀疏,明顯是4000年前的大型“圍墻”類遺存。這在膠東地區屬于首次發現。
考古隊發掘的16座龍山時期的房址,多為地面式,受損嚴重,大多僅存柱洞底部。從平面來看呈圓角長方形,建筑面積從十幾平米到四十幾平米不等。多數房址未見明顯灶、踩踏面及門道,其中B區F11和F13各保留有十幾個柱洞,柱洞內填土大多包含有碎陶片和紅燒土。A區F3房址由房基、柱洞、灶、門道等組成,形制完整,結構清晰。
此次發掘還發現了大量的陶片堆積。在“圍墻”內的東發掘區中部,清理出四片形制規整、性質奇特的陶片堆積,其包含物以陶片為主,夾雜有骨頭、燒土塊、石塊和石器殘塊等雜物。其填土不像路土,剖面形狀又與坑類遺存有別,平面形狀則或為方形,或為圓形。
發掘中還發現不少祭祀性質的動物坑、器物坑以及形制較大的水井。其中動物坑內多填埋有完整的成年豬骨架,部分坑中甚至有兩豬疊壓重復填埋,反映了遺跡所在區域的獨特意義。器物坑均發現于房址附近,坑內器物多數可以拼合,可能為生活中的廢棄物堆積,亦可能為某種祭祀行為。窖穴是呂村遺址發現的一類數量較為豐富的遺存。呂村遺址的窖穴特征較為明顯,類型也相對多樣。從形制上看,有直筒形的,有臺階式的,還有袋狀的。
500余件珍貴文件出土,遺址仍待進一步發掘
除了以上豐富遺跡外,本年度發掘還出土500余件珍貴的遺物,材質上涉及陶、石、玉、骨器。其中帶“日火山”字樣刻劃符號的大口尊,為膠東地區的首次發現;做工精巧的陶蕭,反映了古人豐富的文化生活;滑石質的牙璧及精美的玉飾件,也是該遺址等級較高的實證,筒形罐等的發現更是膠遼文化傳播的見證。此外還有淮河流域盛行的鹿角靴形器、大型的鯨魚椎骨、各式的磨制石器和精美陶器等,無不昭示著呂村遺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聚落形態。
在系統的田野工作過程中,考古隊始終貫徹著多學科合作的發掘理念。動物考古、植物考古、石器、地學考古、數字考古等方面的研究生與專家學者隨時關注著每一個新發現的遺存,規范化地采集和套取各類遺存,努力做到重要遺跡的科技鑒定、分析與發掘工作同步完成。新型科技手段,如無人機、RTK、三維掃描技術運用于發掘的全過程。盡可能為后續的科研采取全面資料,最大化地提取古代社會信息。
“從發現的環壕、圍墻、房子、窯穴等遺跡現象來看,包括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以及小的玉件來看,這個聚落的等級和規格是比較高的,這在膠東地區也是首次。”煙臺市博物館副館長王富強帶領記者參觀了陳列的出土文物,他指著架子上的文物說道,“從一些出土文物特別是陶器來看,質量非常高,對我們認識這個聚落的文化內涵、特征、時代,都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這次發掘還出土了一些骨器,像動物的骨頭,鯨魚的骨頭、貝類、鹿角等,還有一些糧食作物、植物的種子,對全面認識這個聚落當時的生業形態、人地關系等,都有很重要的學術意義。
呂村遺址之所以引起這么多人關注,因為該區域處于山東內陸和膠東半島的交匯處,文化內涵和特征等獨具特色,對海岱地區文明化進程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學術意義。王富強表示:“這次發掘揭開了遺址的一角,對于整個聚落更多的內涵、聚落結構、功能分區,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申請,對遺址做進一步的發掘,做一些課題性的研究發掘,來全面認識這個遺址的內涵。對遺址還要做更長遠的保護規劃。我們還要和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加強溝通,利用山東大學考古科學實驗室的一些設備和研究方法,來揭示遺址更多的科學信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